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的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2024-06-17刘羽虹黄泽
刘羽虹 黄泽
摘要:目的:文章以南通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建筑学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的发展方向,为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方法: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出发,根据建筑学所在艺术学院天然的学科交叉基础和优势条件,探讨交叉学科建设思路,以理论和实践为支撑,实现建筑学的长足发展。结果:深入剖析该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建筑学专业在学科建设上既有优势,又面临挑战。结论:目前项目已进入第二阶段,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并行实施阶段。学校通过发布《南通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开展“周周有教研”活动,为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与实践支持,期待在未来能实现建筑学与各类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关键词:建筑学;教学改革;交叉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03
0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进入了发展成熟期,市场规模增速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建筑设计人才市场逐渐饱和。各高校面临建筑学专业招生及学生就业困难,多所高校进行了学制调整、内部学科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改革。当下加快建筑学与各类学科的交叉学科建设是学科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1 南通大学建筑学专业现状
南通大学建筑学专业设置在艺术学院下,建筑学与艺术学院的组合是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积极实践。然而由于建筑学与艺术学院其他专业在招生渠道、授课知识体系以及教学模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二者的交融并未达到预期深度。
南通大学建筑学专业尤为重视建筑设计方面的训练,课程涵盖结构设计、造型设计、模型制作与制图等多个细分领域。然而,在艺术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仅在大一、大二阶段设置了素描、色彩以及为期一周的水彩写生等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表现方面的能力培养相对有限。在建筑文化类课程安排上,虽然涵盖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中国民居等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课程内容重复,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其次,部分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如中国建筑史的学时从原先的64学时缩减至48学时,使得学生难以深入掌握建筑历史文化的理论知识。最后,建筑史和建筑设计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无法将建筑历史文化知识应用于建筑设计实践中,最终设计成果形式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艺术学院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依托,自然拥有学科交叉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在推动建筑学专业不断拓展和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建筑学与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研究专长,探讨如何构建建筑学科的科研团队,并开展交叉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这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借鉴国内高校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南通大学实际情况,探索构建以建筑学专业为核心,具有南通大学特色的交叉学科体系,以期实现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建筑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国内各类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改革
2.1 国内各类高校建筑类学科改革现状
部分高校已展开不同深度的交叉学科建设研究,建筑学科具备多学科交叉的天然优势。少数高校交叉学科工作已取得长足进展,包括华南理工大学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多学科集成研究平台。2018年,天津大学开设了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邀请北大、故宫从事科技保护的老师,以及计算机图像、建筑物理、低空遥感等为古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老师授课[1]。目前,天津大学已经建立了一个由建筑、计算机、建工、精仪、材料等多学科教师组成的古建筑遗产保护科研团队,他们始终坚持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导,以解决该领域的核心问题为目标,并且持续开展古建筑遗产保护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
与天津大学在学科交叉方面的成熟发展相比,当前多数高校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为了推动建筑学与艺术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多所高校纷纷举办研讨会,探讨交叉学科的未来发展。如202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聚焦建筑学与艺术学的交叉点,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同年6月,合肥工业大学也举办了类似的学术研讨会,旨在推动建筑与艺术类学科的创新发展。这些会议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建筑设计、城乡规划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为未来的学科交叉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此外,同济大学在2022年5月牵头组织了多个学科群,围绕建筑科学与建成环境、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与智能规划、智慧景观与生态绿色发展等方向进行深入交流。
沈阳建筑大学作为建筑类高等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学科交叉的发展路径。2023年该校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流学科为主体,逐步展开与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工作。
202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建筑学院更名为建筑与设计学院,此次调整旨在整合原先存在但尚未得到充分认可的设计学专业,通过学院名称的变更和专业资源的重新配置,推动建筑学与设计学之间的深度融合。
2.2 南通大学学科交叉改革的意义
南通,这座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的城市,自张謇时代便积淀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无论是古朴的民居建筑、沧桑的历史建筑,还是庄重的红色建筑、前沿的生态建筑,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南通大学致力于推动建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建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不仅有助于唤醒学生对南通历史文化的记忆,深化其审美体验,还是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守护者的应有之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他进一步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①。建筑学正是这样一个横跨文科与工科的学科,它既强调逻辑理性思维,又注重直觉感悟、空间创造和发散想象力。打破建筑学传统工科的思维局限,与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对历史建筑艺术的审美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3 交叉学科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3.1 组建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完善理论体系
科研平台在交叉学科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建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科研平台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有效提高科研平台的利用率,满足多学科教学任务和基础科研需求,从而进一步优化学院的资源配置。
