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皇子寄养宫外现象探析
2024-06-17吴诗铭
【摘要】金朝相继有熙宗、海陵两位帝王将皇子寄养在宫外,熙宗将道济送出宫外,海陵将光英、矧思阿补送出宫外养育。两朝皇子寄养宫外的原因有所不同。熙宗此举的原因,除受金初尊卑等级观念不强、宫禁制度不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其先后受宗室大臣、悼平皇后掣肘紧密相关;海陵时皇权逐渐加强,更多的是出于个人主观意愿,希望自己多子且孩子多寿。虽然两位帝王出于不同的主客观原因将皇子寄养宫外,但其初衷都是为了让皇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金代;皇子;寄养;熙宗;海陵王
【中图分类号】K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1-0007-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1.002
在皇位世袭制的封建社会,帝王历来重视子嗣,皇嗣的数量和质量事关皇室家族的延绵不绝和政权的稳定长久。然而受限于古代医疗水平、宫廷斗争、皇帝或妃嫔的个人身体素质等主客观原因,不少朝代的皇子夭折率较高。为了皇子的健康成长,皇室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抚育,甚至出现寄养宫外的少有现象。
目前学界对汉、清两朝皇子寄养宫外的研究较为深入。周子鑫《汉代皇帝生育问题研究》[1]认为汉代由于实行早婚早育、近亲婚配、后宫嫔妃为固宠鸩杀皇嗣等行为导致了皇嗣不继,为此衍生出将皇子秘养于民间或交由太后抚养等养育方法。杨玉《清朝前期皇子抱养问题研究》[2]指出清前期存在将皇子交由他人抚养的现象并形成了皇子抱养制度。其中顺治时期是由于天花肆虐,出于皇子安全考虑而将皇子送出宫外抚养;康熙统治前期的皇子寄养宫外,原因包括天花肆虐、皇子生母年龄偏小或身份低微等。清代皇子抱养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宫母子关系、兄弟关系紧张,皇子的成长也会受到抱养人员的影响。
实则除汉、清之外,金、元等王朝也存在过皇子寄养宫外的现象,这一现象相对罕见,目前学界对此尚无关注。那么在金代帝王中,有哪些帝王将皇子送出宫外抚养?为何要把皇子送出宫外抚养?这体现出金朝什么样的政治、文化生态?这些都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皇子寄养宫外的奇特现象
在古代人治社会,皇位继承制度主要是父死子继,帝王们为了政权平稳交接,非常重视自己的子嗣,希望子嗣昌盛。皇子作为储君的候选人,从出生便应受到帝王的高度重视与保护,然而在金代却有将皇子送出宫外抚养的奇特现象。
海陵第三子矧思阿补,生母为唐括氏,正隆元年(1156年)四月生,海陵将其交由“小底东胜家保养之,赐东胜钱千万,仍为起第”[3]1854,即交由侍从东胜家抚养。正隆三年,矧思阿补夭折,后被追封为宿王。关于海陵把矧思阿补送出宫外抚养后夭折之事,时人对此已有议论:
谏议大夫杨伯雄入直禁中,因与同直者相语,伯雄曰:“宿王之死,盖养于宫外,供护虽谨,不若父母膝下。岂国家风俗素尚如此。”或以此言告海陵。海陵大怒,谓伯雄曰:“尔臣子也,君父所为,岂得言风俗。宫禁中事,岂尔当言……如我虽使声乐喧动天地,宰相敢有滥与人官而吏敢有受赇者乎。外间敢有窃议者乎。尔谏官也,有可言之事,当公言之。言而不从,朕之非也。而乃私议,可乎?”[3]1855
从上可知,大臣杨伯雄曾私下与人议论海陵的做法,认为矧思阿补之死是由于寄养在宫外,不如留在皇宫养于父母身边,并怀疑将皇子寄养在外或许是国家一贯崇尚的风俗,可见他并不认同将皇子寄养在外的做法。海陵得知杨伯雄的私下议论后大怒,并批驳了他。从海陵的话中可以解读出以下意思:其一,臣子在背后议论君王所为而不当面直言,海陵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其二,将皇子寄养在外是君主个人行为,作为臣子不能把君主的个人行为评价为国家风俗,但这也不代表国家不存在这种做法。那么,将皇子寄养在外的做法究竟是不是女真的固有风俗呢?除了矧思阿补之外还有无皇子有一样的经历呢?
