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渝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2024-06-17赵倩章桢雪

新楚文化 2024年11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舞蹈创作

赵倩 章桢雪

【摘要】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有其标志性的特点。地域传统文化被视为最独特、最关键、最普及且最具活力的元素,同时也是地区文化身份的主要体现。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有着能歌善舞、吃苦耐劳、坚毅勇敢的文化特色。现如今,地域文化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深受其影响,尤其是在舞蹈创作内容、风格等方面。针对地区文化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运用,本文以《巴女拓影》为例,从巴渝渊源蜀地文明、巴渝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巴渝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精神价值体现的三个部分展开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区域文化;巴渝文化;舞蹈创作;《巴女拓影》;巴渝舞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1-0054-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1.016

一、巴渝渊源,蜀地文明

巴渝文化以其独特性和多样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重庆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巴渝”这两个字是现在重庆市的古代地名,其名称源于它位于长江中游的南岸。据传说,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将国家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其中巴县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动乱和频繁的战争,这里并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民族结构,而由众多少数民族组成被称作“蛮夷之地”。故而,在这片土地上产生的乐舞——巴渝舞,在艺术方面也拥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地域和人文的深厚积淀,因其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历史遗产和地域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

巴渝舞不仅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同时也是巴地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舞蹈是一种传统的古代军事舞蹈形式,它综合了实战、体育、娱乐、音乐、以及乐舞等多方面的元素,古代人们在与凶猛的野兽和部落的斗争中发展出的集体舞,因此它具有凶猛和冷峻的独特舞蹈风格。在后续的发展中,巴渝文化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文化特点,并且在当代社会中保持着活力和影响力。“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以多姿多彩、昂扬风骨、鲜明个性丰富了长江文化,成为长江文明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坐标,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单元。

受到巴渝文化的熏陶,编导以复兴“巴渝舞”“嬥歌”为创作动机,在作品选材上以重庆綦江地区的《二蹬岩舞蹈图》(见图1)为基础,使用了“嬥歌”的素材启发性地创新构建了“巴女”的形象,同时对该作品作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新,使之更具可舞蹈性,并通过专业演出、舞蹈比赛、艺术展演等方式表现在大众和观众面前。

二、巴渝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舞蹈创作源于生活,是其生活的凝练与提升。蜀地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和险恶的环境,练就了他们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

在一个舞蹈作品中的编创过程中,创作者首先通过艺术体验会出现最简单的模仿或还原,复原出最原始的艺术冲动,通常来说会出现一个主体性的动作或是动律,是代表了该舞蹈作品中最主要的意象。石画像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其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多样特征,从石画像中找寻艺术创作灵感,也脱不开再现当时石画像所记录下的现实生活,即模仿。在舞蹈作品《巴女拓影》之中,以重庆綦江出土的《二瞪岩舞蹈图》为原材料,展示了东汉时期首例巴渝民间舞蹈图像,该画像为重庆市綦江区横山镇堰坝村卿家湾两座崖墓墓室,舞蹈图刻于两墓底壁正中,保存基本完整,其时代上至东汉时期,下限可晚到蜀汉时期,它弥补了历史文物上巴民舞蹈图像的不足,具有深远的意义。《巴女拓影》先后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场终评与重庆市第七届舞蹈比赛进行比赛演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以重庆綦江东汉崖墓石棺上的羽人舞图像为背景,展现了东汉巴渝舞女“连臂曲胫、圜行而舞”的细腻形象,以中国汉唐古典舞为主要肢体语汇,以巴渝地域文化特色为创作源泉进行思路探索,从而传承与创新,以“巴渝文化”羽人舞的复古和还原及嬥歌编创的角度出发,以独特的巴文化为切入点,缓缓诉说着泱泱华夏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与流淌。

