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现代文学作家及作品补漏举隅

2024-06-17陈海燕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文学江西作家

陈海燕

摘要:江西现代文学史因各种原因,研究不够透彻,存在作家作品缺失、缺位的情况。随着研究者观念的变化以及研究视野的扩大,文学史格局的书写由以新文学为正宗的一元向新文学、古典文学、通俗文学、海外文学的多元化转变。基于此,文章对一些遗漏的江西现代文学作家作品予以举隅。

关键词:江西;现代文学;地域文学

江西现代文学的研究一直存在偏颇。一方面,学者着重于新文学记录,忽略了一些坚持古典文言创作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作家、作品搜集力度不够,江西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家因各种原因没有被纳入文学史。下面,笔者将对一些暂时未纳入江西现代文学史研究、未受到重视的一些作家及作品进行举隅,已经记录在吴海、曾子鲁《江西文学史》中的现代作家作品不再赘述。

一、江西新文学作家补漏举隅

新文学作家即支持文学革命,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反映新思想、新观念,学习西方文学表达技巧,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江西文学史》中忽略的新文学作家有如下几位。

张定璜,又名张凤举,江西南昌人,是较早的新文学作家,留学日本,与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同为新文学大社团之一的创造社成员。他在1923年《创造季刊》第四期发表小说《路上》,被新文学大系录为小说的第三期中。《路上》写了一名女子阅读故人来信,来信展现了男子孤独凄清的内心,并激起女子内心波澜。“院子里烂漫一时的菊花原来早凋谢尽了。白夹竹桃,红夹竹桃,紫薇,石榴,金桂,美人蕉……自从那两夜厚霜一打,美人蕉带着几朵还没还开发的薄命蕊,早已经憔悴了,死了。”作品情景交融,写景状物抒情纤弱、忧郁,是体现创造社风格的典型浪漫抒情小说。张凤举还翻译了一些日本戏剧、诗歌作品。在《语丝》《现代评论》《猛进》《沉钟》等刊物发表杂文及文论,如《难波大助事件》《波多尼先生的故事》《翻译之译》,散文诗钞《狗和罐子》《月儿的恩惠》《镜子》,最有名的就是评论鲁迅的长文《鲁迅先生》,成为研究鲁迅的重要文史资料。

蒋用宏,江西萍乡人,主编过刊物《新重庆》《经理月刊》,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他偏向于通俗化创作。他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发表文章,但并不是典型的新文学,早期偏向通俗小说,较早可见《少年》刊物中的一篇侦探小说《帐门钱》。1924年,他在《小说月报》第八期发表小说《梅岭上的云烟》,反映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的乱象。除此之外,他发表了大量小品文或杂文,涉及中西文化、生平游历、刊物编写等方面。作为江西人,他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有关江西萍乡的民俗资料,如《萍乡人所最嗜的食品》《萍乡之元宵夜》《萍乡打春锣之风俗》《萍乡求仙水陋俗》《萍乡烧拜香之风俗》,他在通俗刊物《民众月刊》《小说世界》中发表了大量作品。蒋用宏还介绍了萍乡的各种习俗,如萍乡人喜食辣椒、豆豉、豆腐、茶叶,“辣椒的种类不一,有黄椒、青椒、朝天椒、灯笼椒等名目,春季二三月下种,五六月间便能成熟。性极辣,食品中常用他来调味”,语言平易通俗,毫无时代隔阂。

二、旅居海外的双语作家补漏举隅

江西作家旅居海外、进行双语创作的现象很突出,往往两地逢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在当时享有盛名。最著名的是与林语堂齐名的熊式一,另有蒋彝、崔骥等。

