APP下载

动画电影《深海》中参宿形象塑造及隐喻解读

2024-06-17欧阳玉涛

艺术科技 2024年9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形象塑造深海

摘要:目的:近年来,我国商业动画电影迅速发展,田晓鹏导演在2023年推出的动画电影《深海》摆脱了通俗的商业叙事套路,聚焦主人公参宿的精神世界,影片中构建的深海世界指向主人公内心的抑郁症候,其人物形象塑造及其隐喻具有开创意义。《深海》作为一部聚焦儿童内心成长的动画电影,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了崭新的人物,在院线上映后引起了广泛关注。鉴于此,分析这部作品有助于为今后国产原创动画设计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场景空间布局等提供参考,以期为国内精神分析动画电影创作带来一些思考。方法:文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梦与释梦的论述、拉康镜像理论中有关镜像阶段的论述,阐释电影对主人公参宿的心理塑造,解读影片如何通过梦境来塑造参宿的人物形象,如何塑造参宿与母亲、南河等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场景细节中重要的隐喻等。结果:参宿的形象来源于很多原生家庭离散后自卑、压抑的孩子,而参宿的梦境其实与其个体童年经历、个体记忆、情感创伤有关。片中的南河形象可以理解为参宿在成长过程中追寻理想自我的镜像,而影片场景细节中的隐喻大多与参宿的心理相勾连。结论:分析这部作品对人物参宿形象的塑造、人物抑郁症候消解后得到成长的状态,以及影片中的场景细节隐喻,可得出影片中的梦境其实是对人物压抑心理与欲望的指代。最终参宿摆脱了自卑的困扰,走出梦境,直面现实,实现了内心的成长。

关键词:动画电影;  《深海》;形象塑造;精神分析;隐喻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4

0 引言

近十年来,国内动画电影题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家庭、童话、喜剧、武侠、玄幻等多种类型。坚持商业叙事模式、塑造经典动画人物形象成为国产动画创作的主旋律[1]。国产动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外部造型设计与内在人性表现并重,致力于创作有人性光辉、内心情感细腻的角色形象。动画电影《深海》是田晓鹏导演继《大圣归来》后推出的又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影片上映不久即入围第73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相较于之前的《大圣归来》,在《深海》中,田晓鹏导演对动画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新的尝试。之前国产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大多由古典名著、神话传说改编而来,如《新神榜:杨戬》中的二郎神改编自《封神演义》,《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中的白娘子则参考了《白蛇传》。而《深海》这部动画电影突破了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的局限性,塑造了众多具有艺术特色的人物形象[2],如内心敏感细腻的参宿、活泼搞笑的小丑南河、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的深海之眼等。配合独有的粒子水墨技术渲染的视觉奇观,三维动画产生的视觉拟真效果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在给观众带来全新视觉体验的同时,更能引发观众对剧情的好奇心,从而给观众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3]。《深海》的故事围绕抑郁症少女参宿展开,参宿经历了家庭重组后因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的关爱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创伤时常在梦境中浮现,也让她难以融入新家庭,她十分怀念过去与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梦中,参宿开启了一段寻找母亲的奇妙旅程。导演通过塑造参宿这一人物形象,探讨了人物的原生家庭、抑郁症等重要问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转换,展现了主人公参宿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最终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参宿走出了自卑的阴影,重新找回自我并获得了成长。本文从精神分析视角出发,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解读参宿在现实与梦境中的种种行为,并对动画中有关人物心理的隐喻进行分析。

1 精神分析理论下的参宿形象塑造

电影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造梦工厂,是因为在电影中人们所获得的满足与快感恰恰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和匮乏[4]。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造梦的功能。在《深海》中,主人公参宿的梦境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梦与释梦的论述来进行分析。导演田晓鹏通过呈现参宿的现实生活、回忆与梦境,塑造了一个内心敏感细腻的青春期少女形象,其中对人物梦境的呈现是电影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深海》中有关参宿的形象塑造可以用梦和释梦来分析,梦与释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次于潜意识说、俄狄浦斯情结、本我自我超我论述。

首先是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实现,或者说欲望的达成。梦主要由身体刺激、白日残余、梦思维所构成,而梦思维又包括愿望、童年记忆、创伤情境。身体刺激、白日残余、梦思维经过梦的工作可以转换为梦境[5]。在《深海》的开头,参宿寻找母亲的行为和梦思维有关。参宿在冰天雪地中寻找母亲,但找到的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背影,这是很虚幻且抽象的,符合观众对梦境的认知,反映了参宿内心深处的愿望:找到母亲。随后又切入了参宿的童年记忆:在参宿原生家庭尚未离散时,作为独生子女的参宿能得到家人尤其是母亲的关爱与呵护,母亲在床边给参宿讲故事的美好情景作为参宿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出现。但是,后来父母婚姻破裂,重组家庭重男轻女,继母又生了小弟弟,参宿始终处于被忽视、被冷落的边缘状态,这属于参宿遭遇的创伤情境(见图1)。这些创伤和参宿的童年记忆、寻找母亲的愿望一起构成了参宿的梦思维。此外,白日残余主要指参宿白天在邮轮上所经历的一些事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参宿用手机发短信主动与母亲联系,但很久都没有得到母亲的回复;身体刺激是指参宿在邮轮上遭遇了恶劣天气而沉入海中。身体刺激和白日残余、梦思维共同构成了参宿的梦。

