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路径
2024-06-16杨显东张捐社
杨显东 张捐社
摘 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决定了其能够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发挥效能、施展作为。以此为理论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主要体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产业效益、人力资本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具体实践中,应在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现实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的有机结合为工作切口,依托高校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凝心聚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为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强大语言之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F303.3;F32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4)03-0011-10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4.03.02
引 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作出的一项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安排,乡村振兴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特征决定了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从而形成战略推进的整体合力。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乃是我国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2022年初,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民委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并从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治理体制建设等多个面向对计划实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说明[1]。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乡村振兴”这两个主题,学术界也已开始了积极探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的性质研究。如王仁法等在具体呈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提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与“推普脱贫攻坚”进行现实比较,从多个方面对这一重大命题的性质进行了全面厘析,主要强调其具有目标全、对象广、地域大、时间长、方法新等鲜明特点[2]。二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研究。如朱胜晖等从教育视角切入,建构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125”模型,即一项根本任务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功能维度在于承接外部支持和培育内生动力,五条基本路径包括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3]。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语言能力建设研究。如杜敏、姚欣两位学者在其合作发表的多篇文献中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的语言能力主要由基础性语言能力(语言习得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提升性语言能力(语言传播能力+语言技术处理能力+语言管理能力)和建构性语言能力(语言服务能力+语言的文化建构能力)等三个部分构成[4],提出农村语言能力建设的根基在于推广普通话,主要途径则是与农村新发展业态相结合[5]。四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在此方面,赵婷婷提出要充分发挥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培训助力乡村振兴[6];郭玉梅等强调要通过建构和谐的农村语言生活,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7];王娟等重点探讨了如何发挥国家通用语言的经济效益,从而服务乡村民族地区振兴[8]。
上述对部分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简要梳理。总体观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乡村振兴研究的前沿视角,已有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研究成果的总体数量仍然较为匮乏,现有研究成果多以期刊形式呈现出来,且据知网检索,仅有寥寥数篇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核心文献;二是理论剖析仍有待深化,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上,现有研究虽有进行解读阐释,但还存在理论深度不够的问题,大多是浅尝辄止,而未进行深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全面把握现有相关研究整体态势的基础上,聚焦我国民族地区,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乡村振兴”这两个主题,从语言文字的属性考察出发,试图在理论层面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作深入澄明,回答好“何以赋能”的重大学理问题,进而在实践层面以服务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为价值遵循,提出“如何赋能”的现实路径,旨在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助力作用,加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战略步伐。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学理支撑
从理论根源上追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所以能够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要是基于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一种语言文字,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在这些基本属性中,一些是语言文字天然具备的,如社会属性,语言文字在其产生之初便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一些则是语言文字在应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如经济属性,当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其所具有的经济属性才得以凸显出来。
(一)语言文字的社会属性
语言文字的本质在于其所具有的社会性。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进行了极具逻辑说服力的论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9]。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进程中,随着劳动实践的不断发展,群体成员逐渐意识到了相互协作带来的好处,劳动实践中相互支持和协作的场合不断增多,从而促使群体成员以更为紧密的形态结合起来。正是在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过程中,语言的需要随之而产生,“已经达到彼此之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9]。由此可见,在恩格斯这里,人的劳动实践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是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语言首先是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而存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以空前的力度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际上正是基于语言文字作为交往工具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旨在打通各民族之间沟通往来的现实壁垒,将中华民族塑造成一个交融度更深、凝聚力更强、认同感更高的共同体。从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遵循来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赋能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归根结底仍然在于其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脱离了社会属性,其他方面的资源属性也会因为失去现实凭借而无从体现。
(二)语言文字的经济属性
语言文字的经济属性,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本身及其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所体现出来的经济价值。就语言文字本身而言,其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手段,共通的语言文字能够帮助人们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的经济信息和商业信息,从而加速生产要素的流通,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降低因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经济风险;反之,语言文字的碎片化,则往往容易导致商贸流通不畅、市场活力低迷和社会分化加剧等社会经济问题,成为国家贫弱的重要诱因。正如语言学界著名的费舍曼-普尔假说(Fishman-Pool Hypothesis)所强调的,语言的统一性往往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10]。从语言文字的资本形式来看,一方面,语言文字是一种特定的人力资本,语言文字能力的获取必然需要时间、金钱和精力等方面的成本投入,但某种语言文字一经为人所掌握,也会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意味着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际机会,也有可能借此得到更好的工作,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语言文字也是一种产业资本,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可以借由产业化的开发利用,从而带来经济利益。比如,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语言,由其所衍生的英语培训、英语翻译、英语科技等产业形式,已经为英、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带来了诸多经济红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也正是立足其所具有的经济属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有效作为,发挥其助力作用。