巴渝文化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运用主要通过主体动作的铺垫、刻画以及舞蹈风格属性的营造两个方面。在主题动作的铺垫、刻画上,最初以模仿五人连排石画像之舞姿,两臂做弯曲折角状态,两手上提为托之形,腕部和小臂有明显折角之势,上身作横移之动式表现出“片状”纹理,下身微屈膝,用跨、膝、脚踝和脚尖构成三折形态感。该主题动作从巴渝的石画像中走来并贯穿在舞蹈作品始终,带着浓厚的巴渝历史感。在对舞蹈主体动作的铺垫和刻画中,采用单一造型多样化的搭配和拆分。例如组合模式中所使用的还有三人造型、五人造型和大横排等多种造型组合,旨在厘清这一主题动作形式及其重要意义;或者以主题动作为基础,多次采用不同重心转换,对原有挖掘出来的基础造型有所深化,如失重重心的斜塔、半月,移动重心突移、迈移、垂直重心等多样变化。同时,以主题动作为基础,利用气息变化创造多样音乐节奏及多种风格的旋律,并进行适当处理,可以在舞段中运用链接将形象的主题动作通过多次铺垫、刻画在表演者和观者的记忆之中。最后在高潮部分,22名表演者“连臂曲胫”,将经典主题动作铸成了一个大横排,对应重庆綦江地区的石画像。在舞蹈风格属性的营造上,王娟所作《论汉代艺术的美学类型与范畴》提出了“壮美”——汉代艺术美的范畴的观点。《华阳国志·巴志》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段人”“周武于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等记载,可见巴渝人勇猛善舞,并对推翻纣王暴政发挥了重要作用,汉高祖刘邦在攻打关中时,招募巴人为先锋,又欣赏他们的舞蹈,认为此舞“乃武王伐纣之歌也”,便命乐人习学之。故而,该作品在巴渝文化豪放、凛冽的双重影响下,使得作品的整体风格属性上有了强悍、坚韧不拔的意境营造。在语汇的使用上,中国古典舞四大流派中孙颖老师所创建的汉唐古典舞,是更能够集中表达出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以汉唐乐舞文化传统对其片段式的静态形象进行动态连接,最大限度地复原其原始真实风貌,其舞姿造型以“失重”动作居多,形成了“不动形不成,形成仍在动”的独特风格。因此,汉唐古典舞的肢体语汇更贴近《二瞪岩舞蹈图》舞蹈风格属性的营造,更符合《巴女拓影》(见图2)作品创作的思路源泉,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了豪情、厚重、壮美、凛冽的艺术特点,塑造出具有巴渝文化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巴女”形象特征。

浩浩长江之水,莽莽巴渝大地,在这种特殊的地带下,孕育出了刚烈、倔强、顽强拼搏的巴蜀人。舞蹈是视觉的艺术,编导采用了“点、线”交错的手法,使观者在视觉效果上感受到“顿挫感”“颗粒感”,也是旨在表现出“巴女”的性格特征。以下将从舞蹈动作层面和队形编创层面上进行分析:首先,是对动作层面上点和线的分析,“点”就是舞姿的形状、造型,而“线”就是指舞蹈连接过程。在中国古典舞中,“点”为“线”之基础,“线”为“点”之延伸,由无数条线与点结合而成的线条,就似“不动形不成,形成仍在动”,通过运动的形状与气韵的变化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移动轨迹。动静虚实的“点”“线”流动形态是奔流不息的律动之美,它那瞬息即逝的美丽线条构成舞蹈艺术特有的动态与时间。

在《巴女拓影》第一部分的舞段创作中,编导在整个舞蹈的开场设计了映入眼帘的五人拓片静态造型,主要是为了引出该剧目作品的主题动作,此五人串联之形构成于下场口处一幕布与灯光效果相映成趣,颇具来自历史的肃穆雅态。随后便是用一段变幻莫测、稍纵即逝的上场口区域舞蹈变化,而后的大三角舞段却是用更加简洁的舞蹈配合音乐的节奏切分,以充满力量与顿挫感为主要特征的运动是对舞蹈整体形态的分析,由上至下依次从形体结构到节奏节拍和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观众在欣赏时既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又能体会到舞者所表达出的形象感。首段创作思路为运用肢体动作“点”的强化和突出配合乐声“蛮鼓的声音”,营造巴女叱咤苍穹之氛围,起到引起观赏者的注意及对情节产生兴趣的作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点线面观出自抽象画家康定斯基之手,它主要应用于画面构图之中,通过点线面巧妙的布局构成画面构图,同时是在队形构图编创中的点、线,同样注重画面构图,一幅好作品中的点、线、面构图方法和谐统一,点、线、面在位置、方向、形状和尺寸上互相融合、和谐统一。在作品《巴女拓影》中,充分利用了灯光,尝试性地采用舞台灯光照射到舞者静止的舞姿上,与舞台灯光下形成的阴影相结合,构成现实中造型与舞台折射下来的阴影之间的线性联系,通过虚实结合的表达,对嬥歌中“连臂曲胫、圜行而舞”特征做了进一步刻画。从舞蹈动作层面设计、队形编创变化流动的双层面上,刻画出“点、线”的特征,进一步表达出莽莽巴渝大地上“巴女”性格的凛冽与倔强。最后,运用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相结合,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感情或情绪变化,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作品深刻内涵,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三、巴渝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精神价值体现

