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交流视角下的文化生产与展映交流:以“一带一路”电影合作框架下的马来西亚电影为例

2024-06-13樊瑛

电影评介 2024年6期
关键词:华语马来西亚一带

樊瑛

2023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这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完成了加强共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整体目标,在多维度的倡议创想下实现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合作,在不断加深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坚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中,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电影人在包括电影节展、电影合拍在内的多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这种跨国合作离不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成果所承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社会功能与使命。作为海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中国与马来西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密切。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在增进两国人民之间了解和友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马来西亚的文化特色与电影发展

从历史上看,马来西亚文明的发展既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也与世界文明紧密相连,成为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了多元复合的鲜明特色。作为一个地处东南亚地区的岛国,马来西亚文化既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又保持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强大的内聚力和兼容力。马来西亚的民族文化形成受到外来文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的影响。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与接触的十字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上,马来西亚还受到了中东和欧洲文明的影响。尤其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交往过程中,互派使节、经贸交易、互赠礼品和书籍、艺术交流等活动相当频繁;“朝贡贸易”和民间的经贸来往、移民寓居、留学生和僧侣的互访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马来西亚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印记。马来西亚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等同样保持了传统风格,并在吸收印度、中国及阿拉伯的文化营养后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之,马来西亚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多元复合的过程,既保持了本土文化的特色,又积极吸收了外来文化营养。这种独特的文化融合使马来西亚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独特魅力,为马来西亚电影参与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与合作交流有着良好传统和深厚渊源。马来西亚当地电影业起源受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下南洋”移民活动的影响,最早的一批影片基本由当地华人拍摄,以华语为电影对白字幕语言,故事的内容与主题也与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电影紧密相关。马来西亚的首部电影《新客》(郭超文,1927)就是一部华语电影,讲述中国移民沈华强寄居在马来亚麻坡的富有舅父张天锡家中,凭借过人才智击败了花花公子甘福胜,与其女儿张慧贞喜结连理的故事。这一电影脚本具有明显的中国早期电影情节化特征,男主人公孤身一人获得赏识、击败蟒蛇与鳄鱼,以中国功夫营救心上人的故事在传奇性情节中显现出朴素的传统价值观。1930年,邵氏兄弟开始在新马地区经营多家戏院及电影发行,为日后华语电影在马来西亚的繁荣奠定了基石。在许多经典的马来西亚电影中,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生活,从独立斗争到社会建设,都可以见到中国文化鲜明的文化特征。从这一时期开始,马来半岛就成为华语电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来西亚的面貌伴随着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马来西亚积极地在多样化的区域环境中建立地域性共同体,在其传统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重建本土文化与世界的联系。为了加强区域性合作,1967年8月,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五国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自20世纪50年代起,东盟加速发展,力求实现“马来西亚一体化”[1];随着与印度、阿拉伯、中国、东亚诸国海陆贸易的发展、文化的交流,马来西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也得到了较大促进,东南亚围绕着马来西亚形成了一个多元复合的文化区。在不断增强的区域合作下,马来西亚与世界的联系、马来西亚内部的文化联系进一步强化。2008年,东盟在《东盟宪章》首次提出要建立多个领域的东盟共同体,其中包括建立“社会文化合作的共同体”[2]。在当前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战略构想不仅是东盟国家为了联合自强社会文化与文化产业的需要,也是从文化层面维护本地区和谐、稳定与长期发展的需要,更为马来西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进一步推进文化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由于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和族群特性,华语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马来西亚占有较高比重,甚至超过马来语电影;而马来西亚当地的马来语电影工业几乎被“邵氏”和“国泰”这两家华人资本所控制。从20世纪3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这两家企业制作了近300部马来语电影以及千余部马来华语电影。[3]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电影又广泛吸纳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国的电影资源,马来西亚影坛涌现出包括《寻找他乡的故事》(何宇恒,1996)、《情书》(陈可辛,1997)、《光影的魅力》(李勇昌,2003)、《一路有你》(黄树立,2010)、《热带雨》(陈哲艺,2019)、《夕雾花园》(林书宇,2019)等作品。这些影片在多维度展现马来西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更好地了解马来西亚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与东盟的文化贸易持续增长,但是含有中国思想的文化产品比例很低,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市场接受度有限。……因为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关系,东南亚市场更容易接受中国文化产品,中国电影需要研究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消费趣味,消减文化折扣,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共同价值为契合点进行创作,增加文化亲近感。”[4]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为马来西亚电影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中马两国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成果丰硕。与此同时,两国人文交流亮点纷呈,特别是中马人文交流之花绽放光芒,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新名片。

