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学术委员学术特征的地区差异分析

2024-06-14段平忠胡冬梅

大学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博士学位校级双一流

段平忠 胡冬梅

[摘 要]文章基于网络公开数据分析国内“双一流”高校以学术委员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受教育经历的地区差异,发现东、中、西部“双一流”高校的学术委员在受教育经历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特征:第一,东、中部高校学术委员的硕、博士学位获取对同层次高校的依赖程度比西部高校高;第二,与东、中部高校相比,西部高校的学术委员更愿意选择从“双一流”高校获取博士学位;第三,东部高校层次越高其“近亲繁殖率”越低,西部高校则相反。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学术委员;教育背景;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011-05

学界对高校学术治理体系的探索从未停止,但从中国知网相关数据来看,研究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下文简称学术委员)的期刊论文相对较少,专门研究学术委员受教育经历地区差异的文献就更是凤毛麟角。部分文献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对高校教师学术治理进行了研究:沈红编制了教师参与院系学术治理的调查问卷,调研了高校教师参与学术治理的途径和方式[1];张继龙调研了高校教师参与学校学术治理的范围和深度,以此判断高校教授参与学校学术事项的程度 [2]。此外,李冲等人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调查对象并通过网站查询到调查对象的联系方式,采用主动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以及通过电话访谈、其他社交软件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搜集,探讨了高校教师参与高校学术治理的结构和关系[3]。一般认为,教师整体能力的差距是大学能力产生差异的直接原因[4]。以上文献对高校教师能力差异的分析并没有考虑到我国特有的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本文拟重点分析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地区差异,并将学术委员看作高校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通过对学术委员受教育经历的地区差异,分析造成不同地区的高校教师学术能力存在差距的原因,并以此分析地区间大学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样本失真的问题,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学术委员的学术能力特征,我们通过查询网站公开信息的方式采集学术委员的学术能力特征数据。由于地方普通高校的数据采集比较困难,因此本研究仅选取东部地区的“双一流”高校2所、“双一流”学科高校1所,中部地区的“双一流”高校1所、“双一流”学科高校3所,西部地区的“双一流”高校1所、“双一流”学科高校2所。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上述每所学校抽取3个学院,通过网站公开信息查询这些学校的校级、学院级学术委员的学术能力特征数据,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校层次、委员行政职务、人才层级、学历等。此外,对于学术委员,应比较注重看其高学术水平特征,因此我们对学历层次进行了细分,分为学士学位学校的层次、硕士学位学校的层次、博士学位学校的层次,同时还包括在国外获取学位的情况。在剔除部分信息不全的委员后,共收集到717名委员(学院级学术委员395名、校级学术委员322名)的有效数据,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又剔除了38名信息不全的委员,最终得到有效数据679份。

一、“双一流”高校学术委员的基本特征

东、中、西部“双一流”高校的学术委员在基本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表1的学术特征指标中,东、中、西部高校学术委员中教授和男性的比例都较高,其中,东部高校的比例比中、西部的高。在委员学位方面,高校的博士学位拥有者的比例由低到高排是西部最低、东部最高。高校的重要实力来自能力强大的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能力强大的前提条件是其有优良的教育背景,西部高校学术委员与东、中部高校学术委员之间的学历差距具有一定代表性,目前这个差距还不小,见表1。

此外,中、西部高校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在学术委员会中的比例较东部地区高一点,但总体差别不大,而且中、西部有近50%的“双肩挑”人员进入学术委员会,显然不利于教授治学的真正实现[5],表明中、西部高校学术治理由行政主导的可能性不小,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做到让学术治理回归学术。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行政职务没有区分学术委员的现任职务和原任职务,曾经担任过校级领导和现任校级领导统一称为校级领导;相应地,曾任和现任的二级学院的院长、副院长、党委书记、处长、副处长等统一称为中层领导。这说明,高校内部“学而优则仕”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6]。从相关数据来看,少部分高校在校级领导层面退出学术委员会比较彻底,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有1所高校中层领导在校级学术委员会的比例已经分别低至2.3%和3.6%,还有1所东部高校的校级领导全部退出了校级学术委员会。但是,东、中、西部地区各有1所高校的校级学术委员会中分别出现了6位校级领导,其比例分别达到15.4%、14.6%、16.7%。从总体上看,东、中、西部高校的校级领导在提升高校学术治理能力方面至少在机制设计上让学术事务主要由学术力量主导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有研究表明,中层领导更多地参与涉及人、财、物的学术事务决策,行政权力在高校涉及人、财、物的学术事务决策中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涉及关键资源配置决策的学术事务则主要由学术力量决策。在涉及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决策中,由于需要专业判断,行政权力和学术力量共同发挥作用[7]。这是目前东、中、西部高校普遍存在学术委员会中中层领导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

二、“双一流”高校学术委员受教育经历的地区差异

一般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该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而高等教育投入水平的地区差距会使不同地区的教育程度存在差异[8]。目前,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往往高于中、西部地区,其结果是东、中、西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之间存在差距。由于高校学术委员基本上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因此,研究东、中、西部高校学术委员的受教育经历差异对摸清地区人才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一)学术委员学位来源的地区差异