(三)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
语言文字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脐血关联,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语言文字的内在精神实然。国外理论界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在强势设定上提出语言结构决定思维和文化,不同语言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也不同[11]。我国学者谈大正也强调:“语言的结构是长期历史中形成的表达规则的体现,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倾向和文化心理习惯。”[12]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作为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其在产生之初就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集中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理念和整体精神风貌。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首先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象征,其厚载着中华民族悠远博大的文明体系和智慧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技艺、风俗、历史的有力表征。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深刻彰显了中华文化丰富而又绚丽的精神内涵,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价值、社会信仰和社会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构建着共同体成员的精神世界。立足乡村振兴的战略视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决定了由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念和优秀文化基因,能够有效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进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四)语言文字的生态属性
从生态学层面来看,语言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语言系统中,语音、语法、语义、文字和词汇等要素都是按照生态的要求处于某一生态位上,一个生态位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另一生态位相应发生变化,从而确保系统内部始终保持平衡有序[13]。事实上,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生态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系统内部,同时也体现在语言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之中。当某种语言文字从社会交往中产生,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结构环境(如地理、景观)、社会结构环境(如民族、宗教、政治)和文化结构环境(如思维、习俗)产生交互作用,而其生态性也正是在这种交互中得以充分体现出来。与此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与语言文字密切关联的各类关系,包括不同语言文字之间、语言文字与社会、语言文字与民族、语言文字与国家等各个层面的关系[14]。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既是语言文字生态性的有力彰显,同时也是衡量语言文字是否生态的重要尺度,只有在一个较为宽松的语言环境下,各种关系张弛有度、和谐有序,语言文字才能真正服务于人们的社会交际、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国家的繁荣昌盛。立足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导向,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生态性使得语言生态应该成为乡村生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乡村,正确处理好关于语言文字的各类关系在其意义上更为鲜明,其既是一个关乎民族团结的重大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乡村振兴的整体大局。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
价值体现旨在通过清晰具体的理论阐释,回答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何以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能对“何以赋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就不能明确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实际工作也会因为缺乏理论依据而走向偏差,甚至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有鉴于此,从语言文字的基本属性出发,立足乡村振兴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五个方面的具体面向,对“何以赋能”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是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使命。
(一)产业效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所依。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5]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乡村产业振兴有其更为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仅关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民族地区本身的发展,从意识形态层面看,也关系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大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其归根结底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如果能够抓住乡村产业振兴的契机,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势必会因此加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进程。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规划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基础性意义,无论是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信息获取和知识传递的工具来讲,还是就其本身所具有的产业价值而言,都能够对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第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便于发达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民族地区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5]。在此形势下,促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兴旺,一个重要举措就在于不断提高民族地区乡村的开放程度,引导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从而加速生产要素在民族地区乡村和国内发达地区之间的跨区域流动。从语言文字的层面来讲,在民族地区乡村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打破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语言阻隔,在降低沟通成本的同时,便于民族地区乡村更高效地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助推地区产业振兴的战略步伐。
第二,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发展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有机融合,有助于培育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之路”的深入推进,“互联网+”逐步成为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一些民族地区乡村依托当地特有的农牧产品资源,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撑,通过打造“淘宝村”“直播间”,在拓宽产品销路的同时,也产生了带动就业、富民兴边等广泛的社会效应。与此同时,新业态发展对民族地区村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村民具备基础的语言表达和文字阅读能力,还需要村民能够借助网络电脑和移动手机终端进行网络交流。为此,结合乡村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为村民提供语言、技术、经营等方面的培训服务,是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产业能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需求所在。
(二)人力资本效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功以才成,业以才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将人才置于关键位置,这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更是尤为迫切。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兴未艾、农村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的社会背景下,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且素质较高的乡村人才队伍,是解决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速度慢、效能差的重要突破口。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工作条件艰苦、发展平台有限、发展优势不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失往往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结构的完整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是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重要载体,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提升民族地区村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
