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4-06-17邓梦
邓梦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02年,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推进绵竹市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文章以绵竹年画为例,客观分析绵竹年画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绵竹年画在人才培育、文化自信、产业创新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既有助于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助于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绵竹年画;文化产业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2-001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J124 文章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表现,对乡村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绵竹年画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在推动绵竹市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在新发展阶段和国家大力提倡“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1]的背景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不仅能更好地发挥绵竹年画的文化价值、经济效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绵竹市乡村振兴,实现绵竹年画与乡村振兴携手并进的发展目标。
1 绵竹年画概况
绵竹市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洞天福地、人杰地灵”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年画之乡、名酒之乡、生态旅游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绵竹年画、剑南春酒和赵坡茶并称为“绵竹三绝”。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因产于竹纸之乡——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也是绵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因巧妙的工艺和悠久的历史,于200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绵竹年画有起稿、刻板、印墨、填色等制作工序,色彩鲜明,年画形象灵动可爱,承载着绵竹地区的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2]。
绵竹年画是四川省闪亮的地方性文化名片,是历代人民智慧、文化和劳动的结晶,承载着巴蜀人民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展现着巴蜀人民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巴蜀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绵竹年画不仅为中国的工匠精神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 绵竹年画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
2.1绵竹年画在推进绵竹市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绵竹年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虽然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绵竹市经济和文化遭受重创,但其始终紧跟党和国家的政策,得以“浴火重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对口援助下,绵竹年画生产基地得以重建,并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绵竹市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绵竹市依托绵竹年画的影响力,加大对相应的旅游产业和贸易行业的投入力度。政府修建了独具艺术风格的建筑物,如绵竹市博物馆和剑南老街等,依托实体建筑传达绵竹年画的人文价值和传统美德,加深了外地游客对绵竹年画的印象。当地民众也将绵竹年画绘于建筑物的墙面,打造了一幅幅生动的绵竹年画墙绘,使绵竹年画融入民众生活之中,民众的精神文化素养也得以提升。此外,当地民众还以绵竹年画周边和纪念品为载体,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多的创业机遇和就业岗位,带动绵竹市经济快速发展,加快绵竹市乡村振兴的步伐。
2.2新时代绵竹年画振兴乡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时代发展和人民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绵竹年画既面临着如何守正创新的困境,也面临着如何更好赋能当地乡村振兴的挑战。
如今,绵竹年画仍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传承方面。由于年轻人对绵竹年画的认同感不足,传承意识淡薄,致使这一非遗技艺后继无人,其传承面临危机。第二,在创新发展方面。绵竹年画相关的文化产品形式陈旧过时,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受众群体小。第三,在传播宣传方面。传播媒介和传播力方面的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绵竹年画的宣传效果,致使许多人对绵竹年画知之甚少。第四,在产业方面。绵竹年画产业结构单一,与新时代大众的消费习惯不相适应。绵竹年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无疑不是绵竹市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然而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既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探索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十分重要。
3 绵竹年画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新时代背景下,要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才能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增添更多活力。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有关部门应在绵竹年画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和产业建设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战略和对策,摆脱发展困境,实现与新时代的有效连接,将绵竹年画更好地融入新时代绵竹市乡村振兴的实践之中,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驱动力。
3.1壮大传承队伍,促进人才振兴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需要人才挖掘其中的现实价值,但目前绵竹年画缺乏坚实的人才后盾,且人才流失严重,对其传承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打造一支以带头人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汇聚坚实的人才资源是实现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
首先,发挥绵竹年画传承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绵竹年画传承人既是带动整个绵竹年画相关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通过传承发展非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绵竹市政府应加强绵竹年画人才方面的资金投入,提升绵竹年画传承人待遇,为其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使非遗传承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事业之中,发挥自身能动性,勇于突破。此外,政府应加强对传承人的思想教育,提升绵竹年画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对绵竹年画传承人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为绵竹年画增添新内容和新形式。