为方便讨论,本文将“双一流”高校视为A层次高校,将“双一流”学科高校视为B层次高校,将地方普通高校视为C层次高校。如表2所示,东、中、西部高校学术委员的硕士、博士学位获取自A层次和B层次高校的占绝对多数,但是,西部高校学术委员的博士学位获取自B层次高校的比例非常低,仅为6.9%。这一方面是由于西部高校学术委员博士占比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西部高校学术委员更青睐A层次高校的博士学位,他们往往要么不攻读博士学位,要么就读A层次高校。中部高校学术委员博士学位获取自B层次高校比例较高,这说明B层次高校的学术委员的学位获取存在路径依赖,他们更倾向于获取B层次高校的博士学位。同时,中、西部高校学术委员的学士学位获取自B层次高校的比例比东部地区的高,但这并不能说明中、西部高校学术委员的“教育出身”优于东部地区的高校学术委员,因为东部高校学术委员的学士学位获取自A层次高校的比例更高一些。

(二)学术委员学位获取的路径依赖

东、中、西部高校学术委员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获取路径依赖的地区差异,如表3所示。显然,在同一地区内部,学术委员获取学位倾向于更高层次高校的态势非常一致,但不同的地区之间具有一些差异性特征。在博士学位方面,3个地区的A层次高校学术委员的博士学位从A层次高校获取博士学位的比例都在75.9%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西部地区的B层次高校学术委员的博士学位从B层次高校获取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9.2%,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52.0%和中部地区的47.2%,但是从A层次高校获取博士学位的比例(54.0%)又显著高于东部地区的23.5%和中部地区的34.0%。这意味着西部高校学术委员攻读A层次高校博士学位的意愿更强,这与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向中、东部地区流动的大趋势相吻合。

东、中、西部地区的“双一流”高校学术委员的硕士学位获取自A层次高校的比例都比较高,路径依赖性都较强,东部地区更强一些。相应地,3个地区的“双一流”学科高校学术委员的硕士学位对同层次高校的路径依赖性也较强,东部的比例比西部的稍低的原因是更多学术委员选择寻求获取A层次高校的学位,这一点从西部地区比例(33.3%)显著高于东、中部地区的比例(23.8%和10.2%)可以看出来。学士学位获取的路径依赖性与此类似,其中,对“双一流”高校来说,东部高校学术委员的路径依赖性更强,比例达到56.5%。但对“双一流”学科高校来说,中部高校学术委员的路径依赖性更强,其54.9%的比例也高于东、西部高校的比例。

(三)学术委员“近亲繁殖率”的地区差异

有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硕士学位“近亲繁殖率”为45%、博士学位“近亲繁殖率”为39%[9]。如表4所示,东部地区的“双一流”高校学术委员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近亲繁殖率”比较平均,基本上都在38%左右,其中博士学位的“近亲繁殖率”与上述研究的39%的结论非常接近;而“双一流”学科高校学术委员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近亲繁殖率”也与上述研究的45%的结论接近,但中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学术委员的博士学位“近亲繁殖率”高于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西部地区的“双一流”高校学术委员的硕士学位“近亲繁殖率”更高一些。

也有研究认为,高校层次越高,其学术“近亲繁殖率”越高,二者基本成正比关系,且西部高校的“近亲繁殖率”往往高于东部高校[10]。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比如表4的数据与这个结论就有些出入。表4的数据显示,东部高校层次越高,“近亲繁殖率”反而越低,除了学士学位的比例高于其他3%左右之外,“双一流”高校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近亲繁殖率”都低于“双一流”学科高校,其中博士低10.8%,硕士低7.7%。中部两种类型高校的学术委员博士学位“近亲繁殖率”相同,均为41.7%,但硕士和学士学位的比例中,“双一流”高校明显低于“双一流”学科高校,仅有西部高校符合学位层次越高“近亲繁殖率”越高的结论,而且西部高校的“近亲繁殖率”也不是普遍高于东部高校。

三、建议

一般来说,不同地区的教育程度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等教育投入水平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往往高于中、西部地区。事实上,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差异性的表现有多种方式,其中,人才水平的差异是第一位的,对以高校学术委员为代表的学术人才进行受教育经历地区差异性分析就可以大致看出这种差距。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实施必须重视并解决的问题。只有首先缩小地区间的教育水平差距和人才水平差距,才能够逐步地缩小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

东、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水平差异也反映在高校教师受教育经历的路径依赖特征上,这与当前经济发展大环境和人才发展大环境有一定关系。因此,应重视这种教育经历的路径依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特别是优化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和提升其高等教育的水平,引导高层次人才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降低这种路径依赖,以降低人才流动的社会迁移成本和减轻国家的教育负担,特别是由高层次人才流失带来的社会负担。

当前国际多边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必将更加多元化,海外人才的持续引进和出国留学人员的深造选择将持续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结构、学历结构。这种全球性的人才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11]。国内高校应该以世界情怀和全球担当精神做开阔眼界、拓宽思路的开放教育践行者,去迎接这种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参 考 文 献 ]

[1] 沈红.中国大学教师发展状况: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2):37-46.

[2] 张继龙.院系学术治理中的权力圈层结构:基于教师参与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7(4):17-24.

[3] 李冲,刘世丽,苏永建.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与关系研究:基于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05-111.

[4] 宣勇.大学能力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8(5):14-23.

[5] 罗红艳.教授治学组织困境的多维解读与破解之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1-4.

[6] 李海萍.高校学术权力运行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49-53.

[7] 康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指标体系研究:以中国高等教育学术治理变迁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1(1):21-27.

[8] 董恺,岳书铭.财政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支出差距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效应[J].对外经贸,2019(5):148-154.

[9] 刘琳.大学教师“近亲繁殖”会抑制学术生产力吗:以东西部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H学科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76-83.

[10] 刘进,王辉.“近亲繁殖”对学术产出究竟有何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9(5):76-90.

[11] 瞿振元.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N].中国教育报,2018-04-10(1).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博士学位校级双一流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2014 年西安航空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一览表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