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大事》字幕翻译的“三维”转换

2024-06-17邢亚亚

新楚文化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三维转换人生大事生态翻译学

邢亚亚

【摘要】基于“三维”转换对电影《人生大事》的字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语言维,译者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各自的风格和形式特点;在文化维,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双语文化的差异性;在交际维,译者对于语境下字幕翻译能否实现交际意图确有关注。从“三维”转换论出发探研《人生大事》字幕翻译,可为影视字幕的翻译提供典型案例,多维度适应选择与转换有益于中国优秀电影文化输出。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人生大事》;字幕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0-006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0.021

华语电影选材甚广,但在殡葬主题上可谓一片空白,对殡葬师的关注度不够[1]。2022年6月上映的电影《人生大事》是国内第一部以众人避讳的殡葬行业为话题,讲述了武小文和莫三妹超脱血缘关系的亲情。影片以喜剧方式讲述沉重的生死话题,欢乐传递着深情,打破了中国家庭片的影史票房纪录且在Netflix热播,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新道路。《人生大事》相关论文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传承、隐喻、伦理叙述、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分析,翻译方面的研究不多。鉴于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研究焦点之一“三维”转换的角度,对电影《人生大事》的字幕翻译进行简要探析,探讨译者如何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从而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一、《人生大事》字幕话语特征

字幕翻译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es),另一种是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es)。其中,语际翻译指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原语译成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李运兴在《字幕翻译的策略》中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字幕翻译是把原语翻译成目的语,并保留原音[2]。因此,字幕翻译通常可看作是语际字幕的翻译。Nedergaard-Larsen指出,字幕翻译属于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形式:即对原声口语进行简明的文字翻译[3]。Gottlieb也指出,字幕翻译实际是一种“对角线翻译”(diagonal translation)[4]。可见,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新闻、公文等文体的翻译,实际上需要参照影视的声音和画面进行翻译工作。而字幕的特点也因影片题材不同而风格迥异,因此,对于字幕特征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译者的翻译工作。电影《人生大事》的字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简洁通俗。电影字幕受限于时空因素,译语和原语完成信息传递所用的时间应基本一致。此外,每一行字幕都要留给观看者2-3秒钟的浏览时间。以便观众了解影片剧情,译者需采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意思。不能如文学翻译一般,盲目追求“信达雅”,应选取适合大众的语言,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是,方言口语化。电影《人生大事》在武汉取景拍摄,电影中的人物对白大多为方言。而诙谐幽默的方言能很好地制造矛盾冲突,反映人物性格。无论是片中出现的武汉方言或是四川方言,虽然属于某个地域,但真实地呈现出人物生活背景,观众也可从方言中窥见悠远的历史传统以及该地域上生活的人们的思想情感、民俗风情和生活哲理。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储备,以适应地表达市井人物的悲欢离合和鲜明的人物特色,从而增加电影的表现张力。

三是,文化转换性。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殡葬为主题的电影,影片中人物对白运用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词语,其中不乏中国特有的称谓、俗语和成语等。对此类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于目的语观众而言,一般较为陌生,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处理。其次,电影中的画面、音乐以及人物对话的语气等言外信息(extra-linguistic message)也可以传达出一些文化信息。因此,即使文字信息的理解受阻,视听信息仍在发挥作用,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而为了让目的语观众明白电影所要表达的意思,译者应扬长避短。

二、《人生大事》字幕翻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门崭新翻译理论。这一理论共有“生态范式”“关联序列”“适应/选择”和“‘三维转换”等九方面研究重点。生态翻译学视翻译活动为一个由“译本+译者+译境”所构成的因果互动的翻译生态“共同体”[5]。翻译则被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6]。翻译实践简括为“三维”转换,即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也就是说,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在处理原语时需灵活应用“三维转换”,处理好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获得“整合适应选择度”。

(一)语言维:口语化显特色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语言形式进行针对性的适应性选择转换[7]。可见,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从词汇、修辞和句法等层面进行转换,以适应目标语观众的语言习惯。电影《人生大事》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表现出人物个性特点和时代特色,所以,在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其语言风格和形式,并尽量消除不同语言间的沟通壁垒。

例1.你不怕遭报应?

译文: Are you not afraid of karma?

例2.还说人家是扫把星、克星,明显就是个福星。

译文:Still think shes bad luck,nemesis huh? I think shes Lady Fortune.

