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创意物化”的有效实施分析及策略探索

2024-06-16孙婷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5期

孙婷

【摘 要】文章分析“创意物化”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核心价值和实施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助力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创意物化”目标,进而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 “创意物化” 实施分析 策略探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极强开放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也强调了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的授课模式将限制学生的“创意物化”发展。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要探寻更优的课程指导策略,进一步帮助各阶段学生“创意物化”。

一、“创意物化”当前实施分析

(一)“创意物化”的“创意”瓶颈

在综合实践活动“创意物化”实施过程中,“创意”必然是先行的,有了好的点子和方案才能更好地进行物化。而创意更多时候是源自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比较单一,因此时常只能用已有的物化产品来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意”。教师在指导时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会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旨在更好地激发创意灵感。这样的情境创设相较于自然而然发生的“创意”,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创意”也显得表面化。

(二)“创意物化”的“物化”难度

有了较好的“创意”,“物化”的难度也是实施时的一道鸿沟。物化的难点分为方案设计和动手制作两块。在方案设计中,为达到前期的创意目标,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还需要对使用物化材料、相关劳动工具等有较好的了解,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游刃有余地将“创意”落地。在动手制作实操中,还存在着劳动工具操作不熟练、物化材料不合适、物化技术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物化”的双重难度下,学生往往会回头更改自己的“创意”,更改后的“创意”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创意”和“物化”总是在相互牵制着,急需寻求突破点。

(三)“创意物化”的“资源”现状

“创意物化”还需各类“资源”的辅助,如材料资源、技术资源、工具资源、知识资源等。各类“资源”的紧缺是当下面临的现状。在材料资源上,受到认知的限制,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且时常局限在类似于橡皮泥、吸管等一次性物品上。学生即使选择了木板、亚克力片等可持续使用的材料,在制作技术上也会受限,需专业的工具资源及人员指导等。与此同时,在“创意物化”后的投放过程中,更是受到了社会资源的限制,学生时常因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投放测评而苦恼。

二、“创意物化”实施策略探寻

(一)“创意”从何而来

1.大任务导向的“创意”来源

小学生受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创意要么天马行空,要么极为局限。“创意”急需一条思维路径,有了这条思维路径,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便能和“创意”连通。大任务导向下的综合实践“创意物化”或许就可以成为这条思维路向。大任务导向的前提是学生漫无目的地提出问题,继而从中选择并将其作为大任务。有大任务做导向后,“创意”也就不那么苍白了。在“大米故事”活动中,其中一个活动的大任务为:我为稻谷来去壳。在这个大任务的导向下,创意的路径非常明确,学生针对如何去壳展开一系列的创意思考。有的小组从摩擦这个角度进行创意,有的小组从挤压这个角度进行创意。有的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大任务导向后,“创意”的来源就有了抓手。

2.“创意”从小改造开始

小学生的创意往往就是求异,在已有物品的基础上进行求异似乎容易得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从学生知识能力的阶梯性发展规律来讲,“创意”或许可以从小改造开始。发现已有物化品的可改进之处,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进行头脑风暴,继而再进行最终的汇总式创意。在“向日葵种植”主题活动中,学生在使用大锄头时发现,市场上的大锄头对小学生来说使用不方便,于是学生根据杠杆原理,对大锄头进行了小改造。这样的“创意”显得更为实用。

3.“创意”可从顾客需求出发

在创意过程中,除了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外,还可从人们的需求出发,也就是所谓的“顾客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方法获取更多大众对物化产品的需求信息,从中选择感兴趣及能力范围内的“创意物化”,这样的任务目标更明确,学生或许能有的放矢。

(二)“物化”如何实施

1.“物化”可采用一套流程

流程是一套规律合理、能循环使用的程序,这套程序的形成将为物化提供一条路径保障。有了创意之后的“物化”,在实际操作时便可以在流程的推动下实施。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操作习惯,一般的物化流程可以设置为“设计方案—复核修改—收集材料—实际制作—实测修改—完成成品”。

2.“物化”需多学科统整

学生的思考方向往往比较单一,可能只停留在加一加、减一减的层面上,当然这是深入思考的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思考切入呢?多学科统整将较好地满足学生“物化”时的多维需求,如科学知识、绘画技术、数学知识的综合使用等全方位的指导尤为关键。因此,多学科统整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创意”为其提供相关学科的学习建议及指导。

3.“物化”需要媒介引领

广义来讲,媒介是指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需要各种形式的媒介来加强学生与活动之间的联系。在物化流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作相关工具来作为媒介,如思维导图、流程图、表格等。在“大米故事”“创意物化”去壳机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设计表作为媒介,在设计表中罗列了所需材料、人员分工、制作原理、细节标注等项目,学生根据设计表能更为全面地对去壳机进行物化设计及修改。这些媒介可设立专门训练的单独课时,有了专项训练后,学生在任何需要物化的主题下都能灵活取用,保障了物化流程的顺利进行。

4.“物化”后需要亲测分析

在综合实践活动物化实施流程中,实测修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此环节中,亲测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采访、实际使用等方式进行亲测,随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亲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数据为物化产品作强有力的支撑,随后有针对性地修改就显得有理有据。在“创意鸟巢搭建”项目中,学生完成创意鸟巢搭建后,将不同的鸟类投放到相应的树上或草丛中,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记录,学生从小鸟居住的次数、鸟巢的结实等方面展开亲测分析,根据分析报告进行二次“物化”。通过实践,师生认为这样的操作在逻辑上也是行得通的。

(三)创意物化“资源”如何开发

1.“超市型”材料室的建立

在“创意物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创意还是物化都会受到材料的限制,因此“超市型”材料室的建立非常关键,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归类放至材料室,并建立材料清单。在每次需要“创意物化”时,学生对已有材料和可用材料可以作合理的选择,取用也非常方便。当然,“超市型”材料室的建立还需要定期整理与维护。

2.家长“资源”的助攻

家长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源,在得到各行各业家长专业指导的同时,我们也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研究。研究“创意物化”的技术支撑离不开家长的助攻,如会木工的爷爷、懂电路的爸爸等,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学生的创意想法也能得到实施。

3.社会“资源”的寻觅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在“创意物化”过程中,离不开各类社会“资源”,如社区服务点、超市市场部、媒体等,这些优质的社会“资源”将为学生的“创意物化”提供更大的舞台。无论是前期的调查、采访工作,抑或后期的亲测分析修改等,都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寻找到合适的人群及场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意物化”的主旨就是为“我能为社会做什么”,活动的大方向明晰后,“创意物化”也便不再那么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将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王萍.创意物化成果是如何诞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生成—转化式”教学完整示例[J].人民教育,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