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铜器

2024-06-15洋中鱼

鸭绿江 2024年5期
关键词:印文

沾满西汉星月的铜印

龟,本是一种动物,曾是人类的图腾。我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但很佩服那些专家学者。不知是哪一位学者率先发现并推定,龟成为独立家族,居然比我们人类还要早两亿两千万年。当原始先民们还处在蒙昧时,一只只龟却正在经历种种磨难,最终抵达生命的春天。这些水陆两栖、性情温和的动物,以甲护身,耐饥耐饿,在原始人眼中,恍若天生神物。因此,在那些高高的山冈上,在那些茂密的林海里,在诸多原始自然崇拜中,若干氏族把龟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旗徽、部落祖先和保护神,顶礼膜拜。

夏统一中国,使龟崇拜在中华大地得以延展深化。进入商周时代,龟崇拜更加升级,可以在皇宫里参与政事。周王朝还在宫廷内设立龟官,直接参与帝王决策。汉代朝廷干脆把龟同帝王和皇权融于一体,与皇族的祖宗供奉在一起。据说汉高祖刘邦对龟十分崇拜,还铸了龟鼎龟印,这种攀附行为使龟的神秘色彩渐渐淡化,慢慢地有了一些人气,仿佛降落到了人间。从此,以龟为荣以龟铭志以龟命名的人事日见其多。

刘邦在建朝之初,曾思虑如何安邦治国,认为论功行赏分封是上策,所以广封诸侯。殊不知物极必反,好端端的一个社稷江山,乱成了一锅粥。历乱之后,他痛定思痛,决定削减诸侯国的实力,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直到他的曾孙子汉武帝刘彻继位,情况才得以改变。汉武帝继位第三年冬天,采用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开始实行“推恩令”计划。其实,“推恩令”并没有多大创新,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罢了。因为早在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时,贬谪于长沙的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就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主父偃认为,以前诸侯王的子弟众多,只能由嫡长子一人继承王位,建议刘彻在这方面做做文章。刘彻心想:如果我以推广皇帝恩泽的名义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的子弟,表面上看起来是我这个皇帝厚待诸侯,而我要的结果却是让诸侯王的子孙越来越多,侯国越分越小,有的跟现在一个县差不多大小了,看你还怎么跟中央朝廷抗衡。

零陵,也就是在此时得以显赫的。在“推恩令”施行的第四年,汉武帝封长沙国王刘发(定王)的儿子刘贤、刘遂、刘义、刘买,分别为泉陵侯、都梁侯、夫夷侯、舂陵侯,把一个偌大的长沙国拆得四分五裂。刘贤接到诏令,就带着妻室儿女及有关部属,乐滋滋地来到了潇湘二水交汇处的零陵城,开始享受起王侯的待遇来。

史载,公元9年,新朝建立,泉陵侯国废。照此推算,泉陵侯国实际存在约115年。在这百余年间,刘贤及其子孙在零陵的活动轨迹怎么样?他们繁衍了多少代?整个家族有多少人?在这块土地创造了什么?这些谜,跟他们在地宫里消逝的尸骨一样,后人一概不知。直到1984年的某一天,时称湖南省第三监狱(现称永州监狱)的施工人员在零陵鹞子岭西汉古墓群的第一和第二封土堆之间发掘了一座中型竖穴土坑墓,出土墓主印章“劉疆”(简体:刘疆)及封泥印文“臣敞”,人们才惊讶这个泉陵侯家族墓地的庞大体系及文化含量。

端详这枚龟钮印,我们不得不惊讶它的沧桑与静默。如果不是施工人员的发掘,它可能继续在零陵鹞子岭下的地宫里静默沉睡。经过两千余年的地气浸润,这枚传世久远的青铜印终于重见天日。它的锈色沉着自然,虽然长、宽均仅为仅1.1厘米,重仅10克,而且龟脚附近有些许残缺,但在那绿锈斑斓之间,似有一股闪烁水银状光点的寒气直透肌骨,让人不禁为之一颤。