二、多元文化底蕴与文化交流中的电影生产

马来西亚文化特色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部分文化交流史的学者认为以中国儒家文化为标志的中华文化圈(又称为“汉文化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与移民活动往来深刻地影响了马来西亚民族文化的形成;部分马来西亚学者亦将中国文化视作本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根源于中华文化的“马华文化”是“大马诸多族群文化之一”。[5]在文化交流历史上,深厚的中国文化在国家与民间的旅行、贸易或迁徙等过程中,互相接触、交流思想与物质交往中对马来西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活跃的文化交往历史积淀赋予马来西亚光辉灿烂的多元文化底蕴,成为马来西亚电影在国际交流下实现复兴的重要支柱。马来西亚的电影发展与华语电影人的努力密不可分。在这个活跃而开放的时代,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及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空前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而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马来西亚正处于一个文化建设和交流的新高潮,“一带一路”倡议又为21世纪的东南亚文化发展和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电影文化交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对于跨文化交流而言,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将观众带到不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中。这种情感体验既与观众个体的生活紧密相连,又深深地扎根于历史文化传统下的集体意识之中,使电影成为一种能够让普通观众与历史传承、集体心理相互连接的情感媒介。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马来西亚电影中,将电影人的责任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话语空间,以及马来西亚特有多元文化相结合的影片层出不穷。例如,马来西亚电影导演周青元的影片创作聚焦马来西亚华人家庭的“中国式亲情关系”,在温情喜剧的风格中审视儒家文化圈中东亚、东南亚家庭内部的身份结构与情感关系。《天天好天》(周青元,2011)中两个居住在养老院的福建人林丹和广东人财叔为了证明自己孩子的优秀溜出养老院,前往吉隆坡寻找证据,却发现自己的儿子并非如同他们所想的那样孝顺风光。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与伙伴们在稻香里安详地度过晚年。因为不断地加深了解,也因深沉的爱,所以一切得到谅解和解决。备受中国观众欢迎的长片电影《误杀》(柯汶利,2019)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维护女儿,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查手法为家人洗脱嫌疑的故事,中国演员肖央、谭卓在影片中贡献了优秀的演技,将情与理、家庭关怀与社会矛盾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吸收马来西亚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延续儒家传统文化,并以兼收并蓄的态度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命题,始终是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人关注的重要问题。[6]《一路有你》(周青元,2014)采用公路家庭喜剧类型,讲述个性保守的全叔带着他难以接受的英国女婿本杰明,按照华人婚礼的习俗为亲友们送去请帖。一路上,两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制造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笑料,但二人依然在椰林树影的海滩、满山碧绿的茶园中尝试沟通,逐渐理解、妥协;而送帖子的过程中也勾勒出马来西亚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这生活了几代华裔的土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变化。为了加强这种文化差异的冲突性,电影将情景设定在金马伦这样相对更保守的北部高原地区。其中的故事发展让人想到《孙子从美国来》(曲江涛,2012)、《七人乐队·回归》(袁和平,2020)等“血统纯正”的中国电影:尽管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与个人主义的挑战,但对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关爱最终压倒了纯粹自我的世界,而电影本身也再次完成对传统价值观的阐述。在《了不起的老爸》(周青元,2021)中,周青元首次应邀来到中国内地进行创作,再次工整、妥帖地完成了一部情感真挚的家庭运动题材影片。影片讲述一位出租车司机帮助残疾人儿子追求体育梦想的故事。从反对、理解,再到支持,影片中人物态度的变化展现出华人电影一贯的温情风格和细腻的亲情表达,整体节奏张弛有度,观感顺畅。影片中默默守护儿子、满怀苦心的普通人父亲,与曾经为梦想不顾一切、又逐渐体谅父亲的儿子都能与海内外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这些电影生动地演绎了马来西亚的家庭冲突、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问题,同时显示出包容、多元与文化演变的现状,既继承了传统精髓又融入了当地特色;其中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与强调,以及对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福祉的追求,都与“一带一路”的时代倡议不谋而合。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电影展映与交流合作

全球化时代的电影是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跨地域促进民心相通、跨文化深化民间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增强产业协作,扩大电影合作领域,促进电影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例如《我来自纽约》(张爵西,2016)中美洲华人沙拉回到家乡马来西亚后,在与外公阿根相处过程中面对的中外文化交流问题,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引起了广泛共鸣,最终在第7届澳门影展上荣获“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四项奖项。这部小成本电影在获得亚洲媒体关注后很快汇聚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行业优势资源,带动了国内外著名电影人、投资机构、影视制作公司、专家学者的经贸与文化交流。[7]在国际交往中,电影与电影生产国的形象都是通过互动建构的。“对于电影传播而言,其传播效果不是A单方面努力制作和输出就能达到的,决定传播有效与否的是电影蕴含的意义与B国认知之间的互动博弈。由于接受国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电影传播效果是否有效也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8]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持续进行电影展映和交流活动,以电影节为纽带让更多外国影视作品进入中国,传播具有文化认同与文明互鉴意义的马来西亚影片,并以电影为基础广泛开展产业领域的经济人文交流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对提升、构建中国电影与节展品牌的影响力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让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前景更美好,让世界各国观众拥有更丰富的观影资源,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诸多电影组织与机构之间正在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马来西亚电影正积极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电影机构、媒体展开合作,以电影为载体,面向未来,互联互通,努力推动各个国家与地区电影产业的发展,共同描绘跨文化传播交流与合作的美好蓝图。2022年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以及马来西亚中文影视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电影节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柏威年广场举行。在“中国电影百年·电影传承”的主题下,马来西亚中国电影节在大地影院独家放映了20部来自中马两国的精选影片,影片内容涵盖了中国电影百年的经典作品,还包括了新近的优秀作品以及马来西亚本土的影片,有《夺冠》(陈可辛,2020)、《悬崖之上》(张艺谋,2021)、《流浪地球》(郭帆,2021)、《你好,李焕英》(贾玲,2022)、《刺杀小说家》(路阳,2022)等受观众欢迎的国产影片,中马合拍片《星溪的三次奇遇》(竹原青,2018)、《了不起的老爸》(2021)等。这些影片充分展示了中马两国电影的交流与合作的最新成果。电影节期间,还举办了中马电影人的学术交流活动。知名电影导演、学者和监制们围绕“当代中国电影的美学探索”和“马来西亚华语电影国际化进程”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不仅加深了中马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为马来西亚人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促进两国人民在文化与社会领域的认知与交流。这些影片展映活动使得中国、马来西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电影文化交流得以深化,而且为各国电影节提供了更多影片资源。