南通大学建筑学专业拥有一支科研背景深厚的专业教师队伍,涵盖建筑设计、建筑史、城乡规划、景观(环境)设计、计算机技术与设计学、文化遗产、材料工程、设计艺术等多个方向。这一优势条件为交叉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建筑学专业初步划分出绿色建筑、城市设计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三个科研方向,覆盖专业教师的科研背景,并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跨系、跨学科、跨专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学科群的整体效应[2],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任教师的研究专长和领域优势。在科研项目中,既注重各学科的独立研究,又强调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多个学科的发展进步。同时,积极寻找和支持新的学科增长点,为学院的科研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3.2 提供一种可操作、可借鉴的课程教学形式
系统梳理教学目标,旨在充分利用艺术学院丰富的资源,深度整合建筑史论、建筑设计学、艺术学、美术学等课程,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为此,计划开设一系列新课程,如建筑艺术史、建筑与美术等,并通过教学实践构建一种交互式螺旋状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结合美术对建筑领域的已有研究,从古代建筑发展的独特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建筑结构、造型以及装饰细部的时代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深化美术对建筑的理解,还能对美术作品中的建筑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尝试还原建筑的原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对古代建筑组群与空间、单体造型与结构历史发展有一个全新认知。
为了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开设与发展,课程内容要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并在课堂实施中引入更多探究性的主题活动。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研究探究与合作应用能力[3]。打破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学习路径,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信念和创新精神[4]。
例如,在建筑学专业的大三阶段,核心课程设计聚焦于建筑的空间性组织,特别是对集合性建筑和复合性建筑的学习。与此同时,计划在中国建筑史课程中融入新的教学内容。联系已有的历史知识,辩证地讨论中国建筑史,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建筑的美,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此外,注重分析中国建筑史与建筑设计案例的联系,引导学生基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辩证的角度分析案例价值,学会独立审美,树立高级的审美观。通过这样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在设计实践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及其空间结构,并思考如何与现代设计创造性结合。
3.3 师生学术团队活动、学科竞赛联合合作
对于高校师生而言,参加学术活动是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启发研究思路、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尤为重要。这些讲座通常由科研机构、企业单位以及其他高校的专家主讲,围绕交叉学科主题展开深入讨论。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专业前沿问题,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定期举办多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研讨会也是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研讨会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契机。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协同配合意识,可以考虑将研讨会纳入学分制管理,让教师在时间相对灵活的模式下,更好地实现交叉学科的“因材施教”。
南通大学建筑系目前采用的是学生进入大五后,由毕业指导老师通过抽签方式平均分配毕业生,负责指导其毕业设计的模式。然而,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加强学生导师队伍的建设,项目合作导师的引入尤为重要。通过构建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协作科研团队,可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师生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活动。例如,2020级学生团队成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他们对南通张謇相关的建筑遗产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一手资料,为南通张謇建筑遗存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这一成果不仅为学科的交叉研究增添了优质内容,还展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考虑到建筑学、艺术学等学科竞赛的丰富性,这些竞赛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建议在学科竞赛环节进行教师跨专业指导和学生跨专业组队,以实现优势互补,深化交叉学科教学的效果。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在更多学科竞赛中展现自己出色的能力,并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
4 结语
目前,南通大学交叉学科建设相关项目已顺利进入课题的第二阶段,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进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专门印发《南通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为交叉学科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周周有教研”活动,涵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方案探讨、新课程建设、集体备课、院院联动等多个方面,各学院紧密合作,围绕打造优质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培育高水平师资、培养一流人才等核心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而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为交叉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和实践平台。
未来将继续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需求,立足本校实际,明确发展方向和思路。并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此推动交叉学科的持续进步与发展。通过不懈的改革与创新,力求实现本校建筑学专业与各类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高校的交叉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①摘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8年出席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 李婧,杨菁,张龙.高等建筑教育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天津大学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4(4):1-4.
[2] 苏君阳,杨旖萱,朴美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23(1):44-48.
[3] 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4] 赵锟,吉爱国,张冬梅,等.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初探[J].电子技术,2017(5):20-2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南通大学教改课题“四新背景下交叉学科建设研究——以建筑学为例”成果,项目编号:139423632124
作者简介:刘羽虹 (1993—),女,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中外建筑史、建筑遗产;黄泽 (197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与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