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小学生素养提升的“做数学”微课程开发与实践

2024-06-17陈正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做数学微课程实施策略

陈正华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在“微”字上做文章,着力开发“做数学”微课程。小学“做数学”微课程开发与实施,确立了从关键能力提升、必备品格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目标体系,构建了感知理解、探索发现、综合应用三大课程类型,形成了主题辐射式、主题深化式和主题立体式三种开发样式,从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场域三个维度丰富了实施策略。

【关键词】“做数学” 微课程 开发样式 实施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学校立足儿童本位,在“微”字上做文章,着力开发“做数学”微课程。“做数学”微课程是以“做”为支架,通过操作体验、数学实验、综合实践等活动,获得数学理解、发现数学规律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一门小规模课程。通过“做数学”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转变“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的养成。

一、指向核心素养,确立“做数学”微课程的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指导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准则,是选择、组织和实施微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做数学”通过发展学生核心素来实现育人价值,兼顾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做数学”微课程从关键能力提升、必备品格培养和价值观念形成三个层面来确立课程目标体系(见图1)。

(一)关键能力提升

一方面,“四基四能”是提升数学关键能力的载体,“做数学”能使数学知识从抽象走向直观,使数学思维从内隐走向可视,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更高效地实现“四基四能”目标;另一方面,“做数学”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情境、科学情境和数学情境,通过操作体验、数学实验、综合实践等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数学抽象、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直观想象、运算能力、数据意识等关键能力的提升。

(二)必备品格培养

“做数学”需要观照认知、身体、情感、元认知四方力量,让学生在“做”中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动手和动脑的协同中,在实证和伪证的争辩中,在意志与努力的促进中,获得责任担当、理性精神、创新意识等品格的全面发展。

(三)价值观念形成

“做数学”变静态的看与听为动态的做与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少学生对失败和错误的恐惧,建立自信并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做”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质疑、批判、分享、讨论、反思等形式的社会性交往,可以带给学生更强大的社会性联系。

二、组织课程内容,构建“做数学”微课程的整体架构

课程内容的组织,就是将零散在教材、生活、实践中的“做数学”相关内容系统化建构。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充分研读教材,发掘教材中“做数学”相关内容,作为微课程内容;二是“重构”,利用身边的素材,通过融、改、调、换等方式,设计和开发各种各样的“做数学”微课程内容。基于课程内容的目标指向,我们将“做数学”微课程分为“感知理解、探索发现、综合应用”三大类,并完善其整体架构(见表1)。

感知理解类课程主要通过动手操作、数学游戏、创意设计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可视化、直观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如通过“图形拼摆”理解多边形的面积推导;通过“玩转百数表”游戏理解百数表中数与位置的关系;通过“设计轴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内涵与本质。探索发现类课程主要通过数学实验探索数学规律、验证数学结论,如通过“怎样滚得远”的实验,探索坡角、坡高对于物体滚动的影响。综合应用类课程是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主题或项目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类课程,如在“生活中的密铺”中,学生围绕“如何设计和铺贴出既实用又受大家喜爱的教室地面”这一驱动问题进行项目化研究。

三、基于内容设计,形成“做数学”微课程的开发样式

根据三类不同类型课程的目标指向,我们采用横向关联、纵向贯通和综合视角三种不同的内容设计方法,形成了主题辐射式、主题深化式和主题立体式三种不同的微课程开发样式。

(一)基于横向关联的主题辐射式

感知理解类课程的开发主要采用“主题辐射式”。所谓“主题辐射式”,是围绕某一中心主题设置相关子活动,子活动之间是横向的并列关系,不存在先后和逻辑顺序。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意义与大小,感悟随机思想,以“随机试验”为主题,设计摸球、转转盘、掷硬币游戏等系列子活动,促使学生感知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但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就会趋于稳定,从而发展数据意识。

(二)基于纵向贯通的“主题深化式”

