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威文庙藏清范公祠木匾辨正

2024-06-17刘晓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9期

刘晓春

摘 要:2020年9月25日,在修缮武威文庙崇圣祠时发现一块木匾,作者通过对匾文内容的识读,发现这是清范公祠木匾原件。《武威金石录》和《凉州金石录》著录此匾为“已佚”和“今佚”,且在著录过程中出现多处与原匾字、词“讹、脱、倒、衍”及著者缺失等问题。文章通过原匾和金石录的比对、补考和校正,完善史料。

关键词:武威文庙;清范公祠;木匾;辨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06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城东南隅,是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的一座古代建筑群。2020年9月25日,在修缮文庙崇圣祠的过程中,于崇圣祠东厢房清理发现一块木板,经辨识后确认是清范公祠木匾。《武威金石录》2001版①、《武威金石录》2020版②和《凉州金石录》③对此匾内容做了著录,笔者发现在著录文字过程中,有多处与原匾原文不相符的地方,尤其是撰者,三本著录中都是由李铭汉撰,而原匾最后署名是十人。笔者发现《武威金石录》2020版和《凉州金石录》专著对此匾的描述为“已佚”和“今佚”。本文对《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凉州金石录》著录中对清范公祠木匾上字、词录入有误的问题做了文字录入上的甄别,并补充撰者姓名,纠正了三本著录中文字和撰者的不妥之处,完善了著录中记载的缺失,并以原匾完整的信息进行了分析。

1 木匾简介

木匾长189.5厘米、宽88.5厘米,版心长173厘米、宽72.5厘米,呈长方形。匾上文字为楷体,字体从右至左排列,竖排28行,满行28字,其中字体最少一行为7字。黑墨底色,刻字的部分脱墨严重,墨色不均匀,字心有数道裂纹,周边开裂,框周边小部分残损,木匾中间有个别字体漫漶(图1、图2)。现将木匾全文录入如下:

縣署東 范公祠康熙中闔邑創修以祀 涼州衛監屯同知廣陵范公者按縣誌 公諱仕佳康熙五十三年蒞任多惠政五十六年冬凖噶爾蒙古侵西藏大军自青海禦之道於涼飛芻輓粟赋役浩繁 公多方調劑事集而下不擾民相倚為命五十八年軍方凱旋 公巳積劳成疾以其年卒于官阖邑士庶條其政蹟既請學憲祠諸名宦矣又醵金立廟於署左肖像以祀迄今百三十餘年 堂宇渐圯旁有市壥一所其租入本為歲时牲醴之資或且私有之去歲冬 甘涼觀察北平李公閱縣志得其略闔學因禀請重修收回市壥俾學校辦公生監董其祀事經歷久遠期無湮廢 觀察公深嘉納之即蒙批准存案道署夏六月鳩工庇材攺建堂三楹廣如舊深加三之一門垣唐塗悉修治之閏八月訖工因撮記颠末鐫木版陷置于壁使後之瞻禮者知 公之遗愛久而彌新即 觀察公表章循吏之微意亦有所考見云 咸豐元年九月吉日立 經理阖学辦公生监 张兆祥 王植楠 李铭漢 周成烈 王學潞 何效忠 陈振基 葉青藍 纪慎修 張子雲

2 清范公祠木匾辨正

《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和《凉州金石录》录入内容信息缺失,出现与原匾的字、词不相符,繁(简)体字的录入上与原匾不相符,录入信息时加注书名号、删减著者姓名等问题。现将文字录入上出现的错误梳理如下:

2.1 文字录入上出现的共性问题与缺失

清范公祠木匾十一行“條其政蹟”,《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为“條其政績”,《凉州金石录》为“条其政绩”;木匾十四行第一字“圯”,《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凉州金石录》著录均为“圮”;木匾十四行第六字“壥”,《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凉州金石录》著录均为“厘”;木匾第二十七、二十八行“咸豐元年九月吉日立”,《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凉州金石录》著录中均为“咸豐元年九月”,缺失“吉日立”三字;木匾最后署名“經理阖学辦公生监 张兆祥 王植楠 李铭漢 周成烈 王學潞 何效忠 陈振基 葉青藍 纪慎修 張子雲”,《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凉州金石录》著录均为“李铭漢撰”。

2.2 文字录入中出现个性纰漏

2.2.1 《武威金石录》2001年版录文出现失误

木匾首行第四字“范”,《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範”;木匾第三行第八字“誌”,《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志”;木匾第四行第八字“蒞”,《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莅”;木匾第六行第七字“禦”,《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御”;木匾原文第七行第一字“芻”,《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刍”;木匾十一行第五字“蹟”,《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績”;木匾十三行第八字“餘”,《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余”;木匾十九行“經歷久遠”,《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歷經久遠”;木匾二十行第十一字“準”,《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准”;木匾二十一行第九字“庇”,《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庀”;木匾二十三行第三字“塗”,《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涂”;木匾二十四行第六字和第九字“鐫”“陷”,《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鎸”“嵌”;木匾第二十五行第二字“後”,《武威金石录》2001版为“后”。