其实是有的。在送矧思阿补出宫抚养之前,海陵还曾将他的嫡子光英送出过宫外抚养。按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遇弑后不久,“都督府移文讹里也,杀光英于汴京,死时年十二”[3]1854,知光英生于天德二年(1150年)。光英在襁褓时曾“养于宗正(完颜)方家,其后养于永宁宫及徒单斜也家”[3]1853,可知其被送出后,先后养于宗室大臣完颜方、永宁宫大氏皇太后宫中以及海陵岳父徒单斜也家,其中除太后居宫内,完颜方和徒单斜也均家居于宫外。光英于天德四年被立为太子,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诏朝官,京官五品以下奉引自通天门入,居于东宫”[3]1853,故光英于当年回到宫中,寄养在宫外三年。
将皇子寄养宫外是海陵朝一种奇特的宫廷现象,无独有偶,笔者还发现海陵的堂兄即熙宗也有过相同的做法。熙宗有一子道济,在皇统三年(1143年)被命令在中京留守,不久被封为魏王,《金史》载:“初居外,至是养之宫中。”[4]1798显示出道济曾有被送出宫外抚养的经历。在熙宗嫡子济安死后,道济被封为魏王并回到宫中,其生母也被加封为贤妃,可知其生母出身并不高。受限于史料,道济何时被送出、被送出后由谁养育不得而知,只知于皇统四年(1144年)八月,熙宗“怒杀之”[4]1798。
有金一代见诸史籍的皇子幼养宫外,有以上三例,其中道济和光英两位皇子被他杀,矧思阿补则是早夭。对此,我们不禁进一步追问,熙宗和海陵为何要将皇子送出宫外抚养,这背后有什么隐情,体现了金代什么样的政治、文化生态?
二、皇子寄养宫外的真相
按说皇子身份贵重,且在皇宫中一应服侍相对来说是最周到的,医疗水平也相对更高,但面对少嗣情况的熙宗和海陵却选择将皇子送出宫外抚养,岂不奇怪?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考察金代帝王的选择,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北方民族政权,要理解这种行为或许并不困难。
在理解将皇子寄养宫外的行为之前,可以先考察一下金代诸帝以及个别宗室的子嗣情况。笔者根据《金史·宗室表》以及相关纪、传进行整理,得表如下:
从以上表格可知,金朝开国以来,太祖、太宗子嗣众多,而到了“宗”字辈一代其子嗣骤减,此后历代帝王除世宗外,皇子均只有个位数。其中,熙宗、海陵均英年被弑,死时分别为31岁、39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子嗣的繁衍。其中熙宗仅有两子,海陵有四子,除去早夭的,存活的子嗣并不多。
熙宗共有两子,其中济安于皇统二年(1142年)二月出生,其生母是悼平皇后,时“上年二十四始有皇子,喜甚”[4]1797,可知熙宗二十四岁才生育嫡子,“喜甚”表明熙宗得子后的喜悦,反映其对皇子的期盼和重视。但不幸的是,当年十二月济安便夭折了,并未来得及送出宫外。
从上文可知,熙宗另一子道济曾被送出宫外抚养。道济是庶出,其生母地位较低,而要探究道济被送出宫的原因,可从熙宗初年的政治生态窥探一二。
金初制度草创,皇位继承制度尚未完善,女真人汉化的程度并不高。在太宗朝后期,宗室大臣为立储进行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完颜亶得以被立储并最终即位,不仅是因为他的嫡出身份,更是太祖、太宗家族以及撒改之子宗翰三股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熙宗即位初期,“宗翰、宗干、宗弼相继秉政,帝临朝端默”[5]1503,有名无实,可见金初皇权不振,又有“宗弼既没,旧臣亦多物故,(悼平)后干预政事,无所忌惮,朝官往往因之以取宰相。济安薨后,数年继嗣不立,后颇掣制熙宗。熙宗内不能平,因无聊,纵酒酗怒,手刃杀人”[5]1503。
从上可知,随着宗弼等宗室大臣相继去世,悼平皇后性格强势,把持朝政,在嫡子去世后更是掣肘熙宗。受困于外朝后宫的政治环境,加上道济的生母地位较低下,缺乏魄力的熙宗日渐消沉,只能把道济送出宫外抚养,一则可以远离政治纷争,二则是为了保护他,让他健康成长。这是熙宗的主观意愿,但也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影响。
此外,笔者注意到,张汇《金虏节要》对金初女真君臣政治生态有这样一番描述:
初,女真之域尚无城郭,星散而居,虏主完颜晟(按即太宗)常浴于河、牧于野,其为君草创,斯可见矣。盖女真初起,阿骨打之徒为君也,粘罕之徒为臣也,虽有君臣之称,而无尊卑之别,乐则同享,财则同用,至于屋舍、车马、衣服、饮食之类,俱无异焉。虏主所独享惟一殿,名曰乾元殿。此殿之余,于所居四外栽柳行以作禁围而已。其殿也,绕壁尽置大炕,平居无事则锁之;或开之,则与臣下杂坐于炕,伪后妃躬侍饮食[6]1197。
从上可知,金初君臣尊卑等级观念单薄,金太宗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常常在河边沐浴,在野外放牧,民风朴野可见一斑。而最早的宫室乾元殿,周围仅栽种柳树作为禁围,殿内设置有大炕,君臣之间有时杂坐在炕上由后妃服侍饮食,可见其简陋。直到天眷元年(1138年)四月熙宗营建宫室,于当年十二月建成,但历时八个月建成的宫殿且“止从俭素”[7]72,可想而知该宫室当不会太宏伟。熙宗朝的程宷曾上疏言事,从其内容亦可见一斑,有“又曰:‘臣伏见本朝富有四海,礼乐制度,莫不一新。宫禁之制,尚未严密,胥吏健卒之辈,皆得出入,莫有呵止,至淆混而无别。虽有阑入之法,久尚未行,甚非严禁卫、明法令之意,陛下不可不知而必行。”[8]2309-2310
