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地质灾害特征和防治工作研究
2024-06-16郑云
摘要:宜兴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影响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类型齐全,隐患点数量多、危害较严重。文章简述了宜兴市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议,为宜兴市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宜兴市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宜兴地处太湖之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和风景旅游城市,也是江苏省经济发达的县(市)之一。宜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工程建设活动的不断加大,一些矿山开采、山区居民建房、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设破坏了山体地质环境,致使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形成了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宜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地质灾害特征
“十三五”以来,宜兴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33起,类型多以滑坡、崩塌为主,地面塌陷灾害为辅,缓变型地面沉降灾害较为少见。此外,宜兴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4处,其中崩塌滑坡点10处,采空塌陷点3处,岩溶塌陷点1处(见图1—2)。
1.1地质环境特点
宜兴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属太湖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南部为低山丘陵山区,基岩裸露,地形起伏,约占市域面积的1/4,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是江苏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市。
1.2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1.2.1崩塌、滑坡
南部低山丘陵山区,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展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张渚、太华、丁蜀、湖等镇,许多村庄沿冲沟两侧依山而建,建房和修路切削山坡现象较为普遍,加上历史上露天采矿活动影响[1],在降雨等因素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崩塌、滑坡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十三五”以来,宜兴共发生崩塌、滑坡灾(险)情32起,此外14个重要群测群防隐患点中有10个为滑坡、崩塌隐患点。
1.2.2地面塌陷
(1)岩溶塌陷。宜兴第四系覆盖的隐伏岩溶地层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张渚盆地、湖盆地、中部新街街道等地,岩性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石灰岩及白云岩,其中丁蜀——湖盆地的部分地区上覆第四系松散层的厚度小于10 m,存在岩溶塌陷隐患[2]。岩溶地下水水位出现波动时,容易引发岩溶塌陷,造成地面农田下沉、房屋开裂和公路路基变形等危害。“十三五”以来,宜兴湖镇发生岩溶塌陷险情1起。此外,丁蜀镇查林村还存有1个岩溶塌陷隐患点。
(2)采空塌陷。宜兴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历史上地下开采的矿种主要有煤矿、陶土矿,采空区分布在丁蜀、湖、张渚和太华等地。近年来采空塌陷虽未有发生,但由于采空区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塌措施,仍存在着潜在危害。
1.3地面沉降
北部的新建、周铁等镇属于太湖冲湖积平原,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大,孔隙承压含水层发育,如区域开采地下水,容易造成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含水砂层排水固结压密,上覆黏性土层释水压实固结,从而引起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灾害容易引发地表水系紊乱、农田渍害加重、桥梁净空减小、各类基础设施受损等危害。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宜兴北部新建镇及其周边因农户水产养殖抽取地下水已监测到地面沉降情况。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
宜兴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十三五”以来,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比呈现加大的趋势,累计已发生33起险(灾)情事件,按类型分为崩塌、滑坡32起,岩溶塌陷1起;按引发因素分为切坡建房引发13起、切坡修路引发12起、傍坡建设引发3起、非法采矿引发1起、历史采矿因素2起、自然因素2起。这些险(灾)情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虽然有自然因素的存在,但都与不规范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二是隐患分布散,且多数点位并未被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所掌握,未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2.1工程建设中防灾工作力度不够
宜兴南部低山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缺乏科学的预见性,防范措施不到位,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所以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是当前以及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从源头上防治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管力度。
2.2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有待深入
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宜兴已完成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主要为2001年的《宜兴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13年的《宜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专题研究》。有些年代较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宜兴市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而且由于成图比例尺较小,调查精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宜兴的南部山区,植被茂密,崩塌、滑坡隐患识别难度大。结合近些年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仍有地质灾害隐患未被发现,急需开展更高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为地质灾害精细防控提供基础。
2.3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
宜兴的地质灾害灾(险)情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进行了大量的工程治理和应急消险工作,但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4个。此外易发区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隐患分散隐蔽的现状也给地质灾害防灾带来了较大压力。这些隐患防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任务仍然艰巨。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议
宜兴自然地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可能性极小,气候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变化将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为此,一是要加强地质环境方面的管理,对于各项工程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要有预见性和善后措施;二是要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类活动聚集地作为防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具体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作为工程建设与规划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能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当前国家“放管服”改革推动迅速,各级各部门都在简化手续、整合审批流程。为适应形势要求,宜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把握住两个关键。一是评估模式应当注重单独评估和区域评估相结合,即对于宜南山区隐患多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突发灾害的特点,要严格对易发区切坡项目开展单独评估,并促进评估成果的应用;对于北部平原地区地面沉降易发区要根据《省商务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江苏省开发区区域评估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苏商开发〔2019〕280号)等文件要求,指导乡镇推行区域评估,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轻用地单位负担。二是要把好审查关,对于发改委审批可研报告的项目,要在项目可研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由发改委进行可研审查;其他项目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用地报批审查中把关,对项目是否需要评估提出意见,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审批必要件。通过以上措施切实加强源头预防,避免和降低人为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3]。
3.2开展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工作
针对宜兴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居民集中居住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广度、深度不够,近年来新发生的灾(险)情点分布散、有很大一部分不被掌握的现状,需加强致灾背景和承灾体调查,开展重点地区1∶1万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工作。通过采取光学遥感、溶洞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新方法,结合人工调查,全面摸清地质灾害隐患情况。
3.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在建立健全市、镇(街道)、村三级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调查中摸清的新增隐患点发放明白卡、制定应急预案,全面压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落实好竖立警示牌、监测预警、疏散避险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灾覆盖面;二是根据自然资源部的相关规定,严格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应急调查、防治方案、灾害速报、险情巡查等各项制度,完善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的管理机制,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专家指导、群众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3.4加强资金筹措,开展工程治理
宜兴地质灾害隐患较多,治理所需经费大。一方面需抓住国家出台增发国债提升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契机,按照轻重缓急,开展隐患点治理可行性研究工作,积极向上申报中央经费补助项目;另一方面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化解财政专项防治经费不足的不利局面,通过实施一批治理工程来根治地质灾害隐患,进一步压减宜兴市隐患数量。
3.5加强宣传培训
要重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市、镇(街道)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群防群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电台等多种平台,在每年“4·22地球日”和汛期,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对监测员及受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识灾、防灾、避灾等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宣传,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保护地质环境和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奠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社会基础,提高全社会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4结语
宜兴市大部分地质灾害是因为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而发生、发展的,因此,防治地质灾害要和这些人类活动紧密结合。在进行城镇建设,公路、水利等工程建设时一定要按照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防止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同时,要科学适度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保护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防止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另外,地质灾害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经常与其他自然灾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同生共长。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密切配合,相关单位和全社会积极参与。防治地质灾害要与防治雨灾、水灾、旱灾、台风等其他自然灾害紧密结合,把防治地质灾害与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防灾减灾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道尊.宜兴南部山区露天采矿触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形成条件[J].江苏地质,1992(2):102-105.
[2]陈福春,刘洪.基于GIS的宜兴市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2):96-100.
[3]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编辑李春燕编辑)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Yixing city and
sugges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Zheng Yun
(Yix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 Bureau, Yixing 214200, China)
Abstract: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in Yixing city are complex,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that affect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relatively intensive. The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complet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hidden dangers and serious hazards.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Yixing city, analyzes the situation fac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providing a basis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work in Yixing city.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tuation; Yixing city
作者简介:郑云(1981— ),男,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