一是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村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外出交际能力。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各类信息资源呈井喷式增长,出现裂变式传播,信息多元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个体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把握人生机遇,进而实现其自身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各类信息的主要承载工具,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媒介,这是任何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帮助民族地区村民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其提升获取社会发展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因为信息边缘化而被社会边缘化的情况。同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交际工具,提升民族地区村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其走出狭隘的地域范畴,更好地实现外出务工和异域融入,进而获取更多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二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改变民族地区村民的落后观念。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村民的发展愿望和主体动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实施成效和发展前景。而从乡村振兴的本质规定来看,实际上也是要通过激活乡村主体的自我发展愿望,在推动乡村由“外源发展”向“内生发展”逐步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整体面貌由量到质的飞跃。然而,在一些民族地区乡村,囿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上的不足,村民的外出交流和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地理空间,与外界缺少沟通,也使其思想偏于保守,不主动学习乃至是排斥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文化知识。有鉴于此,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际上也关乎民族地区村民自我观念的变革,在增加对外交流和学习机会的同时,帮助其转变传统观念,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整体大局。
(三)文化效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促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尽管需要以产业发展来实现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但“振兴”之内涵绝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同时也对乡村精神文明提出了要求,只有通过文化铸魂,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精神利益需求,乡村振兴才具备扎实根基。从民族地区的工作实际出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振兴旨在通过重塑乡村乡风文明,重建乡村道德体系,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认同,进而整合、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既需要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担责任。从理论逻辑上分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来看,在民族地区乡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增进村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引领提升乡风文明“软实力”。共同的价值观念需要建立在语言共通的基础之上。作为我国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的价值引领所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在于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关键要让“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交往、对话和互动,不断调适自己的价值结构以适应、接受和遵循社会价值规范”[16]。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借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打通乡村语言壁垒,进而实现各族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从推动乡村优秀文化“走出去”来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外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和体悟民族地区乡村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播和弘扬优秀文化因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使用一种语言文字进行创作、展演和传播,必然会因为适用对象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狭隘性而逐步丧失文化活力。事实上,我国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面临濒危的现实处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文化传承载体的单一性,由此导致文化的传播空间和辐射范围都非常有限。因此,在民族地区乡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各级各类乡村优秀文化人才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播地区民族文化,推动优秀文化因子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走出狭隘的地域范畴、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传播和推广民族地区乡村优秀文化。
(四)生态效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效乡村生态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7]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所在,能够为民族复兴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绿色理念支持、绿色环境保障和绿色资源支撑。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指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也应囊括其内。从理论层面分析,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都属于生态文明的内涵范畴,相比于自然生态而言,社会生态则更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此,坚持系统的观点认识和理解乡村生态振兴,其既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强调对人文社会资源的保存、传承和优化升级[18]。语言文字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其所具有的生态属性决定了语言生态也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的语言生态环境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立足点,如果语言生态阙如,乡村生态振兴也会相应失去其完整性和系统性。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形塑民族地区乡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导,多民族语言文字和谐并存的语言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19]。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和“一体”的辩证关系,在民族地区乡村构建和谐语言生态,首先应从“一体”的主线和方向地位出发,沿着“增进共同性”的行动逻辑,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摆在乡村语言生态建设的主导地位。从村民自身来讲,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也是其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工具。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它承载着各少数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契合于本民族成员的内在精神追求,因此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语言文字具有天然的亲和感和认同感。这也要求我们在构建民族地区乡村语言生态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要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情感需求,保护和发展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和谐并存,才能在民族地区乡村构建“两全其美”的和谐语言生态,进而助效乡村生态振兴。
(五)治理效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势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组织先行。各级各类乡村组织的振兴,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乡村内生性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抓好保障条件,充分凝聚乡村基层党员和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乡村振兴才有牢固基础和坚强后盾;只有振兴乡村各级各类组织,才能有效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进而推动外部资源“输血”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我国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有着显著的特殊性,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对村民观念和行为的强烈影响,加之外部仍然存在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威胁,使得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要更为复杂。在此情况下,加速民族地区乡村组织振兴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所在。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倚仗,这一重大举措在有效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主动性的同时,也适应了乡村智慧治理的发展前景,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总体成效和现代化水平。