由此可知,到熙宗时宫室仍相对简陋,宫禁制度并不严密,官吏军卒可随意出入宫廷,阑入之法也久久没有实行。如此不严格的宫禁制度,体现了金初女真人皇权观念不强,朴素的平等观念仍在起作用,一直影响到熙宗朝,这也是道济能被送出宫外抚养的客观原因。
皇统三年济安死后,道济被任命遥领中京留守,“以直学士阿懒为都提点,张玄素为同提点,左右辅导之”[4]1798,并于当年被封为魏王回到宫中,可见熙宗在提高道济的地位,有意培养他。但熙宗最终将道济“怒杀之”[4]1798,由于史料匮乏,具体原因不得而知。笔者根据熙宗后期的精神状态推测,熙宗因长期郁郁不得志而酗酒,杀道济或许是一时发怒,精神错乱所致。
再来分析海陵朝的情况。海陵共有四子,分别是元寿、光英、矧思阿补和广阳,其中元寿和广阳前后俱早夭。关于元寿的记载史料甚少,只知其于“天德元年封崇王。三年,薨”[3]1854,据此可推测元寿至晚于天德元年(1149年)出生,时海陵已二十六岁且膝下单薄。作为父亲的海陵当然希望自己多子且孩子能长寿,是以天德二年光英出生后不久便交由宗正完颜方送出宫外抚养,转换成长环境,“是时燕京转运使赵袭庆多男,故又名曰赵六”[3]1852,海陵给光英起了一个有寓意多子的乳名,并于天德四年(1152年)传召了一批曾参与太祖宁江州战役的旧功臣,给其加官并赐酒帛:
其中有忽里罕者,解其衣进光英曰:“臣今年百岁矣,有子十人。愿太子寿考多男子与小臣等。”海陵使光英受其衣,海陵即以所服并佩刀赐忽里罕,答其厚意[3]1852-1853。
忽里罕将自己的衣服献给光英,表达愿将自己长寿、多子的幸运传递给太子,对此海陵的做法是让光英接受了忽里罕的衣服并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佩刀赐予他,回报忽里罕的厚意,可见海陵对其祝福非常受用。此外,为了避光英名讳,海陵“遂改‘英国为‘寿国”[3]1853,须知避讳方法之一为改字法,即“各讳皆有一同义互训之字以相代”[9]1。而在金代之前避讳“英”字所改新字时并无用“寿”字的惯例,海陵选用“寿”字侧面反映了其渴望自己孩子长寿的心理。
由上文所知,光英至晚于贞元元年回到宫中,此时的光英已有三岁。许是光英的健康成长,让海陵看到送出宫外抚育有助于皇子的成活,故矧思阿补出生后便将之交给自己的侍从养育,但矧思阿补最终还是夭折了,为此海陵杀了服侍矧思阿补的太医和乳母,杖责了东胜。
有别于熙宗时处处受制于人的政治环境,熙宗为保护道济,不得已将其送出宫去,海陵在登基后为了加强集权,巩固自身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出于政治目的而诛杀了一批或已有威胁的或有潜在威胁的宗室,发生在正隆年间改革官制、迁都燕京等时期。海陵时期的皇权大大强化,与熙宗时期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是以在上文中提到杨伯雄对宿王之死的议论遭到了海陵的批驳,正是体现出海陵时期政治环境的变化,出于个人的选择海陵主动将皇子送出寄养,君主的私事不容大臣置喙。
此外,海陵受宗教迷信思想影响较少,并未因为自己弑兄夺位而感到愧疚,没有把皇子的早夭归咎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前后将两个儿子送出宫外抚养,更多的是出于帝王个人的主观意愿,希望通过转换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上文可知,光英作为中宫嫡子,身份尊贵,被送出宫先后交由宗正完颜方、永宁宫太后以及岳父徒单斜也抚养,这些人与海陵均有一定的亲属关系,将光英交由这些人抚养,有助于笼络宗室大臣,有了共同抚育过皇子的经历,也可增进彼此的感情,缓和海陵登基初年大杀宗室的紧张气氛。其间海陵给光英取有寓意多子的乳名,给抚育光英的宗正完颜方赐钱千万,答谢给予光英祝福的旧臣忽里罕,更是为了给光英避讳更改国名。这些举措一方面体现出海陵对光英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出海陵实用主义的一面,而从海陵给光英避讳的做法亦可看出其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强化皇权等级观念。
三、结语
皇子作为继承皇位的候选人,绝嗣容易导致后继无人的严重后果,进而引发宗室贵族争夺皇位、政局动荡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国祚长久稳定。所以皇子众多有助于皇室家族绵延不绝、政权稳定过渡,少嗣则会引起帝王的忧虑。但中国古代帝王中不乏少嗣者,譬如汉代帝王,抚育皇嗣主要方法有交由宫里皇后或太后抚养,而在出现后宫妃嫔为争宠而残害皇嗣的极端情况下,才有“元兴元年,(和)帝崩,长子平原王有疾,而诸皇子夭没,前后十数,后生者辄隐秘养于人间”[10]421“(灵思何皇后)生皇子辩,养于史道人家,号曰:‘史侯”[11]449,这是两个将皇子送出宫外抚养的特例。
