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16付敏

百花 2024年3期
关键词:衔接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付敏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它具有悠远历史的沉淀,更包含了新时代的内涵。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要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衔接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而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语言文化的主要阶段,其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重视的一环。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优化的重视程度,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多样化的引导教学,使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时,在我国整体文化体系中,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抵制开放的文化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优美的词句表达出来的,这种方式相比强硬的口号更容易令人接受和理解。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诗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细腻描绘,培养自身对美的感知能力。此外,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传说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作品。同时,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本民族文化底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自豪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在落实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结合初中语文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来看,多数语文教师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会以语文教科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强语文课堂文化教学体系构建。但在此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正确认知,课堂教学以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意识较弱,因此在挖掘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诸多问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单一的课外教学资源,难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虽然能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并具备一定的运用思路,但应用经验较少,在实际应用时缺乏深入的挖掘,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难以得到全面体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语文教材是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来源,更是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忠实“伙伴”。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进行有效融合时,要重视语文课程内容在学生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品质观念。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作者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和对家庭的使命感,从“慢慢的、稳稳的行走”中可以看出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孝道和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能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二)充分发挥传统古诗文的文化价值

我国现存古诗文数量巨大,出现在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具有人文、文学、艺术、审美等教育意义的经典作品。另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古诗文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有重要影响,教材中的古诗文普遍具有哲理性。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古诗文教育不仅对民族复兴有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还有向学生普及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古诗文中不仅包含了众多人生哲理,也包含了很多智慧和情感,比如思乡、对生活的期待、对山河的热爱等情感。古诗文通过简练的文字描述了种种壮丽的景色,也通过寥寥几句传达出寓意非凡的哲理。因此,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要学好当代文学,还需要充分了解、掌握古诗文。

1.掌握基本知识,打好阅读基础

我国古诗文中的字和词与当今词语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就很难在古诗文学习中找到方向,甚至不能深刻地体会古诗文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实现教学目标之前,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应的古诗文字词用法和句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三峡》这篇课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用了合叙的手法。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个手法进行相应分析和学习。前面语句中多个词语,在后面出现相应的词语进行匹配,这样整个句子出现平行结构关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拆解、组合、翻译,就变成了“若不是在正午时分,那就看不到太阳;若不是在午夜时分,那就看不到月亮”。学生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为什么这么用?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让学生主动探究,充分体会古诗文用词之优美,体会古人的审美情趣。

2.通过古诗文背后的故事了解和感受古人的精神情怀

作者创作古诗文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心境下,很多时候体现了一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所以教师应当先让学生了解古诗文背后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情怀。而这种精神情怀通常也体现了古代阶层的价值取向,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比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就要通过课件让学生明白此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因故被贬黄州之后,表现了他跟张怀民的知音之情,以及很少有人理解他带来的感慨,又表达了自身理想追求难以实现而苦闷的情绪。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精神取向。

(三)组织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语言、文字、思想、艺术、手工等方面表现出来,文化内涵不同,核心情感不同,学生对于文化素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问题,结合传统文化设计多元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扎根;活学活用,深度交流,推动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融合。

以语文活动“设计座右铭”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已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来自由发挥,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推动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教师鼓励学生在古文、诗词、成语等传统文化当中挖掘资源,进行座右铭设计。教师可以在古诗词当中挑选经典名句,如用“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来教育学生要永不放弃,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教育学生要勇攀高峰,不断进取。在古代人文故事中搜集文化资源,如用“太公垂钓”“毛遂自荐”的故事,教育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静待时机,用“高山流水”“吞炭漆身”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尊重友情,尊重他人的付出。

(四)课外扩展延伸

课外扩展延伸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课外扩展延伸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这些资源可以是相关书籍、文章、音频、视频等,也可以是参观博物馆、展览等实地考察,还可以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和比赛。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推荐适合的资源和活动。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将语文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相融合,开展漯河育才学校祈福纳“香”的综合实践活动——香包DIY。活动开始之际,教师引领学生们阅读语文阅读主题丛书“风俗画卷”,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追根溯源,了解香包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展示生活中不常见的香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嗅闻来全面认识香料,了解香料的不同作用,按照配方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料。教师还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分组讨论香包缝制的步骤,教师分步指导,一一演示,充分做好缝制前的准备工作。在缝制开始之际,学生们相互帮助,热情高涨,缝制属于自己的小香包。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我国香包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历程,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在香包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课外扩展延伸的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相关活动,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感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通过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可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丰富与拓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融入传统文化,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营造人文教学氛围,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 包乌力吉仓,王潇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3,11(3):78-81.

[2] 李淑霞.文化指引 丰富心灵:初中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J].中国民族博览,2023(8):233-235.

[3] 刘玉平.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N].科学导报,2023-04-18(B02).

[4] 俞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聋生语文教学中融入运用的策略[J].汉字文化,2023(6):49-51.

[5] 吴东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汉字文化,2022(19):107-109.

[6] 吴晓樱.传承与创新: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的方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39-41.

猜你喜欢

衔接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校财务与责任预算体系的衔接问题
试析做好“小升初”衔接教学
探讨初中、中职新生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