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

2024-06-15王娟

经济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对策建议事业单位

摘 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在维护财务稳定、提高管理效率和保障国家资产安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文章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进行研究,首先描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然后分析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石,提出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策略,涵盖了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改善内部控制执行以及提升内部控制评估与监察。此外,文章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提炼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启示与借鉴。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对策建议。文章旨在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提供有益参考,促进事业单位更高效、规范的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体系 建设 实践案例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090-02

一、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国家资产安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内部控制体系是事业单位有效开展经营管理、确保财务安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及优化的现状、理论基础,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同时参考实际案例分析,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二、内部控制体系理论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体系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体系是一种管理工具,旨在帮助组织有效实现目标、降低风险、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其核心理念源于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内部控制框架,包括五大组成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在这个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衡,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在我国仍处于成长阶段,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控制环境受行业特性、制度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制约,导致不够完善。其次,风险评估方面,很多事业单位容易忽略内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也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方法。第三,控制活动在设计和执行上欠缺系统性和规范性,且评价与改进方面不被重视。此外,信息沟通方面存在不足,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与外部相关方的沟通不畅。最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自我监督难以实现,存在隐患与漏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完善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规范控制活动、改善信息与沟通以及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等方面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1]。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完善

首先,部分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过于注重形式,往往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实质性。这导致内部控制建设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实际执行力,无法真正对单位各个环节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作用。这种情况下,决策往往由领导单方面做出,未经过严格的内部控制流程审议,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国有资产损失。其次,有些事业单位未能及时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这使得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制约和控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运作脱节,难以保障单位的健康发展。最后,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仅局限于财务风险防控,未能将控制范围拓展至整个经济活动领域。这导致单位在其他方面存在较大的管理盲区,风险防范不足,使得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2]。

(二)控制执行效果不理想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执行力度不够、执行过程不规范、执行效果不显著等现象。原因包括员工对内部控制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和主动性;部分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控制执行过程的管理和督导不力;另外,部分员工可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不清楚,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三)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不到位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独立的内部审计和监督部门匮乏,难以实现对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客观、公正处理。其次,评价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不具备充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对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产生负面影响。再者,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时,重视形式而忽略实质性改进措施。这些问题限制了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成效,进而影响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策略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为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水平,事业单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制度设计者的业务能力;二是充分了解事业单位特点和业务流程,确保制度设计切合实际需求;三是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使制度与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四是借鉴国际经验,适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1.优化控制环境。优化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事业单位应加强领导层的作用,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以诚信、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同时,通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建立健全内部沟通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制度设计和改进过程,有利于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明确控制目标和职责。明确控制目标和职责是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事业单位应明确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如防止资产损失、保障业务稳定运行等。同时,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应清晰明确,形成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此外,将内部控制目标与员工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积极性。

3.强化风险评估和管理。风险评估和管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从战略层面、业务层面和运营层面全面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此外,应建立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制定风险应对预案,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同时,加强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利用,及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降低风险的实际影响。

(二)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事业单位应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内部控制执行效果:首先,加强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培养,提高员工的自律和主动性;其次,管理层应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加强对执行过程的管理和督导;最后,保证员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和要求,确保执行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是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关键。事业单位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审计和评估。同时,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配合,以实现更全面、有效的监督。此外,鼓励员工参与内部监督,建立举报制度,以及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增强员工培训与教育。员工培训与教育对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应制定针对性强的内部控制培训计划,确保员工充分掌握内部控制知识,提高员工的自律和主动性。此外,应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内部控制培训,使其快速适应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内部控制知识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增强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3]。

3.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信息系统在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体系相结合,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内部控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决策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此外,应及时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信息系统,提高其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支持能力[4]。

(三)改进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

事业单位应认识到加强内控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审计工作视为确保内控有效性的关键保障。为此,事业单位需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独立设立审计部门,以确保其在内控评价与监督中的权威性,避免员工在内控执行过程中的失误;其次,在人员配备方面关注专业素质,选拔具备审计经验和技能的人才,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成果与效率。同时,单位负责人应定期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审计结果予以充分重视,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执行与实施。通过实施上述措施,事业单位将能够有效改进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从而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1.完善内部审计功能。强化内部审计职能是评估和监控内部控制系统效益的核心环节。事业单位应着力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分配和职责范围,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同时,应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力度,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审计品质。另外,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地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审计,发现问题并适时向管理层报告,推动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

2.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是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内部控制目标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可以设定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考核指标,如合规性、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效率等,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员工进行奖惩。此外,绩效考核结果应公开、透明,接受员工的监督与质疑,以提高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3.提高外部监督透明度。外部监督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事业单位应主动接受政府、行业协会和公众的监督,定期公开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结果等。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此外,对外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向社会公众反馈,以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

为了更好地了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实践情况,本文选择了大连市某学校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大连市某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事业单位,致力于为建筑行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该校不仅在培训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而且在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在此背景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业单位在实践中如何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招生、学生管理、课程设置、考试与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对于内部控制体系而言,这些方面都需要严格把控,以确保学校能够顺利地完成教育任务。

(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实践探索

在完善大连市某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使之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需求。其次,通过员工培训和管理层的督导,提高了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最后,学校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和监督部门,采用科学且规范的评价和监督方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案例分析的启示与借鉴

大连市某学校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其他事业单位提供了有益借鉴。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事业单位在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充分关注实际业务需求,确保制度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员工培训和管理层督导,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重视内部审计和监督,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和监督部门,保障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和改进的有效实施,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完善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合规性。其次,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效率和降低潜在风险。再次,改进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有助于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并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透明度。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其健康、稳定、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2(21):146-148.

[2] 周美璇.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探析[J].中国产经,2022(22):70-72.

[3] 刘云.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优化路径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3(04):67-69.

[4] 李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策略[J].投资与合作,2023(02):187-189.

(作者单位:大连市建设学校 辽宁大连 116000)

[作者简介:王娟,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体系对策建议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