熙宗和海陵均面临儿子早夭、少嗣的情况,与上述中原王朝帝王的常见做法大相径庭的是,二人均有将皇子送出宫外抚养。金代初年皇权不振,熙宗有名无实,先后受宗室大臣、悼平皇后掣肘,虽然皇权观念在逐渐加强,但朴素的平等观一直影响到熙宗时期,又受宫室相对简陋、宫禁制度不严等客观因素影响,为了保护道济才将其送出宫外抚养。到海陵时期,皇权逐渐加强,且海陵希望自己多子且孩子多寿,并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实用,是以主动将嫡子光英先后交由宗正完颜方、永宁宫太后以及岳父徒单斜也抚养。其中太后居宫中,将皇子交由太后抚养与上述汉朝的情况有相似之处。而完颜方与徒单斜也是皇亲国戚,将皇子先后交由此二人抚养,一方面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起到笼络宗室大臣的作用;此外,海陵对庶子矧思阿补也是相当重视。但无论是熙宗还是海陵,父母爱子之心是相同的,其初衷都是希望通过将皇子寄养在外的方法,让自己的子嗣健康成长。
而距离金代近百年后的元文宗在位期间,再次出现了皇子幼养宫外的现象。元朝的草原本位思想浓厚,对儒家思想接受程度远不如金朝,佛教思想对元代影响更深,藏传佛教中提倡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给弑兄夺位的文宗提供了很大的心理暗示。在这种特殊的宗教氛围影响下,文宗大受打击,认为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报应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们或早夭或身体孱弱,是由于明宗冤魂索命,自己的孩子不宜在宫中生活。因此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于至顺二年(1331年)九月“市阿鲁浑撒里宅,命燕铁木儿奉皇子古纳答剌居之”[12]790,表明古纳答剌此时已然被送出宫外,居住于阿鲁浑撒里宅,此后文宗更是积极做佛事、释死囚为儿子祈福。文宗与同样通过弑兄夺位的海陵相比缺乏魄力,迷信佛教,是以在面对儿子接连夭折时,他一方面寻求宗教的力量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积极作佛事以祈求神灵保佑,这点有别于海陵;另一方面把儿子送出宫外交给倚重的权臣养育,为避讳又将古纳答剌更名为燕帖古思,这些举动又与海陵有相似之处。
综上可知,无论是中原王朝或是北族政权的帝王都很重视子嗣的抚育。而将皇子寄养宫外这一个独特的宫廷现象在金、元之际均有出现,他们对皇子的抚育方法虽有别于中原王朝的帝王,但殊途同归。而在前人研究中也发现在距离元代三百年后的清代也有皇子幼养宫外的现象,并形成皇子抱养制度。
金、元、清这三个北族政权的帝王希望通过将皇子幼养宫外使之健康成长,透过该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北族政权在皇子抚育方面的一些共性,亦可从中考察其背后的帝王亲子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北族政权的政治、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周子鑫.汉代皇帝生育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2]杨玉.清朝前期皇子抱养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3]脱脱.金史:卷82[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脱脱.金史:卷80[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脱脱.金史:卷63[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66[M].影印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脱脱.金史: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脱脱.金史:卷105[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范晔.后汉书:卷10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范晔.后汉书:卷10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宋濂.元史:卷35[M].北京:中华书局,1976.
作者简介:
吴诗铭(1997.2-),女,汉族,广东郁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辽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