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材料在民俗文化中的应用研究
2024-06-17戴温馨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与菏泽面人、郎庄面老虎、济南面人一起构成了山东的四大经典面塑。其中,胶东花饽饽的作品题材、内容、造型、着色等视觉形象与鲁中、鲁西南、鲁西北三个地区的面塑创作不同,这主要得益于胶东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文化都需要符号语言的介入。胶东花饽饽不仅是一种美食,而且是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通过庆祝、祈祷等活动传播。本文通过对胶东花饽饽视觉符号的分析,探究其象征意义的现代艺术语言,对其进行造型的再生设计,并借助当代材料与视觉符号,设计一件《菡萏花饽饽》装置艺术作品,为胶东花饽饽的现代性艺术传播提供一条路径,与普通大众产生更为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民俗精神内涵的再传承与再传播。
【关键词】胶东花饽饽;民俗文化;文化传承;当代材料;装置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1-0090-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1.027
一、胶东花饽饽的地位
饽饽就是人们常说的馒头,但是胶东花饽饽不同于普通的馒头,它是“舌尖上的艺术品”。花饽饽产生于农耕社会,是民间根据当地的生活习俗、节日、地域特点,以白面为主要材料,植根于民间,是具有显著地位的农耕文明产物,也是农耕文明的一种艺术形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莱西县志·礼属篇》史料记载,莱西民间“以麦为美”,“巧姐儿”们以一块面为原型蒸出来的大饽饽,寓意着生活“蒸蒸日上”。在当代还有将山东人的哲学,比喻为一部馒头的哲学,形容好差事说“是个香饽饽”,给自己打气,会说“不争馒头争口气”。因此,在当今时代化的背景影响之下,对于民俗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只有找到其现代传播的意义,弥合传统与现代的鸿沟,才能让民间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顺利进入大众视野,得到广泛认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胶东地区的男女老少也逐渐开始从奶油蛋糕的定制向胶东花饽饽的定制转变。胶东花饽饽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就是在于它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将民俗观念以艺术的形式外化、具象化。它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一件令人欣赏的传统文化艺术品,更体现了朴素的民族情怀,托付了一代又一代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遵循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并非一味墨守成规,对于当代再设计的胶东花饽饽,仍可尝试用传统视觉符号调动文化自豪感,将相关主题用亲切、自然、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善于运用当代新技术、新材料,最大限度、最有效地放大文化、传播大众情感,从传统视觉形态到新概念,从艺术实物形态到人文精神,赋予民间艺术以新的生机,实现中国民俗艺术更为有效的传播。
二、胶东花饽饽的视觉符号意义
(一)表现题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胶东半岛主要包括位于中国华北平原东北部沿海地区的青岛市、烟台市和威海市三个城市。胶东人世世代代靠海捕鱼为生,海洋生物的形象符号对他们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胶东花饽饽就有了它独特而鲜明的海洋视觉文化特色,它的视觉符号主要与“圣虫”、海洋生物、花鸟、植物等有关,与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胶东花饽饽常见的造型有猪、牛、羊、马等家禽类,还有喜鹊、家燕、雄鹰等鸟类以及果蔬类,所有这些都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功能自行生成搭配系统,并且这些造型讲究意象,通过点与线、面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艺术手法对真实的形象进行提炼,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的寓意与愿景。最具代表性的花饽饽形象,莫过于海洋“圣虫”。一般认为“圣虫”(见图1)有如下两种:一种是以一条蛇为形象,放在出海的船上“压船”,以供海上祭祀之用;另一种是以刺猬为形象,放置在家中的米缸、面缸里,以祈求庄稼丰收、满仓的鱼米[1]。两者均有彩绘红点装饰,显得造型更加生动有趣。
与之相对应的胶东花饽饽造型,也因年令或人生庆典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具特色(见表1)。
(二)用色特点
色彩在民俗文化发展中被民间视为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将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予具象化的体现,允许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色彩寄托不同的美好寓意,让大家无障碍地进行情感和信息交流[2]。《孙子·势篇》中提到:“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青、赤、黄、白、黑”“绿、红、碧、紫、骝黄”是中国的传统五正色和五间色,花饽饽的视觉色彩也正是这几色相互交叉融合。
胶东花饽饽受“红花、绿叶”民间色彩观念的影响,大都以红绿为主色调,色彩纯度高,避免不了与“俗气”挂钩。但花饽饽制作者也时刻跟随着时代的眼光,将现流行的低纯度和中性色运用其中,根据不同主题进行意象的色彩搭配,在不失“乡土气”的同时,还增添了一些“洋气”,以适用于不同的民俗场域。例如,婚嫁饽饽讲究喜庆,以红色为主;百岁饽饽用于小朋友,其颜色丰富,以对比色为主,活泼有趣。在胶东,老人去世也是需要蒸饽饽的,那这个饽饽就是单纯的白饽饽,没有任何的修饰,表示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与尊敬。并且花饽饽的主要颜料取自原生态的植物果蔬汁,营养均衡又健康,绿色以菠菜为主,黄色以胡萝卜为主,蓝色以蝴蝶豆花为主,紫色以紫薯为主,红色以甜菜根为主。
三、胶东花饽饽造型再生设计
胶东花饽饽的历史可上溯到汉代,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起初,它是由胶东农村聪明的妇女在传统节日期间,以面为素材,使用刀、剪刀、笔等工具创作而成。她们制作出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象征意义的图案,经过蒸煮后,再精心点染上各种五彩斑斓的色彩,制作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用于情感寄托、观赏、食用或馈赠亲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素养,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和生活趣味。
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当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花饽饽在发展方面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如何让花饽饽的光彩不减,就要对其进行再生设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既要传承花饽饽原有的民俗特色与文化内涵,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升华,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新材料等,如矢量化图形转换、装置艺术设计。
