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能力培养的小学古诗词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24-06-17王朝辉
王朝辉
【摘 要】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选入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与现在的写作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果抓住古诗词“以言语创设意境、以意境表达意象”的本质特征,来引导学生从“读、思、赏”到“悟、写、用”,将古诗词教学和写作教学整合起来,通过发掘诗词中的语言训练点,揣摩、体味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和规律,为学生搭建交流、表达的平台,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
【关键词】一诗一得 寻法悟道 立足单元 深化语用
一、一诗一得,寻法悟道
古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其内涵深厚、独具特色,可供发掘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其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和技巧、情感表达方式等文学创作元素,与学生的语用有着直接的关联。
(一)关注诵读,得语言之美
“七分诗三分读。”诵读,是感悟、积累、运用古诗的关键。古诗词的文辞美、意境美和音韵美,要反复诵读才能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初读、听读、趣读、诵读、拓读等一系列有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如初读—读正确、流利;趣读—读节奏和韵味;听读—读画面明诗意;拓读—读意境悟诗情。多种形式的诵读提升了学生的语感,奠定了写作之根。
(二)关注意象,得言外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的意象,往往承载着诗人深厚的情怀,带领学生探寻品析意象,可以使其体会到意象的言外之意。
如教学《夜书所见》,探析“潇潇梧叶送寒声”一句中的“梧叶”,通过品析句子,让学生知道诗人常用“梧叶”来描写秋天之景,象征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悲苦。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意象,如“月”“酒”及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意象的内涵,是感知诗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有效途径。
(三)关注想象,得情感之真
“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词短小精悍,意蕴无穷。教学时,教师要依托文本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共鸣和移情,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入情入境地体味诗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感受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后,再设置连续性问题启发学生想象思考: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通过分角色对话表演,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随文补白,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四)关注写法,得写作密妙
1.在诗眼处细品
每首诗的“诗眼”,用字都高妙意深,使整首诗气势非凡。巧抓“诗眼”可以更好地领悟古诗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诗眼”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古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如李白的《赠汪伦》一诗,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的赞美。因此,“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即局部的诗眼,可以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的“满”和“压”就是诗眼。满枝蓬蓬勃勃的花遮住了小路,这就是“满”。而“压”又是“满”的原因,正由于千朵万朵的花相互挤压,绽满花朵的树枝才延伸到了花间小路上。
抓住这些诗眼,学生就能够很快把握古诗的基调,打通与作者的心灵通道。
2.在矛盾处深究
古诗词中语言矛盾、意象矛盾、情节矛盾、构思矛盾处处都有。教学时抓住这些矛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深刻领悟诗人的写作意图,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深入。例如,《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诗中明明写的是六月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却以事为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长江中千帆竞发,诗中却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显然这也是矛盾点。
教学中,还原画面,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揣摩,深入领会诗人巧妙设置矛盾点,凸显对朋友独有的祝福和深情,感受诗人独具匠心的写作智慧。
3.在技巧处寻法
如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卒章显志、联想照应、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衬托借代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古诗词的内涵更富层次感,表达的情感更具感染力,阐述的哲思也更加深邃。因此,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把写作练习适时地融合于教学中。
根据古诗词的题材、类别等,让学生进行仿写、补白、改写、续编或小练笔等,让学生把古诗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种随文练笔的教学形式,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二、立足单元,深化语用
我们在单篇古诗教学“一诗一得,寻法悟道”的基础上,立足单元教学,深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探索出可供教师参考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
(一)聚焦文本,确定单元主题
在教学中,根据单元习作要求,结合单元导语,充分解读教材,如有教师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景物描写作文课,通过抓住 “连续观察”的单元主题和每篇教材的内在联系,并在充分考虑各教材体裁、题材、写法的基础上,确定了“ 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景一情一人生”这一单元作文指导的核心主题。
(二)统整要素,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单元习作教学的基本任务,综合考虑单元写作的要素,在充分理解、感悟古诗的基础上,确立提升学生创作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其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能力。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学中,教师树立单元整合意识,带领学生潜心阅读,把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感受作者与事物之间的情感,以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学习重点,再通过搭建习得方法与运用实践的桥梁这一教学目标,来完成写作任务。
(三)结合学情,拓展教学资源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作为学习的素材还远远不够。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古诗词和写作教学相融合的课外读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连续性、深层次的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文本的阅读比较和感悟,更深刻地体会表现方法和表达技巧。
(四)随文练笔,迁移运用写法
最好的习作方法就是读写结合,在读中悟,在写中练,而课堂小练笔是实现读写结合最好的形式。一方面,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和改编等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找到读写结合点,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之前所学的写作方法,让单元习作要素的训练目标和表达技巧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五)搭建支架,突破写作难点
通过课文的讲解和读写结合的铺垫,学生已初步掌握古诗和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接下来是独立写作。要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地迁移所学的表达方法,将“输入”转为“输出”,最好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秘决,从而顺利完成单元写作任务。
1.画导图框架
启发学生确定写作选材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写作灵感和主要想法进一步梳理,设计成思维导图,核心内容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环节,并将与之关联程度不同的素材逐级向外延展,注意不同素材之间的有序衔接,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布局谋篇,形成思维框架,促进学生言语建构。
2.用例文引路
积极发挥例文的“引路”作用,课前,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微课或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例文,结合文后题和批注,从写作方法、内容结构、语言准确性等方面参考,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三、结语
通过立足单元教学,将古诗词和写作有机整合,可以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