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拥有其标志性的特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与文明,所囊括的地域传统文化也同时被视为最独特、最关键、最普及且最具活力的元素,是地区文化身份的主要体现。《巴渝舞》是汉代著名的“四夷乐”之一,是古代川东少数民族的舞蹈,内容极具传统地域文化的特色。为了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实现区域民族的创造性复兴,因此必须从思想层面着手进行创新发展,而“嬥歌”是其地域特色下一种具有巴渝文化代表性的传统乐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近年来学者对于“嬥歌”的研究比较匮乏,而以巴渝地区“巴渝舞”“嬥歌”素材进行创作的舞蹈艺术作品更是鲜见。基于此,编导秉持着对巴渝文化的复兴,开始了该作品的创作构思,阐述了地方传统舞蹈文化基因中有关人类普适情感的联系奥妙,具有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同时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

舞蹈《巴女拓影》从语汇分析、技法考量、情感表达、形象塑造、文化绵延、心理审美等角度对巴渝乐舞“嬥歌”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该作品通过对重庆綦江的“集体舞乐图”石画像《二磴岩舞蹈图》的采风和提炼,塑造并诠释了坚韧不拔、团结向上的“巴女”形象;同时该作品创新性地构建了“嬥歌”内涵的又一种可能性,反映了巴渝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风情。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示了巴渝民俗文化独特的审美特色,同时也加强了巴渝人民对舞蹈艺术作品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看该作品之时,编导给予观众特定的假定时空,从石画像本身到所塑造形象,将之鲜活地展示在观众视角前,增强了对巴渝文化舞蹈表演的感受与理解。

宏观来看,巴渝地区特色文化基因进入国家乃至世界文化格局中,都是具有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价值意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回归巴渝文化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该作品尝试性地用舞蹈的方式将存在于画像中的静态巴渝文化形象,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了独具魅力的“巴女”形象,通过创造性转化将鲜活的“巴女”展现在大众视野面前,使巴渝文化的舞蹈复现又提高了本身的实践意义与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少辉.论汉唐古典舞的古典文化传承与现代精神诉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4):59-61.

[2]何好.舞台调度中几何构图的视觉呈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1):98-103.

[3]江黛骐.试论四川清音唱腔流派的形成与流变[J].四川戏剧,2015(03):39-42.

[4]孙雪静,孙华.川渝石窟的历史与价值[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3):1-8.

[5]杜鹃.汉代礼仪用乐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01):61-68.

[6]文伯伦.说“嬥歌”——巴蜀诗歌探源[J].文史杂志,2004(01):28-30.

[7]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02-104

[8]周刘波.扎根乡土的传统文化课程——巴蜀中学《巴渝文化探究》例谈[J].人民教育,2016(22):32-35.

[9]崔玮浩.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2.

[10]朱艳丽.特色鲜明的中国古典舞[J].戏剧之家,2015(09):174-175.

作者简介:

赵倩(1980-),女,硕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任系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古典舞专委会委员、重庆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等职,曾获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科研成果,研究方向:舞蹈创作、舞蹈表演、中国汉唐古典舞等。

章桢雪(2000-),女,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舞蹈创作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朝鲜民族传统舞蹈类型划分下的创作分析研究
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当代舞蹈创作之新表征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浅论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