例1中的“报应”是佛教用语,原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专指种恶因得恶果。在电影开头部分,殡葬师莫三妹在完成刑满释放后的一次出殡中被小文舅妈质疑偷了死者的金戒指。很多中国人相信因果报应,一个人现在的所为最终都会影响其自身。所以在这里选择了符合外国语言表达形式“karma”,使观众了解其实际内涵。而例2中的“扫把星”和“克星”均在中文中指带来厄运的人或东西,因此译者运用缩译法译成“bad luck”,但是根据情节安排可知,此处并不是指小文是倒霉的人,而是指她给莫三妹惹了很多事,替换成“jinx”一词会更忠实于原语文化。“福星”则与之相对,指的是能给大家带来幸福、希望的人或事物。译者在目标语中找到“Lady Fortune”,既与原文含义和风格相近,保留语言特点,又不影响观众理解,满足语言维度的转换要求。

例3.对肚子里的伢不好。

译文:It's not good for the baby in your belly.

例4.我凭么子要听你的?

译文:…why should I listen to you then?

影片中大部分的人物对话以方言的形式呈现,如“伢”“凭么子”等,这些方言虽口语化却极具地方特色。“伢”在武汉话里一般指小孩子,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凭么子”则是指凭什么。从生态学语言维角度来看,译者将“伢”译作“baby”,呼应影片中的“伢”指的是莫三妹前女友尚未出生的孩子;译者用“should”代替“凭么子”,充分保留了原语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外国观众也更容易理解。

(二)文化维:中国元素释内涵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需要译者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内涵的转化与诠释,遵循双语文化的差异性。从文化维来看,中国影视字幕翻译的关键在于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翻译。负载词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文化维与其息息相关,当人们在面对其他国家的社会文化负载词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去理解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以适应目的语语言所处的文化系统。

例5.《人生大事》

译文:Lighting up the Stars

片名《人生大事》的翻译是该影片在文化维最明显和成功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国传统文化忌讳谈论死亡,素有将死亡委婉化的传统。张拱贵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中收录了480条表示“死亡”的词语。《人生大事》的叙事主题是“人生除死之外无大事”,影片也用诗意的方法避讳了死亡带来的悲伤与绝望。小文不理解外婆的死亡,以为外婆“藏”进黑箱子里;而莫三妹告诉小文,离开的外婆化作天上的星星。因此,小文眼里的莫三妹成了“种星星的人”。影片中的五次葬礼,展现出人们对殡葬师态度的变化过程,从抵触到尊重。在生与死之间,殡葬师维护的是死者的尊严,安抚的是生者的执念[1]。死亡从不是终点,死亡是将一颗颗星播种于深空,照亮黑暗。译者将其处理成“Lighting up the Stars”(播种繁星)诠释出电影的核心思想,比直译更能吸引目的语观众的注意力,有利于影片的文化输出。

例6.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译文:Rain shall pour from the sky, widows shall get remarried.

例7.解铃还须系铃人。

译文:So it has come full circle.

俗语是汉语学习者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突破口之一。汉语俗语大多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例6中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三哥劝说他人改行时说的一句话,实际比喻必然发生、无法阻挡的事情。该俗语在译语文化中没有便于转换的文化语言,另外,中西文化差异会使目标语观众无法将“下雨”和“娘要嫁人”这两个词联想到一起。因此,译者运用阐释法,将原语转换为目的语观看者能够接受的文化语境,从而维护译文生态平衡。例7这一句话源自小文为了三哥找外婆的朋友求情帮衬生意,老先生出三十万高价想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办一场葬礼,这笔钱弥补了小文所带来的麻烦,因此剧中的王建仁说了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俗语用来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此处译者并未严格按照原语的表述,而是采取了意译的方式,使译文精准地传达“从源头解决问题”,从而推进影片情节。

例8.这小哪吒你搞得了?

译文:Are you sure you can handle this little devil?

例9.你属孙悟空的,一天变一个样的呀?

译文:Are you the Monkey King?Changing your form daily?

例8“小哪吒”指的是小文,影片中小文这一角色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头上扎着两个丸子小辫,手持一杆红缨枪,与中国神话中哪吒的形象相近;例9中的孙悟空则指的是莫三妹,三妹虽然过着如同孙悟空被五指山镇压的日子,却依然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寻求摆脱困境的办法,从最初的桀骜不驯到勇于承担责任。“哪吒”小文和“孙悟空”三哥从敌对状态到互相包容,共同成长。而译者将“小哪吒”译为“little devil”,便舍弃了影片叙事的隐喻表达。对于出现在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应倡导直入模式,尽量减少甚至不用归化方式、融合方式和诠释方式[2]。“哪吒”这一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为“Ne Zha”,从而助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例8的孙悟空出自明代吴承恩所著《西游记》,并于1942年凭借亚瑟·韦利(Artur Waley)的译作《猴》(Monkey)闻名海外。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是陪着唐僧降妖除魔的“美猴王”。因此,译者直译成“the Monkey King”,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色,让目的语受众可以尽情地欣赏和领会异国风情。