第一,胶东花饽饽造型再生设计一:矢量化图形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可以通过对花饽饽矢量图形的转化,追求“融合创新”的意识,将本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艺术设计,让现代设计理念彰显本土文化的意义[4],让传播文化的方式便捷有力,中国传统图形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因此重新焕发魅力,成为信息时代设计师们追求新思想、新表达的媒介。
第二,胶东花饽饽造型再生设计二:花饽饽装置艺术作品
装置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它与平面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装置艺术具有立体性、环境性、互动性。装置艺术并非是艺术家创作出一种物质实体,而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通过对身边各种材料的组合、变形、改造,创作演绎出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并且能够调动观者参与其中,以此来传达一种思想和信息,引人深思。
胶东花饽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艺术,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的艺术语言,所以民间美术设计中蕴含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在装置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当代材料表现出来,并融入装置艺术设计创作中,展现出了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创作独有的魅力和创新之处。而热缩片作为一种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利用其自身的熵致形变原理,在材料受热时自发地由伸展形态往构象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即向蜷曲形态转变,因此从宏观尺度上表现出热缩现象[3]。利用热缩片预热收缩、无色、半透明、易上色的特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创新的可能性(见表2)。
为进一步验证热缩片与装置艺术作品的适配度,对热缩片进行实验分析,通过结论得出:0.3mm热缩片较厚,形变程度较慢,适合做立体、平面热缩;0.2mm热缩片适中,形变程度适中,适合做立体、造型热缩;0.15mm热缩片偏薄,形变程度快,适合做动态感强、多形态的热缩。通过对热缩后的热缩片表面分别涂封层(白色甲油胶+uv水晶滴胶):涂有白色甲油胶的热缩片呈现出陶瓷质感,可以用来做仿陶瓷装置;直接涂uv水晶滴胶的热缩片,表面光滑透亮、晶莹剔透,呈现出玉的质感,可以用来做仿玉装置。
结合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以荷叶和荷花为例运用热缩片进行艺术创作,在实操过程中因热缩片体量小,所以制作过程要经过裁剪、热缩变形、上色、封层、照灯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耗时长,只适用于制作小巧的装饰作品。由于该装置艺术要求尺寸较大、制作周期较短,经过重新实践筛选,最终选择易变形、易上色的扭扭棒为主要材料进行装置艺术作品,即菡萏胶东花饽饽的创作。
整件装置艺术作品基础结构为60cm半圆泡沫球+30cm半圆泡沫球,视觉符号元素有扭扭棒所制的荷花、荷叶、鲤鱼、福袋、桃子以及不同直径大小的珍珠若干。装饰手法为色粉分染+热熔胶粘贴(见图2)。
作品运用了设计中的基本构成要素——点、线、面,点即作品中的珍珠,线即无数根扭扭棒,面即由无数根扭扭棒编制成的每一片花瓣、荷叶等。点线面的交叉融合,提升了作品整体的节奏感。在形态上,荷花饱满,荷叶平和,叶径纤细,加上不同形态的鲤鱼及不同的摆放位置,有的藏于荷叶之下窃窃私语,有的浮于荷花之上怡然自得,不同形态之间的对比,给人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荷韵凝香的视觉感受,为作品增添了几分韵律感及民族视觉符号内含(见表3)。作品中每一个物体都是通过一根根扭扭棒编制成一个面,再由无数个面通过粘贴组合形成体,整个过程正是从平面向三维立体的转变,也正是装置艺术区别于平面艺术的魅力。
以荷花为核心题材艺术的创作作品,在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中有着崇高的艺术地位和重要的文化内涵,既体现出了中国人心中对生命美的永恒追求,也更体现出了艺术是一种信仰。荷花作品代表着艺术家高贵圣洁的思想品格,是神圣美好的花朵,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艺术结合,更是艺术精神追求和美学理想高度的代表。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雅气质,濯清涟而不妖的清净灵性,早已深入人心,早已根深蒂固,淋漓尽致地诠释着荷风的风清气正。所以设计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就是为了明志,激励大家学习荷花,以荷花为榜样,把它当成自己漫漫人生道路上的典范,守住内心的底线,守住真善美。
现如今随着电商平台和旅游业的火爆,花饽饽的形态样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造型方面更加注重地方特色,胶东地区的民俗传说以及历史文化都转化为意象的造型,逐渐融入花饽饽中,这样使得花饽饽具有了故事感、叙事感,花饽饽也从“农家大院”走向了“大市场”,成了胶东老百姓致富的“金饽饽”,更是成了胶东地区特有的文旅产品和民俗文化载体,推动了胶东花饽饽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花饽饽真正可以打动中国人心弦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在民间习俗传承中所广泛蕴含的情感,人们常常将之视为民间传递人间情感信息的最佳媒介符号和表现手段,在传统艺术、审美欣赏价值之外,赋予了花饽饽文化意义,承载着丰富深厚的中国精神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花饽饽已从普通的面食慢慢变成了无限创意的花样面点。这种传统手工艺的新旧交替,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与时代同步发展,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将民俗特色与时尚元素融为一体,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内涵,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王靖雯.胶东花饽饽的前世今生[J].走向世界,2022(52):68-71.
[2]程新.从绛色窥析中国传统色彩在民俗文化中的视觉表现[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24):80-82.
[3]李维维,冯红艳,兰泉等.小实验大道理——从热缩片小制品DIY看高分子材料的熵致形变[J].大学化学,2019,34(09):87-90.
[4]张丽娟.民俗信仰视角下的胶东花饽饽视觉形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5]王霞,訚珺.清代寿桃纹样文化涵义及纹样解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4):61-66.
作者简介:
戴温馨(2003-),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