这是一枚罕见的铜印。无论是印章的主体印文,还是封泥印文“臣敞”,都是阳刻朱文,也就是说刻字者把字边上的料挖掉了,只留下了反写的字,这样沾了红印泥后,印出来的字是红色的,故称“朱文”。印章与封泥印文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外形方正,规矩变化,浑朴自然,粗犷有力。说它外形方正,因为两印基本上都是布置匀称、格局整齐。说它规矩变化,主要表现在正中有斜、密中有疏。印章主体印文“劉疆”二字的偏旁部首,都有一点斜笔变化。至于封泥印,也是外框方正,印文“臣敞”则由低往高递增。“臣”字笔画少,是印文的起点,设计者故意在横平竖直的笔画基调上运用了少许斜笔,因而显得生机勃勃。“敞”笔画多,是印文的终点,故布局圆满。二字呈敞开式,加上“臣”的简约,使得整个印文既“疏可跑马”,又“密不透风”,很符合后来中国传统书画的章法布局。或许,汉印的这种风格是中国书画章法的鼻祖。说它浑朴自然,主要表现在线条粗重和单纯朴实两个方面。虽然我们到现在为止,尚不知这印为谁所书、所铸、所刻,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却传递了一个信息:线条多粗壮,显得稳重、浑厚、朴实无华,不论是在书、铸、凿、碾、琢的哪一个过程中,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动自然。再加上在铸印或刻印中,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更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因此显得较为单纯朴实。说它粗犷有力,因为它们给人的感觉不仅沧桑,而且字体很突出,有一种积蓄了很久的力量突然自泥土中迸裂而出的样子。

当然,封泥印文与印章两者之间也是存在一些差异及变化的。特别是主体印文“刘疆”二字,似乎较主体印文“劉疆”更显匠心,别出心裁。二字偏旁部首布局在印的两边:“劉”字左边利刀旁上面敞开,下面收官,右边则上下左右基本对称,笔画丰满,像一个牢固的脚手架。“疆”字右边偏旁部首上下都是敞开,仿佛一个入口一个出口,左边也是下左右基本对称,笔画丰满,两个“田”的上下横笔两头小中间粗,像四根火腿肠。中间的十字架反阳刻为阴刻,虚取交叉的横竖,以凸出的四点代替,而且四点之间也有变化,上面四点是方点,下面四点是圆点,于规矩中彰显了变化。其线条中用刀与用笔结合之意均较融洽。由于刀笔结合恰当,表现既有笔意,又有刀意,故造成整体感觉浑朴自然。此外,由于线条多粗重,因而线之间距极小,加之印内两字之间的距离紧密,故显得在整体上有亲密团聚之感。

或许,有人认为这枚印的体型太小,不够大气,所以不足为奇。其实,此乃谬论。殊不知汉代尤其是西汉,是一个很讲规矩的时代。一者,钮式是构成古代官印诸形制中的最核心要素。西汉官印对钮式都有严格的制度,且同一钮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具有不同的形状。西汉官印的主要钮式为龟钮和鼻钮两大类,此外,还有螭钮、龙钮、鱼钮、蛇钮等及其他兽钮等。再者,汉官印均由印台和台面上的印钮两部分构成。根据官员品级高低,西汉官印的印台分为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其中官秩在二百石以上的为通官印,印面呈正方形,方寸大,约2.2—2.4厘米;官秩二百石以下为长方形半通印。西汉各个时期官印的印台在形制和高度上有所不同,汉初承袭秦风,印台薄而扁平,厚度在0.4厘米以下,还有上小下大呈斜坡状的;文景以后印台一般厚约0.5厘米;西汉晚期印体由轻薄逐渐变得厚重,印台增厚至0.8厘米以上。零陵鹞子岭西汉古墓群出土的这枚印的长、宽均仅为1.1厘米。制作技术越高,官位自然也更高了。如果说官秩在二百石以上的为通官印,印面方寸大约在2.2—2.4厘米,那么这枚更加精细的铜印主人,身份自然非同一般,应该是王侯一级的了。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劉疆”印是隶篆相结合的印,而且隶书味更浓。因为当时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即使写篆书也多少受到流行书体隶书的影响,导致许多篆书书迹并未能保持纯正的篆形和篆味。奇怪的是,汉印多为白文,如2016年南昌出土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印,朱文印很少。朱文印是到魏晋时期才渐多起来的,而鹞子岭西汉古墓出土的墓主印章“劉疆”及封泥印文“臣敞”,恰恰是这些少数中的珍品。

这是中国文物的珍品,更是中国艺术的珍品。这件珍品出自零陵鹞子岭。

鹞子岭,是零陵古城一个历史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最近几年,我曾好几次独自登上鹞子岭之巅,向东北方向远眺。但见房子林立,车水马龙,好一派城市繁华景象。然而,根据文献追溯历史,循着时光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末年,看见这里数十座凸出地面的土馒头,想象泉陵侯刘贤及其后裔落花般地凋零,我才蓦然惊醒,自己已悄然穿越时空,走进了一个见证零陵古城发展的历史圈,一个以附近约一平方公里为核心的古墓群。

当我像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一样,穿越时空,走到三四十年的一个个建设工地和一个个古墓发掘现场,接过考古人员递上来的一块块墓砖和一件件文物,聆听那从地宫深处传来的一声声喟叹;当我看见这些刘姓人氏及其家属一个个像从睡梦中醒来,于墓穴中站起,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循着生前熟悉的路径,走进零陵北门,经过纵横交错的街道,走进靠近江边的王府时,才醒悟到好一个歌舞升平的画面,好一回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千年时光,都在一瞬间怆然复活。

时光流转至今,昔日零陵城外颇为荒凉的鹞子岭北麓,已成为一片繁华的市区。只是让人感到有些尴尬的是,在这片繁华的市区中,居然有一座监狱。那些被关在监仓里的犯人以及看管他们的狱警,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四十多年前因为监狱自邵阳迁来此地而惊扰了泉陵古梦。真让人感到遗憾!