2.2.2 《武威金石录》2020年版录文出现失误

木匾第四行第八字“蒞”,《武威金石录》2020版为“莅”;木匾第五行第六字“凖”,《武威金石录》2020版为“准”;木匾第十行第八字“于”,《武威金石录》2020版为“於”;木匾十九行“經歷久遠”,《武威金石录》2020版为“歷經久遠”;木匾二十一行第九字“庇”,《武威金石录》2020版为“庀”;木匾二十四行第六字和第九字“鐫”“陷”,《武威金石录》2020版为“鎸”“嵌”。

2.2.3 《凉州金石录》录文出现失误

木匾第二行第二字“創”,《凉州金石录》为“创”;木匾第三行“縣誌”,《凉州金石录》为《县志》,原文当中没有书名号;木匾第三行第十字“諱”,《凉州金石录》为“讳”;木匾第四行第八字“蒞”,《凉州金石录》为“莅”;木匾二十行“凖噶爾”,《凉州金石录》为“准噶尔”;木匾第六行第十字“於”,《凉州金石录》为“于”;木匾第六行“飛芻輓粟”,《凉州金石录》为“飞刍輓粟”;木匾第八行第七字“擾”,《凉州金石录》为“扰”;木匾第八行十一字“為”,《凉州金石录》为“为”;木匾第九行第五字“軍”,《凉州金石录》为“军”;木匾十一行“學憲”,《凉州金石录》为“学宪”;木匾十二行“立廟於”,《凉州金石录》为“立庙于”;木匾十三行第八字“餘”,《凉州金石录》为“余”;木匾十四、十五行“為歲时牲醴之資”,《凉州金石录》为“为岁时牲体之资”;木匾十六行第一字“歲”,《凉州金石录》为“岁”;木匾十六行第五字“觀”,《凉州金石录》为“观”;木匾十七行“縣志”,《凉州金石录》为“《县志》”,原文中无书名号;木匾十七行第七字、第十字“學”“請”,《凉州金石录》为“学”“请”;木匾十八行“學校辦公生監”,《凉州金石录》为“学校办公生监”;木匾十九行“經歷久遠”,《凉州金石录》为“历经久违”;木匾二十二行“廣如舊”,《凉州金石录》为“广如旧”;木匾二十二行十二字“門”,《凉州金石录》为“门”;木匾二十三行十一字“訖”,《凉州金石录》为“讫”;木匾二十四行“鐫木版陷置”,《凉州金石录》为“镌木板嵌置”。

3 被发现的木匾中所反映的几个问题

3.1 清范公祠木匾中有关“圯”“壥”“醴”语意不符的问题

清范公祠木匾记载:“醵金立廟於署左肖像以祀迄今百三十餘年,堂宇渐圯。”《说文解字》:“圯,東楚謂橋爲圯。”④从原文中可知,集资基金后为范公立庙于县署左,并做了范公塑像立于庙以祭祀,经过一百三十多年后,庙宇渐渐毁坏、倒塌。原匾文字中的“圯”字意不符合原文内容,在原文中未出现桥。《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凉州金石录》三本著录为“圮”。《说文解字》载:“圮,毀也。”⑤三本著录中的“圮”字意更符合原匾的内容。笔者认为“圯”是当时撰匾者的错误。

清范公祠木匾记载:“旁有市壥一所。”“壥”古同“廛”《说文解字》:“廛,一畝半,一家之居。”⑥《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凉州金石录》三本著录为“厘”古同“釐”,《说文解字》:“釐,家福也。”⑦在木匾文字中无此意,著录中的“厘”字意不符合原匾的内容,笔者认为是当时著录者的错误。

清范公祠木匾记载:“其租入本為歲时牲醴之資。”其大意为:“其租金用来每年祭祀范公时所用牲口和甜酒。”《说文解字》:“醴,酒一宿孰也。”⑧《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凉州金石录》三本著录为“其租入本為歲时牲體之資”。《说文解字》:“體,緫十二屬也。”⑨著录中“牲體”,祭祀用的牲口。著录中的“牲醴”,祭祀用的牲口和甜酒。著录中“體”与原匾的“醴”字意上有质的差别,笔者认为是当时著录者的错误。

3.2 木匾原件被发现后,关于命名的确定

《武威金石录》(2001版)、《武威金石录》(2020版)两本著录标题“范公祠记”,《凉州金石录》著录标题“清范公祠记碑”。《说文解字》:“碑,竖石也。”⑩在三本著录中都未曾记录原件的质地,今原件质地为木。“匾”古同“扁”。《说文解字》:“扁,署也。从户、册。署门户之文也。”k由此可以推断《凉州金石录》对木匾的命名是不正确的,现作出此木匾正确命名,即“年代+主题+材质+形制”,定名为“清范公祠记木匾”。