其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参与乡村治理的角度来讲,帮助民族地区乡村少数民族村民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方面有利于村民更直接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意见主张,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增强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村民更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大政方针,提增其对党领导下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工作大局的信心和底气。换言之,通过疏通上传下达的语言渠道,在帮助民族地区乡村村民直观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更好表达自身合理诉求,能够有效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进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有效”目标要求的贯彻落实。
其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适应了民族地区乡村智慧治理的发展前景。新数字技术以及由其所构建的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工具,将使乡村振兴的规划部署更为科学、更具效能。此种以数据为基本要素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各类智能传感器收集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工具分析和处理数据,从而达到精细化、精准化开展乡村治理的目的[20]。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上,村民作为乡村智慧治理的主体和对象,网络通讯和移动终端的频繁使用,也要求村民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新技术使用能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立足于此,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服务类培训,提升民族地区村民多层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培养乡村“善治之才”,进而打造“智治乡村”的内在应有之义。
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程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重大举措为现实依托,旨在通过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充分激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层面的作用价值,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步伐的扎实推进。立足于此,在明确“何以赋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和解决好“如何赋能”的现实问题,也应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关照。只有实现了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的充分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才具有高效执行力和现实可操作性,才能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加速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整体推进。
(一)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高效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以完善的顶层设计作为基础支撑。当前,在国家层面虽然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对“十四五期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但仅仅只依靠纯粹的中央文件规定,还不足以支撑起顶层设计的完整架构,还应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国家民委的统筹协调作用,要进一步激活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制度效能,为民族地区乡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资金、技术和帮扶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要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由高校师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广泛参与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各项建设工作之中,从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二是要切实做好由推普脱贫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各项过渡工作,包括组织机构、长远规划、政策举措等多个方面的有机衔接。以顶层规划的制定为例,中央有关部门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作长足考虑,适应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期战略目标,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规划也应尽快出台。三是要压紧压实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的目标任务。当前,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已经达到80.72%[21],但从横向对比来看,民族地区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新疆为例,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新疆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仅为65.98%数据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政府机构,为笔者调研所得。,还远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有鉴于此,还必须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任务,并将之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考核。
(二)关注不同需求,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精准落实
在推普脱贫阶段,国家依托专项的攻坚行动计划,在较短的时期内使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但还应承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不平衡不充分在民族地区仍然深有体现。其一,相比于城市而言,广大农村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农村地区,由于民族母语事实上所具有的强势地位,村民更愿意选择民族母语进行日常交际,而在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上却是差强人意。其二,相较于青壮年群体而言,中老年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中老年群体受到年龄、学历和过往经历的影响,他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并不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普遍较弱。其三,相对于口语能力而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也还存在明显短板。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及其所产生的语言需求,更加注重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精准性。针对城乡普及状况的不平衡,要在现实的推广工作中将更多的资金、政策和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着力提升民族地区乡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整体水平;针对不同年龄阶层普及状况的不平衡,要在重点关注青壮年群体的同时,将中老年群体纳入关照范围,帮助中老年群体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基础性交流,从而更快融入现代社会生活;针对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不平衡,要立足农村新业态的发展需求,改进推普脱贫阶段的做法,更加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充分利用“农牧民夜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职业技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农业技术”等复合型培训,在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群众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增强其致富本领,更好投身地区乡村振兴建设。
(三)把握工作重点,找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
不同于推普脱贫背景下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的单一目标指向,乡村振兴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全局性决定了在实际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挖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资源价值,助力乡村产业、文化和组织建设更好发展。为此,必须找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工作切口,这在实际工作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具有先导性价值。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入点。一是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产业效能,结合民族地区乡村在休闲旅游、直播带货、打造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中亟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语言服务项目,由语言产业的繁荣带动民族地区乡村产品推介、旅游推广、电商发展、招商引资等,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与新业态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相结合。一方面,要增强乡村基层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应用能力,帮助村干部更好完成政策宣讲、调解沟通等日常工作,提升村民表达自身合理诉求,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要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数字治理的发展前景,通过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数字技术”培训,提高村民数字素养和语言技能,帮助村民能够熟练使用智能终端广泛参与到乡村智慧治理之中。三是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相结合。针对民族地区乡村诸多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元素,无论是物质文化形态,还是非物质文化形态等,都应当注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转写、描述、宣传和保存,从而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入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中来。