遗憾的不仅仅是人和往事,还有艺术。尽管人们常说,任何艺术都是遗憾的艺术。

这枚龟钮印仿佛是一只在历史松土下沉睡了千年的老龟,一直在做一个久远的梦,梦里沾满了西汉的星月。在它刚刚苏醒来的梦中,依稀还有强大的汉韵。

流溢东汉酒香的铜樽

在中国唐代诸多的诗人,我喜欢李杜。杜甫的人生经历让我深表同情,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从骨子里来讲,我特别佩服这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而李白的诗歌想象力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诗仙。写这篇文章扯到他,是因他好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自称也被后人称作酒仙。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尽管当今社会,由于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的普及,加上各地创建文明城市,政府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台文件对饮酒进行节制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古代,诗与酒却难解难分、浑然一体。对于豪饮的人,特别是豪饮的文人来讲,可能是倾注了更多的热爱。传说酒的发明者是仪狄、杜康二人,世上酒徒多,但对酒史了解的人少。河南以前有两个杜康酒厂,一个在汝阳,一个在伊川,我1988年经商时都去过,都说与杜康有关。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其子曹植,也有《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至于酒仙李白,自然更多与酒有关的诗句了。不过,我留心了一下,发现李白在饮酒时常用一种酒器——金樽。你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自从问世那天起,樽,就是酒具。《玉篇·木部》曰:“樽,酒器也。”《说文》曰:“尊,酒器也。”段玉裁注曰,由于尊“引申以为尊卑字……自专用为尊卑字,而别制樽为酒尊字矣”。即为区别尊卑之意别制樽、樽以示类器为酒器。考古发现的樽有木樽(上漆后称为漆樽)、陶樽、金樽、银樽和铜樽等。从材质来讲,木樽易朽、易毁于水火,而金樽银樽大多为皇室贵族和豪华饮酒场所拥有,铜樽虽然较为普遍,但时隔千年,今人也是难得一见。

不过,我们要感谢上苍的恩赐。因为永州人有幸,竟然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刻神兽纹带盖铜樽;因为永州人有幸,可以在市博物馆一览两千年前铜樽的绚丽风采。

1993年2月19日,对于世人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但对于永州文物工作者来讲,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距离江永县城六十里外的上洞乡新宅村,村民钟基生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挖鱼塘,准备养鱼。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致富计划,他正在付诸行动。跟往常一样,挖着挖着,突然挖出一团硬物。这是一个圆柱状的铜件,六七斤重。他用水洗去泥巴,发现是一件很精致的带盖铜器,可以用来装东西。看见古色古香的额铜器,他不敢据为己有,于是往上报告。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这真是一件国宝——东汉刻神兽纹带盖铜樽。

这件浅绿色的铜樽,直径22.5厘米,高25厘米,重3550克,属盛酒器。该樽子母口,筒形腹,有盖。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清晰看见,它的盖顶有一小半圆钮,钮套一环。盖中部有一道凸弦纹,纹上铸三只卧身反首小羊,盖中饰柿蒂纹。樽腹中部有一道凸箍,箍上有一对铺首含环,环上方饰饕餮纹。腹饰龙纹与云纹,近底部饰几何纹。兽蹄形足,饰熊纹。整个樽装饰富丽,形象生动,体现了汉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超水平。

面对这件如此精美的铜器,我想我们需要分三层慢慢来解读。

先说樽盖吧。弦纹是古代陶器及青铜器装饰纹样之一。纹样是刻画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可以说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而柿蒂纹,顾名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四瓣或五瓣,在古代寓意吉祥。《酉阳杂俎》载曰:“木中根固,柿为最。俗谓之柿盘。”古建筑图案多用柿蒂纹,寓意建筑物的坚固、结实。古人云:“梦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器用柿蒂纹,肯定是寓意天长地久了。不过,柿蒂纹起源极早,我国古代的陶器、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在汉代的玉剑首上也常有发现,但在汉代以后的陶器等物就不多见,因为它以服饰的形式进行流传,明代华服将柿蒂纹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就是最好的证明。羊是一种动物,其种类很多,其中的麢羊,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传说中的麢羊,跟普通的鹿和现在所谓的羚羊群居习惯不同,它有独特的个性,奉行独栖,晚上它会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把角挂在树木之上,身体悬空,以避天敌,所以又叫悬鹿。我们眼前这件铜樽盖子上的三只羊,虽然角很短,但也是寓意吉祥。中国古代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只羊在一起,就是“三阳(羊)开泰”。在整个樽盖上,我最关注的是三羊反身,似乎在互相关心、关注,而且以圆钮为核心,代表一种核心意识。人用手去提盖子时,环的高度超过三只羊,又在盖顶,寓意高高在上。一旦放下,圆钮就低于三只羊。