熊式一,现代文学作家,江西文化名人,是20世纪30年代有名的大作家。他和林语堂一样,移居英国,能够熟练用英文创作,同时在国内各类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与文艺散文。其中,熊式一最为津津乐道的是改编了《王宝钏》,引起了西方文学界关注。1943年,熊式一用英文创作的小说《天桥》在伦敦出版,后来他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诸多文学界前辈提出熊式一文学复位的问题,认为熊式一不仅应在江西地域文学占有重要位置,还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客观评价。不可否认的是,他将中国文化进行了选择,较有分寸地传播给西方世界,也显示了他在树立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力上所做出的努力。他发表在《宇宙风》《中美周刊》《上海周报》等刊物上的作品也显示了他旅居国外视野开阔的优势,偏向于新闻报道,把国际形势、西方文化介绍给国内读者。

蒋彝,江西九江人,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双语作家。不同于其他作家,他“艺”“文”兼通,游历各国,以诗文配画的形式,以“画记”为名,出版了不少游记作品。他较早出版的是《英国湖滨画记》,先后出版了12本画册,合称《哑行者丛书》。他和熊式一有相同的遭遇,就是面对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与猎奇心理,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正面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他写的散文集《儿时琐忆》以家乡九江为背景,以他个人及家族生活为中心,把中国家庭社会及各种年节风俗的点点滴滴都表现出来,是十分珍贵的江西风俗资料。另有一人崔骥,也在英国以文为生,以双语写作,成就主要在著写文论及编辑中国文学史上,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学。

三、江西文言作家补漏举隅

中国新文学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江西周边省份,尤其是浙江,新文学作家及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在五四运动中,诸多江西籍学子,如段锡朋、张国焘、许德珩、罗隆基、王造时、程天放等,积极响应并成为学生领袖,但在江西文坛,新文学遭遇了较顽强的抵抗,以胡先骕与胡适的论战最为有名。

胡先骕,以他为代表的学衡派,正是新文学遭遇的三大势力之一。胡先骕从新文学运动开始,活跃于各类期刊、论坛之中,在近现代文献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数值巨大。他的写作内容主要涉及文学、教育、中西交流、时事政治、友谈、人生哲理,以及植物考查游记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文学的讨论《中国文学改良论》《评<尝试集>》《评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文学之标准》,倾向于文化保守主义。胡先骕写作的语言形式,有纯文言形式,更多则是介乎白话、文言之间,如“教育之目的在教人如何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性,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能达成此目的者为优良教育,不能达成此目的者,为恶劣教育”(《教育之改造》)。诸如此类的文字,读来既觉典雅,又通俗易懂。当然,胡先骕文学成就较高的是古典主义立场的文言诗词,如《忏庵诗稿》。

陈三立,江西文化名人,近现代著名作家。新文学运动后,在一批坚持文言创作的作家中,以他的创作成就最高,且文学地位较高,一直是江西文坛领袖。可以说,陈三立延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辉煌,被称为“最后的古典诗人”。他的名气太响,业内对于他的研究,以及整理的作品是十分完备的。他的作品多收入在《散原精舍诗集》。尤为值得江西文学史关注的是,身为江西人,陈三立创作了大量以江西为背景的古诗。他家祖孙三代筑庐江西新建西山脚下,故居唤作“崝庐”,他在此不仅留下许多家国之思,还有大量时间览胜西山,留下大量壮美诗篇。除西山之外,他以江西地名作的诗信手拈来,如《渡湖至吴城》《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夜舟泊吴城》《晓抵九江作》《别沪就江舟入牯岭新居》《登五老峰绝顶》《黄家坡观瀑》《庚午十月朔别庐山》,无疑为江西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易的新文学观不偏不倚,主张新旧文学的“竞争”,表现出江西学者在新文学大潮中清醒的文学态度。他的白话文亲切、朴易,写的白话散文多是论说性的时事政论或文论,如《新旧文学的竞争》《教育者之罪恶》《中国古代的德谟克拉西》等。然而,他的文学成就与学术研究集中在古典文学方面。他历来被誉为国学大师,著有《国学概论》《修辞学通诠》《乐府通论》《词曲史》,文学界反而忽略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他擅长古典诗词创作,是学衡派写作干将。他在《学衡》杂志“词录”专栏长期吟诗,作有《东湖观早渔作》《水观音亭栏望》《腊中卜地青云谱葬妇及然地》《别匡庐》《杏岭闲居》《浔阳共彭晓山话旧因念吟潭感赠晓山》等,笔者特意列出的是与江西文学渊源颇深的作品,记录他在江西的足迹。《水观音亭栏望》:“此间粗得清凉地,遥翠西山已满襟。落日小桥通懒客,阁铃微语接孤吟。扫荷熏柳秋能事,濯足兴歌彼有心。隐约儿时旧啼笑,龛灯琴韵倘重寻。”水观音亭是南昌古地胜景,作者故地重游,闲适中蕴含对少年往事的纪念。