其次是释梦。释梦是进入人类潜意识的屈指可数的入口之一。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以冰山理论率先对人心理的潜意识结构进行讨论,他把人的心理比作冰山,意识只是冰山山顶上很小的一部分,约占1/10,而潜意识占据了大部分,约占9/10[6]。这也影响了弗洛伊德对心理结构的冰山隐喻:人的潜意识是深不见底的茫茫黑海,而意识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小小灯标,人们可以通过释梦进入潜意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释梦的论述不同于中国民间文化中的释梦,他将梦作为某种掩盖真相、真意的表象系统,通过释梦来发现被掩盖的愿望、童年记忆、创伤情境的意义。在《深海》中,观众可以通过参宿的梦境发现动画中被掩盖的真相。在梦境中,参宿和南河不断躲避红色丧气鬼的追击(见图2),丧气鬼正象征着参宿过去经历的创伤,这种创伤可以理解为参宿过去不太美好的回忆,也可以还原成抑郁心理下对世界的某种悲观态度与看法。梦境中深海大饭店的店长南河可以还原成现实中勇敢跳海营救参宿的小丑,观众可以通过南河首次登场吐出类似小丑脸状的烟雾的暗示将其联系起来。小丑是努力给人们带来快乐的角色,梦境中的南河也通过滑稽搞笑的表演,以及台词“希望你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来让参宿开心,这些行为与现实中小丑的形象相符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梦境中的海狮形象,可以还原成现实中参宿的父亲。梦境中的海狮觉得参宿是一个怪物,非常不待见她并且想要赶走她,这恰恰也反映出现实中参宿的父亲是一个责任感不强的人。他并不重视患有抑郁症的女儿的精神状态,觉得这只是一件寻常不过的小事。家人聚餐的时候,父亲谈论的话题总和弟弟有关,他并不顾及参宿的内心感受。因此,通过释梦可以发现,《深海》中参宿的梦境可以还原现实真相。

2 镜像理论下参宿对母爱的找寻

拉康镜像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与拓展,镜像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个体6~18个月的生命经验。该理论认为,6~18个月是孩子从无法辨识自己影像到迷恋自己影像的过程,这也是主体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主体的形成又建立在三分想象之上,这主要表现为主体把自我想象成他人,将他人指认成自我。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主体形成的阶段,也是孩子开始获得语言的阶段[7]。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我们可以重新理解参宿和南河的关系,南河是深海大饭店的厨师,也是参宿形影不离的重要伙伴,是少女参宿成长过程中一直想要获得的理想自我的镜像(见图3)。在参宿和南河最后一次谈话后,南河告别了参宿,渐渐消失,这标志着参宿走向独立且获得成长(见图4)。

首先,镜像阶段是主体形成的阶段。这主要表现为6~18个月是母亲经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到母亲渐渐离开孩子的过程。最初在镜子面前,孩子看到的是母子同体的镜像,而长大后母亲不再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便会感受到某种匮乏。在这个时期孩子不能自主,也不能感知自己的存在,联系外部的唯一途径便是视觉。当孩子通过视觉认出镜中像是自己的时候,便获得了一种掌控自我和他人的幻觉。此时主体形成,名曰自恋和自卑的历程开始。在镜像下,主体可能满足于关于自我的想象而自恋,也可能一直追逐那个理想中的自我,厌恶现实中的自己。影片中的抑郁症少女参宿身着红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想要逃避现实生活。她一直在追逐那个理想的自我,想要通过深海之眼找到自己的母亲。从拉康对镜像阶段的描述来看,参宿很小便经历了父母离异,母亲缺席,没能陪在她的身边。因此,当参宿认为深海大饭店的老板南河能带她找到母亲后,便在深海大饭店打工,帮助南河将饭店升级为五星。

其次,镜像阶段是获得语言能力的阶段。语言能力的获得也标志着脱离镜像阶段的想象,进入象征秩序。主体的形成以“我”的出现为标志。此外,关于镜像阶段的论述,拉康还引申出眼睛和凝视的辩证。眼睛是象征秩序的器官,人们一般会通过眼睛看自己想看的东西,但凝视则不同,凝视是逃离秩序化进入想象情景,是一种幻想,观看主体希望沿着缺席抵达在场,就像参宿幻想自己能够沿着缺席,跟随南河和深海之眼抵达母亲的在场,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影片结尾,梦醒后母亲也未回到参宿身边,滴滴答答的医疗仪器声提示参宿回到了现实世界。