次说樽身。或许,我上面的臆测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这件铜樽的腹中部有一道凸箍,箍上有一对铺首含环,环上方饰饕餮纹。腹饰龙纹与云纹,近底部饰几何纹。兽蹄形足,饰熊纹。外观装饰富丽,形象生动,不仅体现了汉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超水平,也同样带给人们诸多启迪。

现代人常说,艺术源自生活并高于生活。而我想要补充一点:任何艺术更离不开想象力。大量的史实已经证明,古往今来,人的想象力无穷无尽,由此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比如饕餮,就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依照现代人的思维,世上不可能存在只有头而没有身子的动物。但古人就是这么想象的,饕餮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因为有这样的传说,饕餮就成了贪欲的象征,所以人们在制作青铜器时把它的面部设计得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并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它原来张开吃东西的口居然衔着一只环,是否也有人类囚禁了它欲望的寓意呢?

铺首衔环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的陶器、青铜器以及画像石、墓门以及棺椁上均有继承。它与祭祀有关,旨在与神灵沟通。很多时候,我十分钦佩东汉这件铜樽的设计者,他通过这种表现手法,仿佛在跟神灵进行对话:饕餮胃口太大,而且贪婪,我们有些害怕,还是把它的嘴锁起来吧。

这件铜樽的腹部刻饰的龙纹与云纹,也是祥瑞的象征。龙是四圣兽之一。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所以龙纹也成了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据考证,龙纹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而云纹是古代中国的吉祥图案,象征高升和如意,几千年来被广泛装饰在古代建筑、雕刻、服饰、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这与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至于几何纹,在青铜器饰纹上可谓后来居上,在其他纹饰衰退后,几何纹成为主体纹饰。它的主要品种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云雷纹等等。

再说樽底。这件铜樽的下面为三只兽蹄形足,饰熊纹。三只脚与盖上的三只羊,上下呼应。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旺盛的生命力。而在几何学中,三点成一面,“三足之稳”乃是无条件的绝对之稳,任你凹也稳,凸也稳,平也稳,斜也稳,只要物体重心不离此三角形,即可处处得稳。这也是今天搞大地测量、长焦摄影都用“三脚架”的原因。关于兽蹄形足,既有图腾的成分,也有坚强的象征。至于熊,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记载,汉武帝说他在中岳嵩山亲眼看见了“夏后启母石”。颜师古给汉武帝的话加注解说:“启,夏禹之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山海经》曰“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所以,在中国古代,熊更多是男性特质,代表着忠诚或对家族的拥护。

总的来说,江永出土的这件刻神兽纹带盖铜樽,堪称东汉青铜铸造史上的一枝奇葩。在汉代,青铜器逐渐淡化了商周青铜器的诡异、神秘、狰狞而又繁复的色彩,转而注重写实、人性、自然、简约、质朴的艺术风格。它摆脱了商周礼器程式化的威严神秘,转而向返璞归真的实用器型发展。同时,制作工艺也不如商战国为周代之一个阶段时期的纹饰繁缛、华丽,而是采用了古代青铜装饰中出现时间最早、应用时间最长的模铸工艺和要求手工技艺较高的细线錾刻工艺,在青铜器上勾画出一幅东汉颇为流行的祥瑞图。

必须承认,由于工艺的不断进步,中国汉代的青铜器实现了从装饰到实用的华丽转身。而永州江永县出土的这件刻神兽纹带盖铜樽,对后来盛酒器具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即便在永州博物馆里,只要人们轻轻揭开它的盖子,仿佛就能闻到那流溢而出的东汉酒香。那种甘甜醇厚的感觉,让人回味不已,久久难忘。

作者简介>>>>

洋中鱼,原名杨中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州日报副刊编辑。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散文》《散文百家》《美文》《湖南文学》《福建文学》《海外文摘·文学》《散文海外版》《百花园》《文艺生活》等报刊,有作品入选多种文集。著有长篇小说三部、散文集四部、新闻作品集三部。

猜你喜欢

印文
温度对回墨印章印文特征影响研究
高仿光敏印章印文鉴定实验研究
针式打印机打印印文案例剖析
盖印条件变化对钢印印文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起高仿印文的检验与体会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浅谈司法鉴定中手工制作硬质印章因盖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
非数字加密电子印文打印文书鉴定研究
打印复印伪造印文的物理检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