3.3 原匾记载范公祠位于“县署东”,当时陷于范公祠墙壁,缘何在武威文庙发现了此木匾

经检索文献资料,未发现县署东所建的范公祠的记载。“城东南隅。旧属巩昌分府监屯治,雍正三年改县署。牌楼三楹,大门楼三楹;仪门三楹,东西角门各一;西寅<迎>宾馆一处,天驷祠一处;东土地祠一处。”l文字记载中未出现范公祠的信息。

“范仕佳,揚州人,監生,康熙五十三年任。凉州監屯同知,涖任逾年,軍興,凡採買輓運,以催科兼撫字,時大兵屯集,供應浩繁,動與民為難,公調劑有方,上不誤公,下不累民,民相倚為命,卒於官,民復建祠署左以祀焉。”m

“范仕佳 凉州监屯同知。莅任逾年,军兴,凡采买挽运,以催科兼抚字。时大兵屯集,供应浩繁,动与民为难。公调集有方,上不误公,下不累民,民相倚为命。卒于官,民复建祠署左以祀焉。”n

通过史料查阅得知,范公功绩与原匾记载完全吻合。原匾在范公祠,而范公祠又在县署东,现县署与范公祠均已不存在,史料中记载的是建范公祠的缘由,未找到范公祠最终是什么原因不存在了。

现木匾在文庙崇圣祠院内东厢房发现,由此推断它跟文庙也有一定的关系。木匾记载“庶條其政蹟既請學憲祠諸名宦矣”,范公卒后供奉于文庙名宦祠。《始置名宦祠祭田碑记》中记载:“又為先府君與范公,同請督學,并祀黌宫。”o凉州文庙设有名宦祠,在外地做官而先父被供奉于名宦祠的范嘉年(范公之子),主动维修名宦祠,买田建房,将房地产租金收入既用于名宦祠的祭祀,又用来资助文庙贫困学子灯火之费。“范嘉年父親即江都范公,可确定为范仕佳,扬州人,康熙五十三年任鞏昌分府監屯知(駐凉州),去世後入武威名宦祠。”p

现文庙桂籍殿门帘上悬挂着一块四字匾额“万世文宗”,匾额款识明确记载悬挂时间及献匾之人:“康熙五十七年岁次戊戌阳月上浣谷旦之吉工竣庆谨立 监督凉州等处仓场巩昌府加五次纪录广陵范仕佳谨献。”“此匾对文昌帝君赞颂至极,将文昌奉为千秋万代受人尊敬的文教祖师。”q

通过走访前武威文庙管理者党寿山老先生,他回忆道:“原来文庙崇圣祠东南角有一个小院是三贤祠,范公(讳仕佳)最初在三贤祠供奉过。武威文庙内三贤祠,是供奉范(讳仕佳)、张(讳本枝)、龙(讳锡庆)三公塑像的地方。1927年武威地震,县署东范公祠毁,后将塑像移于武威文庙三贤祠供奉,木匾也可能是从那时候来到了文庙。”现在三贤祠已被列入文庙油饰彩绘、文庙保护利用项目当中修缮,但是三贤祠的塑像不知去向。现有一壁龛,亦不完整,其他两壁龛位置仍在,现武威文庙只留下记载范公功绩的一块木匾和文庙卷棚下四字匾额一块。

4 结语

“清范公祠木匾”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自从深藏于此便逐渐不为外人所知。现原件再现于世,是文史界和文博工作者的幸事。文章通过对原匾与后世著录的订正与考辨,进一步补充史料信息,修正记载缺失。同时,武威文庙牛公祠、刘公祠、范公祠曾经都是祭祀武威历史名人牛鉴、刘作垣和范仕佳的名祠,正在修复过程中。此匾的再现,也让武威文庙的范公祠更加名副其实。

如今,县署东范公祠堂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范仕佳的功绩和关心支持文庙儒学院的教育事业、心系地方的感人事迹激励和滋养着我们。以武威人为代表的李铭汉等人撰写的匾文,一直被保存流传至今,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与文脉的传承。

注释

①王其英.武威金石录:范公祠记[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194.

②王其英.武威金石志:范公祠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235.

③郑炳林.凉州金石录:清范公祠记碑[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22:285.

④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89.

⑤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88.

⑥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92.

⑦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90.

⑧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2.

⑨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86.

⑩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94.

k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84.

l张克复,等.五凉全志校注:县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41.

m张玿美.武威县志:名宦:卷一[M].清乾隆木刻板:38,45.

n张克复,等.五凉全志校注:名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76.

o王其英.武威金石志:范公祠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155.

p王其英.武威金石志:范公祠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156.

q田志成,等.武威文庙名匾[M].兰州:甘肃省内部图书准印,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