3 成长主题的创新与深层次隐喻

除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深海》还重视主题的表达和深层次的隐喻。影片围绕主人公参宿在深海大饭店的探险经历,探讨人生命题,也呼吁人们关爱抑郁症儿童[8]。首先,成长表现为参宿性格的转变,从懦弱变得勇敢,从悲观变得乐观。影片一开始,参宿和南河不断逃避红色丧气鬼,后来二人则乘坐深海号直面困难,战胜红色丧气鬼。影片结尾,参宿为了找到南河突破自我,破茧重生。参宿也不再抑制自己快乐的情绪,学会了真心微笑。其次,周围伙伴的变化尤其是南河的变化也反映了参宿的成长。这主要表现为南河从一开始排斥参宿,到后来学会关心参宿,并和她齐心协力寻找深海之眼,成为她重要的伙伴。此外,粒子水墨技术的应用使影片画面更具吸引力,所创造出的具有流动性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关注画面内容。

视觉隐喻是体现影片造型风格的重要手段,视觉隐喻包括场景空间布局、色彩、构图、人物位置、光影等元素[9]。导演通过在影片中有意设置相应元素,隐喻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塑造更加饱满的人物形象。作为一部粒子水墨风格的动画电影,《深海》多次通过场景空间中的细节来隐喻主人公参宿的抑郁症候。弗洛伊德认为,抑郁症最突出的特征是非常痛苦和沮丧,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丧失爱的能力,抑制一切活动,对自己的评价降低,总是无端地自我谴责,有时甚至期待自己受到惩罚,表现出受虐的心理特点[10]。片中多次隐喻参宿的自卑心理:一是参宿初次来到深海大饭店时的场景,饭店招牌上的星灯一颗一颗熄灭,场景色调偏暗,隐喻少女自卑且封闭的内心世界,与少女自我评价降低有关(见图5);二是红色丧气鬼隐喻主人公内心的负面情绪,当参宿开始悲观时,红色丧气鬼便会出现;三是参宿的红衣隐喻她封闭的精神状态,现实中家人聚餐时,参宿总是用红衣将自己紧紧包住以获得安全感;四是手机本应为参宿与母亲交流提供方便,但是不稳定的手机信号,还有母亲未及时回复消息(见图6)等情况使得参宿只能翻阅过去的聊天记录来回忆母亲。在如今的信息社会,虽然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媒介为人们交流联系提供了便利,但是某种意义上也使人们产生了疏离感。人们看着手机中虚拟的影像,短暂感受与家人联系的温情,回到现实后心中依然空虚。

4 结语

《深海》是中国具有开创意义的精神分析动画电影,讲述了抑郁症少女参宿努力摆脱自卑,最后破茧重生走出困境的故事。影片通过梦境与现实反映了主人公的压抑与欲望,并且在片中通过多处细节来隐喻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影片的主题寓意深刻,表现出对原生家庭离散后儿童成长的关注,围绕人物对成长主题进行了探讨。就像电影海报及片尾那句“献给走过长夜的你”,《深海》启发观众要像参宿、南河一样勇敢走出漫漫长夜,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陈可红.近十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题材的多元化发展和艺术特色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6):142-149.

[2] 贾秀清,姚杨曌.技术突破、题材创新与叙事反思:《深海》创作评析[J].当代电影,2023(3):17-20.

[3] 於水.视觉的奇观构建与风格创新:与《深海》主创谈影片的动画制作[J].电影艺术,2023(2):129-134.

[4]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02-112.

[5] 王键.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J].世界科学,2008(4):34-36.

[6] 白惠元.《深海》:保守主义的精神分析动画电影[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3):105-111.

[7] 姚贤哲.拉康的镜像理论在说些什么?[J/OL].知乎,(2017-10-19)[2024-01-10]. https://www.zhihu .com/search?type=content&q=%E6%8B%89%E5%BA%B7%E2%80%9C%E9%95%9C%E5%83%8F%E2%80%9D%E7%90%86%E8%AE%BA.

[8] 付瑶.迪士尼动画电影叙事:题旨的隐喻与戏剧冲突[J].电影评介,2019(9):106-108.

[9] 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46-147.

[1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哀悼与忧郁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3-4.

作者简介:欧阳玉涛 (2000—),男,研究方向:动画理论。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形象塑造深海
向深海进发
深海特“潜”队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从剧作角度分析《阿伽门农》中对克吕泰莫斯泰拉形象的塑造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