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田中英光重塑的孙悟空形象

2024-06-17杨虞雷

艺术科技 2024年9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孙悟空西游记

摘要:目的: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翻译《西游记》的国家,早在江户时代,西田维则就开始了《通俗西游记》的翻译工作。此后,一系列翻译和改编版本的《西游记》相继涌现,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西游记》的在日流传是深入解读和再创作的过程。方法:文章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中影响研究的视角,探究田中英光重塑的孙悟空形象。结果:田中英光将情感投射于孙悟空身上,以表达他对战争困境的思考。结论:作家通过个人视角和生活体验,赋予《西游记》新的意义,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推动了“西游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使《西游记》在日本经久不衰。

关键词:接受美学;田中英光;  《西游记》;孙悟空;形象重塑

中图分类号:I207.419;I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03

1 田中英光对《西游记》的接受

田中英光(1913—1949)是位经历丰富的作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当过赛艇选手、公司职员,从事过党务活动,从军到过中国。受其精通汉学的父亲的影响,无赖派作家田中英光从小就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田中英光是资深的《西游记》爱好者,从《绘本西游记》开始,阅读过多种版本的《西游记》。而他写作《我的西游记》的动机,不仅源于从小对中国文化的亲近和喜爱,还源于作为日本士兵亲历侵华战争的记忆[1]。1938年7月到1939年12月间在中国华北的从军经历,让田中英光对战争的暴力和残酷深感震惊和绝望,他将那段时期形容为噩梦般的战争时代。田中英光在目睹战争对人类尊严的践踏后,开始怀疑日本军人精神的意义以及战争的真正价值。为逃避现实,田中表现出沉溺于历史世界的“消极”态度,选择改写《西游记》,将孙悟空作为传达自身思想和情感的媒介,类比悟空早期战斗反抗的经历,表达他对战争体验的思考。这表明田中对《西游记》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创造。《我的西游记》表达了他对《西游记》的理解,体现了他的期待视野。这种对《西游记》的再创作不仅推动了日本化《西游记》的传播,还使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实现了新的价值传承与延续。

田中英光在《我的青春彷徨》一书中写道:“从我廿五岁(虚岁,笔者注)应召参加‘**事变,到去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卅岁为止,一直追求着梦幻般的理想……在噩梦般的战争时代,我被扼杀了。眼前的东西多半是颓废、达观和绝望。”而田中在《我的西游记》中重塑的孙悟空正经历了绝望、错乱和开悟的过程[2]。田中怀抱追求理想的热情投身于战争,却发现战争充满了毁灭、痛苦和无助,因此他的内心遭受了重大打击。田中将自身经历投射于孙悟空身上,以直面内心困境。

2 重塑面貌:绝望、错乱与开悟的悟空

2.1 绝望的悟空

2.1.1 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石猴诞生后,每日在花果山重复着进食排泄、和同伴争吵闲聊的单调生活,只能徒劳地等待生命的终结,这让他感到焦躁不安。成为猴王后,他并没有享受统治者的荣耀,而是经常郁郁寡欢地坐着,陷入深思,渴望有另一个世界能够教导他生命的真正意义。在南赡部州的渔村,石猴因其粗野的外表遭到人们的嘲笑咒骂,他学习了人类社会习俗后,越发厌倦人类,认为人类只是在智力上稍微超过猿,但在品行道德上远不如猿。

2.1.2 对佛教和道教的失望

石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祖师给他取名孙悟空。悟空花了六七年的时间在洞中专心学习佛教和道教,尽管他通晓经书文字和理论,但并未真正领悟超越世俗的真理。学会法术后,悟空发现这只是一种暂时逃避困境的方法,并非真正的悟道之法,这让他感到更加痛苦和困惑。因为即便他拥有变化形态的能力,但贪婪、愚昧和肮脏的本性并不会改变,这让他感到失望,并对自身存在的目的感到迷茫。

2.2 错乱的悟空

2.2.1 对时间的无奈

悟空每日都召集弟子学习武艺,然而他的大部分弟子都不够聪明,本领无法超越他,这使他感到无聊和厌倦,再次陷入无为的状态。悟空无法忍受无聊的生活,甚至一度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时间,他想或许死后存在更为真实的世界。然而,当牛头和马面宣布他的寿命终结时,悟空又大为震惊,此时他已经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他们竟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就把他带到阴间,何等荒谬!于是,他大闹幽冥界,在生死簿上划掉自己的名字并烧毁了它。