(三)交际维:对白现意图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双语交际意图,从而做出相应的选择性转换,注意译文能否达到交际目的。显然,当原文字幕的字面含义与其本意相差较大时,译者为实现交际维的转换,则需要对复杂的信息进行适应性翻译处理,以便外国观众了解电影情节。

例10.日子让你过成糨糊了。

译文:You make the days go by like tasteless porridge.

“糨糊”二字在此处表达的是老爷子来上天堂找三妹商量过户房本,看见三妹不着调的样子,觉得三妹的生活过得浑浑噩噩。译者注重翻译生态环境,把中文的“糨糊”译为“tasteless porridge”,准确地传达字幕的含义,让观众感受到老爷子对三妹恨铁不成钢的爱,从而遵循了交际意图。

例11.老子就见不得这群妖魔鬼怪欺负人。

译文:I don't like seeing those devils bully her.

这句话是三妹看到小文舅妈和舅舅的态度后,决定抚养无父无母的小文时说的。“老子”在汉语表述中具有极强口语色彩,没有延伸意义,可视作带有诙谐幽默的口头禅。剧中莫三妹性格豪放,也是个敢爱敢恨、讲义气又善良的小人物。这里的“老子”仅是自称,贴合人物性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避免给外国观众造成不必要的观影障碍,直接译成“I”。其次,“妖魔鬼怪”在此处并不是指妖怪和魔鬼,而是指小文舅舅一家。若单单译出其表面含义,则不足以表达含义,甚至导致外国观众对剧情产生困惑,难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例12.我凭什么养这个拖油瓶?

译文: Why is this my burden?Why should I raise her up?

例13.这事他们要是搞不定,就彻底没戏了.

译文:If these guys can't do it, then no one else can.

“拖油瓶”“搞不定”和“没戏”都是中国各地老百姓熟知的俗语。例12中的“拖油瓶”在汉语词典中意为再嫁妇女带到夫家的儿女,现多引申为累赘、负担之意。剧中小文想要找外婆,不愿跟着舅舅去北京,无奈之下舅舅给钱让三妹一行人照看三天,而三妹属于“刀子嘴豆腐心”,因此有了此句台词。译者使用释义的翻译方法,译出台词的延伸意义,减少译语观众的误解,达到交际维度的转换。例13中,“搞不定”则指事情办不妥;“没戏”是没戏唱的简称,比喻某事没有成功的希望。该句源于小文手表损坏,拜托三妹修理,三妹得知手表不能修好后,便再为小文买了块新表,却发现小文为了留住手表里外婆的语音,于是三妹想尽办法恢复旧手表里的语音信息,最终只剩下一家科技公司能求助。如果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直译,国外观众很难理解为什么“搞不定”就“没戏”了,难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因此,译者在此处直接点名他们要是修不了手表,没有人能修得好,观众将一目了然,从而传达出信息。

三、结语

电影《人生大事》的字幕简洁易懂、口语化和文化转化是其主要特点。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看,当译者在翻译字幕时,除了要将以上几个特征考虑在内,还需要采取多维手段适应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使原语观众和译语观众产生共鸣。经过以上探讨发现,影片《人生大事》的字幕翻译基本实现“三维转换”,而在文化维层面的转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也是国产电影“走出去”的一大障碍。对此,在字幕英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影片的核心思想和蕴含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尽量传播到国外。

总之,字幕翻译的“三维”转换为影视字幕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正确地运用多维度适应性选择和转换,方可更好地依托电影资源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马燕.《人生大事》的生命哲学[J].电影文学,2022(21):110-113.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38-40.

[3]Nedergaard-Larsen Bright.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1993(02):207-241.

[4]Gottlieb Henrik.Subtitling:Diagonal Translation[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1994(01):101-122.

[5]胡庚申.文本移植的生命存续——“生生之谓译”的生态翻译学新解[J].中国翻译,2020,41(05):5-12+190.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诠释与架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95.

猜你喜欢

三维转换人生大事生态翻译学
《人生大事》8·5登陆北美
《人生大事》朱一龙
恋爱遭遇不婚族,怎么办?(一)
骆驼之死
从生态翻译学看翟理斯《罗刹海市》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翻译
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