(四)明确工作依托,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立足上述三个工作面向,还应在明确工作依托的基础上,将之转化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具体而言,应充分发挥高校所特有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逐步走向深化。一方面,从科学研究的层面来看,要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主题,通过科研立项的形式,鼓励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走向乡村基层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在充分了解相关具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赋能的路径举措,为政府相关决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从志愿服务的层面来看,高校在校大学生不仅具有人员数量和综合素质的优势,而且有着参与公益服务的热情,能够有效弥补基层党员干部在参与赋能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工作能力不足、工作热情不够、工作时间难以保障等问题。在具体实施上,应由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民委等中央部门统筹规划,重点针对问题意识较为突出的民族地区乡村,通过社会实践竞赛、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发动全国师范类高校、农林类高校、民族类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来,旨在提升乡村各族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赋能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各项语言素养。与此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设置相关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专项奖学金的形式,进一步激发高校大学生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其对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意义认知,培养其服务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的担当精神和时代使命感。
四、结 语
作为新发展阶段下我国“三农”工作的总基调和主旋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远考量,着眼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旨在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从理论维度来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产业效益、人力资本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决定了其能够在民族地区乡村五大振兴的总体部署中发挥助力。在实践维度上,应在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聚焦民族地区城乡之间、不同年龄阶层之间以及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的有机结合为工作切口,依托高校所特有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村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所需的各项语言知识和语言素养。总体言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在理论层面展开深入剖析,回答和解决好为什么要赋能、为什么可以赋能等重大学理性问题,又需要在实践层面进行深入问寻,明确如何赋能的具体路径。如此,才能在把握问题关键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1-12-23)[2023-08-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09/content_5667268htm.
[2] 王仁法,梁琳琳,杨亦鸣.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性质和做法[J].语言科学,2022,21(05):458-466.
[3] 朱胜晖,刘义兵,宁莎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6):59-66.
[4] 杜敏,姚欣.乡村振兴新语境与农民语言能力的新构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03):54-62.
[5] 姚欣,杜敏.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的语言能力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26-32.
[6] 赵婷婷.语言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青海省茶卡镇蒙古族的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4):116-122.
[7] 郭玉梅,杜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建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4):154-161.
[8] 王娟,党怀兴.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发挥语言经济效能路径的再探讨——基于西藏林芝市M县的个案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4):93-98.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3.
[10] DANIEL N.Linguistic Fragmentation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The Fishman-pool Hypothesis Reexamined[J].Economical Development&Cultural Change,2000,48(02):335-348.
[11] 陈保亚.语言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2-3.
[12] 谈大正.汉语的文化特征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73.
[13] 王倩,张先亮.语言生态在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语言文字应用,2015(03):41-48.
[14] 张先亮,杨依希.试论“语言生态”的属性特征[J].语言文字应用,2017(04):122-131.
[1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7-28].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6]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18.
[17]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03):419.
[18] 李敬巍.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语言生态建构[J].语言与翻译,2022(01):11-17.
[19]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20] 张丙宣.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能[N].学习时报,2020-03-30(05).
[21] 教育部.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文盲率下降至2.67%[EB/OL].(2022-06-28)[2023-08-15].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618/mtbd/202206/t20220628_641478html.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Empow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Value Embodiment and Practice Path
YANG Xiandong,ZHANG Juanshe
(College of Marxism,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and key link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social attributes,economic attributes,cultural attributes and ecological attribute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language determine that it can play a role in the great proj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Based on this theoretical basis,the multi-dimensional value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enabl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mainly reflected as follows:the industrial benefits,human capital benefits, cultural benefits,ecological benefits and governance benefits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help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alents,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In specific practice,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top-level design,focus on the two key groups of rural young and middle-aged labor force and preschool children,tak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social governance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as the work cut,and rely on the role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We will concentrate our effort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of enabling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and contribute a strong language force to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rural revitalization;standard national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责任编辑:王倩)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疆历史问题研究专项(19VXJ027);教育部教育类教指委中文专委会——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24JGYB056)
作者简介:杨显东,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