2.2.2 对权力的厌恶

悟空上任弼马温后,听到他人说自己是愚蠢的猴子,于是认为官场卑劣,不如选择回到花果山。之后悟空被赐予“齐天大圣”的尊号,看守起了蟠桃园。据说蟠桃园中的桃子食用后可与天同寿,与日月同年,悟空对这些珍贵的桃子感到不满,并对这份乏味的工作感到厌倦。宫女们暗地里嘲笑他是个粗野的石猴,连曾经关心他的太白金星也变得冷漠,这让悟空感到非常烦躁,他一气之下吃了大量桃子,在得知自己未受邀参加蟠桃宴后大闹天宫。

2.3 开悟的悟空

2.3.1 第一次喊出“南无阿弥陀佛”

太上老君用金刚杵成功制服了悟空,但悟空内心的渴望仍未停止,他祈求过上真实的生活,愿望强烈到连刀剑也无法伤害他。悟空被关在八卦炉中七七四十九天后,反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从炉中跳出来后,悟空再次大闹天宫。当如来质问悟空为何扰乱天宫时,悟空疲惫不堪,他的内心也很迷茫,只是心中的信念依然坚定,他想赶走玉帝,夺得他的位置!然而,此时他的声音却微弱得如同蚊子一般。如来嘲笑他道:“授予玉帝之位的人,在三世中不能犯下杀生、偷窃、邪淫、妄语、双舌、恶口、华语、贪欲、嫉妒、邪见这十大罪恶。然而你一个都不合格啊。”悟空咬紧牙关,双眼流泪地说:“那都是谎言。只要强大、聪明,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如来反问道:“难道你强大吗?聪明吗?”悟空回答说:“当然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我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的。”然而,当悟空被如来巨大的手包围时,他生平第一次感到恐惧。悟空念起咒语,唤出筋斗云,浮现上来的云彩也是黯淡无光的。悟空感觉时间仿佛停滞了一般,周围的空间也在缩小,一种奇异的恐惧感紧紧束缚住他的喉咙,他生平第一次喊出“南无阿弥陀佛”。

2.3.2 明悟追求的错觉

悟空被如来压在山下后,土地神却惊讶地发现悟空竟然一脸明快,他询问道:“大圣,您感觉如何?”悟空笑着回答道:“这样反而更自在呢!现在才发现我之前一直贪婪追求着的,以为是至关重要的智慧、道和法术,只是我在迷失中的错觉而已。”悟空开悟的表情纯真[3]。

悟空在面对现实困境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逐渐陷入绝望和错乱,但最终通过磨炼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思考和领悟,明白了生命真正的意义。这一转变说明悟空作为象征性角色,承载着田中对战争困境的情感和思考。

3 新形象所映射的价值观与自我探索

3.1 注重成长和追求真理

“绝望的悟空”描写了悟空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惑,表现出他内心的绝望。尽管学习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但他仍未满足,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这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服役期间,田中面对战争中的残酷行为,内心的挣扎也促使他不断寻求超越常规的方法。当他回顾在中国战线的从军体验时,这样描述道:“初次体会到野战的滋味,与我们想象的圣战、皇军、神兵的华丽辞令完全不同,我甚至怀疑我们是不是大举涌入中国杀人、伤害、纵火、抢劫。”[4]这段文字揭示了战争对他造成的心理伤害,田中对侵华战争的正义性产生怀疑,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无论是悟空追寻生命的意义,还是田中对战争中人性的荒废感到痛苦,他们都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对自身行为的自省,表明了对生命的探讨和对人性的反思。

3.2 拒绝束缚和反对权威

“错乱的悟空”展现了悟空内心的错乱和对现状的不满。他对时间和权力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渴望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却深陷迷茫和困惑的泥沼。虽然曾考虑过通过自杀来摆脱时间,但当他被宣布寿命终结时又感到困惑,他并不认同冥王对生死的专断权,他追求的是超越生死的境界,这表达了他对宿命的不满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悟空对无聊的工作感到厌倦,对蟠桃园中具有特殊功效和价值的桃子感到不满,表明他不屑于单纯的物质追求,而是渴望寻求生命的真正意义。悟空受到冷遇和他人的嘲笑时,通过破坏蟠桃宴的暴力手段表达他对权威的不满。悟空经历了从追求权力到厌倦权力的转变,最终意识到外在物质的虚无,这体现了其对自我尊严和价值的追求。