探索发现类课程的开发主要采用“主题深化式”,将一个中心主题分成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逐步纵向推进和深化。如在圆的认识中,如何让学生感悟圆“一中同长”的特性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们以“感悟一中同长”为主题,围绕三个层次设计课程活动。首先是“我会画圆”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圆规画圆、钉绳画圆、皮尺画圆等不同的画圆方式,理解“定点—定长”两要素,初步感悟圆一中同长的特性;接着,通过“设计窨井盖”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当窨井盖是方形或三角形时都很容易掉下去,而当把圆形的井盖放到井口时,无论以何种方式放置都不会掉下去,进一步感悟特征;最后探究“车轮为什么是圆”,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正多边形作车轮尝试轮动,发现当正多边形的边越多车行驶就越平稳,当车轮是圆时,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因此最为平稳。三个活动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做”中逐步探索数学奥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基于综合视角的主题立体式

综合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主要采用“主题立体式”,将中心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再将子主题细化为各类活动,层层镶嵌,呈现出立体之态。这类课程的开发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推进实施。如我们围绕“纸杯的秘密”这一主题,下设五个子主题:走进纸杯世界、研究纸杯大小、制作文创纸杯、百变纸杯游戏、组织成果展览。每个子主题又下设两个活动,如走进纸杯世界下设探究纸杯形状、查找纸杯资源等活动;研究纸杯大小下设探究纸杯侧面积、探究纸杯容积等活动;百变纸杯游戏下设探究叠放规律、尝试创意玩法等活动。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完整经历了提出和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仅理解了纸杯的设计原理,而且发展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落实发展理念,丰富“做数学”微课程的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是实践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经之路。根据“做数学”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实施策略。基于学科衍生式开发的课程,我们将其融入数学学科课程,统筹开设;基于学科拓展开发的课程,我们将其纳入学校社团,单独开设;对于需要外出参与社会实践的课程,进行集中开设。

(一)融入学科课程,丰盈学习形式

基于学科衍生式开发的课程,是对教材中“做数学”资源的深度发掘,对于这类课程的实施,我们配合教材进度将其融入数学学科课程,以班级学习为主要形式统筹开设。这一类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创设情境以激情,运用“做数学”微课程素材创设探究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内需,促进学生全情投入,如在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课始,设计“三角形变形记”活动,引发学生猜想,激发探究热情;二是充实新授以增效,以“做数学”活动代替“纸笔”探究,如通过“有趣的涂色正方体”活动,让学生在涂色、切割、还原等操作中理解不同数量涂色面小正方体所在的位置;三是拓展练习以延伸,设置游戏化或操作型的习题类型,使枯燥的技能训练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

(二)开展社团走课,充实学习内容

基于学科拓展开发的课程,是利用身边的素材,通过融、改、调、换等方式,设计和开发的“做数学”微课程。这类课程的实施,我们依托学校社团,每周安排2个单位时间单独开设。目前,学校围绕“做数学”开设的社团有数学游戏社团、数学实验社团等。数学游戏社团不受限于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而是以发展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素养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数学推理,如蘑菇扫雷;数学建模能力,如移步幻影为重点。数学实验社团以“探索·创新”为主题,鼓励学生开展实验工具开发、实验过程创新、实验成果展示等活动,如在“巧改量角器”的实验中,让学生从探讨量角器的弊端,到新型量角器的创造,再到作品展示、小论文汇报,帮助学生提升探索意识,发展高阶思维。

(三)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学习场域

对于需要参与社会实践的课程,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生活、环境、人文等资源,带领学生以半日为单位进行集中开设,如在“‘数说长江”微课程的实施中,把课堂搬到了长江边,从数学角度感受长江湿地的美。学生来到江边,通过测量、计时等活动,实地感受长江湿地美在面积广阔;通过江边螃蟹、飞鸟等生物的研究,感受长江湿地美在物产丰富;通过对湿地水厂的现场采访、数据对比感受长江湿地美在水质纯净。

猜你喜欢

做数学微课程实施策略
探索“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设计1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设计实验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在“做数学”中建立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