四、江西通俗文学作家补漏举隅

江西现代通俗文学和周边省份相比并不发达,江西文学有强烈的正统性,对戏曲、小说类通俗文体并不重视。然而,明清有汤显祖、蒋士铨、邓志谟等戏曲小说家,故仍有余绪,孕育了江西现代通俗文学,作家有张恨水、文公直等。

张恨水从祖父辈起就居住在江西上饶。上饶信州、抚州黎川、新淦三湖镇都记录着这位名士在江西的足迹,至于他散文中涉及的江西风土名胜就更多了。江西的大河激浪、草树常青激发了他的少年诗情。他接受经典的文言教育,又爱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写作方法,成为有名气的小说家。他创作之丰盛、销量之大、成就之高在中国文学正史中大量介绍,专门的通俗文学史更是将其列为极高的位置。他的大量作品有浓厚的江西地域色彩,如张恨水以新淦三湖镇为故事背景的小说《北雁南飞》:“这后门口,是一片橘子林,春交二月,常绿叶的颜色,也变得格外青葱。林子外面,是三湖镇到临江府一条大道,在大道边,盖着有个风雨亭子,亭子外,三四棵垂杨柳,拖着半黄半绿的长条,掩藏了半边亭子,像图画一样。小秋赏鉴着风景,早已走出了橘子林。”张恨水把江西的地理风物细致地描写出来,并克服了许多通俗文学作品不重环境刻画的写法,注重在故事情节中交织着极富地域色彩的环境描写,人物在自然景观背景下活动,情景交融,文字又极富中国古典白话神韵,并不用工笔细描,沿袭了传统白描手法。

江西还有一位长期被忽略的武侠小说家——文公直,号萍水若翁。他曾当过编辑,又是作家,在期刊中多发一些政论性文章,内容多关于国内国际时事,涉及政治、军事、关税、监察、工厂等话题。他写小说既不是为了赚取稿酬,也不是为了消闲娱乐,而是意在言志,抒写自己对历史、对政治的看法。在《平倭两将军》首章回目“述英杰远溯前朝史 钦壮志且叙两雄风”中,他开篇如此写:“自古以来,每逢有异族侵害中国时,必有民族英雄奋起,领导着百姓,誓死奋战,保护民族,捍卫疆土……”以述评结合的文字开始,语言平易直白,内容以古讽今。

参考文献:

[1]薛绥之.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3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2]张定璜.路上[J].创造季刊,1923(4).

[3]刘运峰.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4]熊式一.天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5]朱尊诸.在英国的三个中国文化人:熊式一、蒋彝、崔骥[J].新闻天地,1946(14).

[6]刘纳.陈三立:最后的古典诗人[J].文学遗产,1999(6).

[7]王易.新旧文学的竞争[J].学殖,1921(1).

[8]王易.水观音亭栏望[J].学衡,1924(27).

[9]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五四”新文学运动与江西现代文学格局形成研究,项目编号:ZGW20106。

(作者单位:江西开放大学)

猜你喜欢

新文学江西作家
语言、文学与认同:论台湾新文学的“跨语实践”
作家的画
江西银行
6.江西卷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新文学“为人生”创作理路
我爱江西奶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胡适·鲁迅·莫言:自由思想与新文学传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