而对于原本同样过惯自由率性生活的田中来说,第一次被应召入伍,才发现军队是一个超出他想象的残酷地方。不久后田中便退役了,从无视人性的军队里逃出来后,他将心中积蓄已久的压抑爆发出来:“读到了关于埃塞俄比亚战争记事的文字。无聊!只是觉得焦躁。我憎恨任何形式的颓废,我是尊重常识的。我要用温和的、受苦人的目光去看世界。以颓废、以无能为荣的事儿,不要再做了。我要用我心中的传统和那些危险的思想做斗争。”[5]这段话从侧面反映出田中参军后的心境变化,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愤怒和反感。田中在投身革命运动时也提到:“我明确确认这场被称为普通人民斗争的战斗发生在去年十一月。……而我在那波涛汹涌的斗争中会变得更加迷惘。那时我的文学也将第一次作为迷惑性文学而成立。”田中将自己的文学称为迷惘的文学,表达他对时代的困惑,试图进行文学性的抵抗,借悟空对权威的挑战控诉对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找到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重构自身价值观[6]。

3.3 自我认知和道德觉醒

“悟空开悟”描写了悟空战斗和最终被镇压的经历。悟空对生命真正意义的渴望驱使着他不断追寻真相,最终开悟。在如来的威严下,悟空不禁展现出本性,体现出他对佛教神明的敬畏和崇拜。悟空面对如来的质问和嘲笑,仍然坚持自身信念,认为只要强大和聪明就可以做任何事,体现出他的自信和野心。但在田中的笔下,悟空生平第一次喊出“南无阿弥陀佛”,表现出他在面对困境时寻求心灵上的安慰以及对被救赎的渴望。悟空最终被压在山下,表现出个人面对强大权力束缚时的无奈。此刻他才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和快乐在于放下贪婪和迷惑,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平静。田中面对个人善意与战争法则的冲突时,试图保持良心。他逐渐认识到战争的无情和政治逻辑的决定性,其身心也被日本军队的野蛮行径严重摧残,陷入绝望和颓废的状态中。正如田中所述:“战争不是像训练和演习那样有约定的剧本,而是被偶然支配的、令人恐惧的、被压缩的人生。”[7]

悟空和田中都经历了自我认知和道德觉醒的过程,他们的成长与内心的领悟密切相关。悟空不满足于世俗的纷扰,田中则对残酷战争及自身参与感到痛苦和悲伤。这种内心的冲突驱使他们不断寻求超越和救赎,悟空追求生命的真正意义,而田中试图在战争中保持人性和道德观念。但悟空始终无法跳出如来的手掌心,田中也意识到面对战争暴力时个人的无力,这都体现出个体面对强大力量时的脆弱和局限性。最终悟空领悟到真正的智慧,而田中也试图进行自我批判,以弥补战争中作为参与者有违人性的行为。

4 结语

田中的经历与悟空的心境变化之间存在一些联系。首先,二者都面临来自外界的压迫和不公正,导致内心挣扎和不满。田中经历了残酷的军队生活,与悟空在追求生命真正意义的过程中频频受挫相呼应。其次,田中和悟空都寻求通过某种方式来摆脱困境,田中通过写作宣泄内心的不满,用文字的力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悟空则通过战斗展现自身力量和价值,用行动回应外界对他的挑战。这种共同的求索精神和反抗意志使他们在追求正义和自由的道路上产生了共鸣。最后,无论是田中的从军体验,还是悟空的战斗历程,都体现了他们对个人成长的思考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田中的《我的西游记》不仅是对经典之作《西游记》的再诠释,还是一部反思社会现实和探索人性的文学作品。作品以新的视角和语言表达其对人的挣扎成长和渴望被救赎的思考,同时也蕴含着对战争和暴力的反思,对和平、正义以及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进一步赋予了作品跨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爱华.战时日本的西游记热[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10):31-32.

[2] 田中英光.我的青春彷徨[J].新潮,1946(10):68-72.

[3] 田中英光.我的西游记[M].日本:樱井书店,1944:1-33.

[4] 田中英光.田中英光全集[M].日本:芳贺书店,1965:371.

[5] 南云智.田中英光评传[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57-58.

[6] 曹晶媛.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孙悟空形象的荧幕重塑:以周星驰西游电影系列为例[J].文学少年,2021(8):1-2.

[7] 张小龙.个体生命意识的激荡: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看《西游记》的创作动机[J].钦州学院学报,2001,16(3):33-36.

作者简介:杨虞雷 (1999—),女,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孙悟空西游记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