在国际文化与产业交流中实现优秀电影的发展与推广,让马来西亚电影的丰硕成果真正通过电影交流活动获得机遇与发展前景,需要世界范围内各国相关文化组织与电影机构的各自努力。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多个国际电影节平台,推动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进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及其重要板块“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努力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与“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应运而生。作为“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签约成员,马来西亚电影在“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巡展机制带动下成功从东南亚“走出去”,走向世界舞台:聚焦吉隆坡贫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佳作《分贝人生》(陈胜吉,2017)通过一位贫困少年及其家庭的生活经历,探讨了生活与生存、人性与道德的冲突。这部电影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入围“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和“最佳摄影”,并最终获得后三项大奖,一举提升了新人导演陈胜吉的国际关注度。除了推荐影片展映和实施展示展览项目外,还积极推荐电影人、电影企业深度参与各国电影节。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加大电影文化的交流合作力度,并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移民题材影片《十字路口》(南农,2018)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被纽约亚洲电影节从“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单元中选出,前往欧美进行参展;改编自导演亲身经历的孤独症题材影片《光》(郭修籇,2019)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入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奖”“亚洲新人奖”四大奖项,并在上海电影节展映机制下受到日本福冈电影节的青睐,入围主竞赛单元。曾担任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的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出任了短视频单元导师,同时带着《遥遥传》(陈翠梅,未公映)进行了创投项目陈述,共同助力新人成长。[9]目前,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致力于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从节内扩展到全年常态化合作,马来西亚也作为“一带一路”电影联盟成员成为预计巡展国家。通过这样的合作,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为推动全球电影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带一路”电影周将继续敞开怀抱,以开放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欢迎越来越多国家的电影人及机构加入“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阵营中来。

此外,中马两国电影制作机构也在近年来加强合作。例如,2023年11月27日,爱奇艺宣布与马来西亚的GSC Movies和新加坡的Clover Films公司达成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爱奇艺将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与这两家公司携手将爱奇艺制作和出品的优质院线电影推向海外市场。此举意味着更多的华语电影将有机会与中国大陆地区同步上映,从而丰富海外观众对华语新片的选择。自2017年面向海外发行华语内容以来,他们看到了海外观众对华语内容不断增长的需求。此次与GSC Movies和Clover Films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国产电影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的上映发行,满足当地观众对华语新片的期待。[10]

结语

马来西亚电影不仅在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建构了马来人民的当代生活,还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球电影观众提供了关联性的情感体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本文中提到的诸多电影创作、交流与节展活动,都将电影人的责任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话语空间相结合,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相联系,以朴素真挚的情感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今后在理解电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位置时,也应该借助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基础,强调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与对人类共同利益和福祉的追求,将普遍的人文关怀融入电影制作中,从而平等包容地关注人类的共同点和利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2]龚缨晏.20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集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9,101.

[3]马来西亚才是华语电影最大海外基地[EB/OL].(2023-11-28)[2024-01-07].https://www.163.com/dy/article/FR09RLBB0517DBIK.html.

[4]章旭清.RCEP生效背景下亚洲电影的发展空间及中国应对[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03):62-72.

[5]Bell,Daniel A.Eastern Meets West;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in East-em Asia[R].(Kong Xinfeng & Zhang Yanliang Trans.),Shanghai Sanlian Pub-lishing House,2011:5.

[6]胡伟.“一带一路”:打造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0.

[7]黄茂兴.历史与现实的呼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2:107.

[8]李守石,赵燕.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效果及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4):16.

[9]钟菡.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今闭幕,展映影片共计1490场,观众逾42万人次[N].解放日报,2023-06-18(1).

[10]唐巍.爱奇艺与马来西亚、新加坡一线电影公司合作,出品电影《热搜》《瞒天过海》即将海外同步上映-新华网[EB/OL].(2023-11-28)[2024-01-07].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31128/9646179485ed4f1581bbe1756624d16f/c.html.

猜你喜欢

华语马来西亚一带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有你在可真好呀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