其次,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培养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教育关乎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是非遗文化产业化中源源不断的能动力量。”[4]学校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要平台,这要求绵竹市的各类高校、职校应发挥其教育辐射作用,利用专业优势开设专业课程和实践培训活动,重视对绵竹年画的宣传和教育,拉近学生与非遗文化的距离,激发广大青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为绵竹年画的可持续发展储蓄新一代后备人才。同时要注重非遗文化教师的选择,学校应聘用有创新能力、与时俱进的绵竹年画传承人,保障其能在教育中赋予绵竹年画新的时代特征,挖掘绵竹年画与新时代的契合点,使绵竹年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最后,政府要将“新乡贤”人才请进来。绵竹市政府应利用政策优势吸收文化底蕴深厚、创新意识强、审美紧跟时代的知识分子和专家,为绵竹年画的发展建言献策,发挥“新乡贤”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同时举办非遗文化的研讨活动,凝聚绵竹年画的带头人、传承人、设计师、生产者、投资者和管理者等各方力量,发挥各方价值,打造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实现非遗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互动和资源融合,形成合力共助乡村振兴。
3.2发挥文化功能,增强乡土文化自信
乡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各地需要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有效发挥其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发挥绵竹年画的文化功能,以文化滋养乡村,以精神凝聚民心。
一是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乡村家园。乡村振兴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不可偏重或轻视任何一方。同样,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在于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在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绵竹市政府应在发挥绵竹年画经济价值的同时注重发挥其文化价值,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将绵竹年画与人民的精神需求连接在一起,满足人民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激发人民对绵竹年画的情感共鸣,将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二是推动绵竹年画可持续发展。要想传承绵竹年画乡土精神,延续绵竹年画乡土文脉,推动绵竹年画可持续发展,就要强化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首先,政府应多措并举提升绵竹年画传承人的现代化审美能力,使传承人可以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非遗文化的“活化”。其次,重塑绵竹年画的建筑载体,将绵竹年画元素融入自然生态和民居建筑,打造乡村美好生态与居住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民众的文化素养,发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
三是增强民众对绵竹年画的文化自信。非遗文化作为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应该使其内化于民众内心,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先,政府应积极开展与绵竹年画相关的展览和活动,让民众更好地了解绵竹年画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的演变、代表作品以及所获荣誉,发挥绵竹年画的感染力,增强当地民众的乡土文化自觉,提升当地民众的乡土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其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绵竹年画传承人可采用现场演示和参观者亲身体验等形式,提升绵竹年画的互动性,激发民众对绵竹年画的兴趣,进而壮大绵竹年画的人才队伍,为这一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更多活力。
3.3推动产业创新,提高经济效益
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经济又为文化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文化发展产业,借助产业发展乡村经济是许多地区探索出的有益经验。因此,绵竹市要完善非遗文化的产业体系,发挥好绵竹年画在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目前,绵竹年画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传承人及当地相关部门对其的宣传力度较低,难以吸引更多消费群体的关注,致使绵竹年画在拉动绵竹市乡村经济增长上存在一定瓶颈。在此情况下,当地应积极优化绵竹年画产业结构,融合各行各业,推动产业创新,形成多方位整合性资源,提升绵竹年画经济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推动绵竹年画产业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推进“非遗产业+互联网”。数字化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动能,推进数字建设既有助于实现资源整合,也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和网络传媒等宣传推广绵竹年画,并通过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等将绵竹年画呈现在民众眼前,提升民众体验感,使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政府还应积极推动绵竹年画产业与电商开展合作,形成线上线下双经营模式,拓宽消费者购买相关文化产品的渠道,使绵竹年画的营销方式更加多样。同时政府要利用好本地“网红”的流量资源,借助“网红”力量,大力宣传绵竹年画,让绵竹年画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其次,推进“非遗产业+文创”。在流量时代,拥有流量和关注度对于地方发展极为重要。文创产品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智能融为一体,是当今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型消费对象,文化IP是一种辨识度高、内藏流量、变现穿透力强和变现周期长的文化符号[5]。开发文化IP可以使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绵竹市应跟紧时代步伐,将绵竹年画这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开发专属于绵竹年画的文创IP,提炼出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并将这些文化元素应用于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实现绵竹年画产品的创新与多样化发展,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从而树立起绵竹年画的品牌形象,使之成为一个能产生商业价值的文化品牌,为乡村发展聚力赋能。
最后,推进“非遗产业+旅游”。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旅游消费需求也在逐渐提升。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近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当地必须充分发挥绵竹年画自身特色,积极探索“非遗产业+旅游”的新路径,满足游客对乡村文化体验的多元化需求,形成集观赏、互动、体验、消费于一体的系统化产业链。通过非遗文化和旅游业相结合,既可以使更多人深入了解绵竹年画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能提高当地民众收入,推进乡村振兴。
4 结束语
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既具挑战性又具机遇性。绵竹年画不仅寄托着当地民众深厚的情感,更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价值。当地政府应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十四五”规划,从人才队伍、文化自信、产业创新等方面入手,为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多元化路径,破除绵竹年画面临的发展困境。多措并举激发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活力,助力乡村全面发展,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12-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李嵘.四川绵竹年画文创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重塑与探索[J].新美域,2023(01):71-73.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龙逸.广西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耦合机制探索——以资源县瑶绣制作工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01):204-206+281.
[5]庄璐,张云杰.非遗视域下文创IP的开发与传播策略——以绵竹年画为例[J].时尚设计与工程,2023(04):37-39.
作者简介:邓 梦(2000—),女,汉族,四川德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