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致病因素
2024-06-12刘遥
刘遥
肝硬化会严重破坏肝脏功能,进而引发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肝硬化是肝胆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年发病率为17.1/10万人,并且常见于20~50岁、慢性乙型肝炎和代谢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以及长期饮酒过量的人群。
一、肝硬化的临床症状
肝硬化是在致病因素的长期反复作用下,肝脏出现弥漫性纤维化,肝脏组织的肝小叶遭到严重破坏,形成被纤维组织包裹的假小叶。随着假小叶的不断增加引发肝脏内部血液循环紊乱,随之肝脏变性、变硬,并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
临床上通常以结节(结节指肝脏纤维组织增生物)的大小和形态,将肝硬化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混合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又称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等四种类型。而按照病因分类,肝硬化又可被划分为病毒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先天梅毒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
肝硬化的癥状根据疾病的阶段而有所不同。少部分早期肝硬化无明显症状,大部分症状轻微,通常表现为轻度乏力、腹胀、食欲轻度减退、肝脾轻度肿大、轻度皮肤发黄(黄疸)等,部分可出现肝掌和蜘蛛痣等。肝硬化的这一时期,通常称为代偿期,虽然肝脏组织硬化变质,但肝脏内残存的正常细胞仍然能够满足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理需要,来代偿肝脏功能。如果肝硬化进一步发展,肝脏损伤程度超过60%,肝脏功能就会失去代偿能力,无法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出现重度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食欲重度减退、明显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全身皮肤发黄(黄疸),面部皮肤黝黑发暗等,部分患者存在肝脾肿大、肝区叩击疼痛等特征性表现。同时,还会伴有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胆石症、感染、门静脉血栓和海绵样变、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和原发性肝癌等多种并发症。肝硬化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价标准,包括肝性脑病、腹水、总胆红素、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等五个指标。
二、肝硬化的致病因素
我国慢性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酒精、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寄生虫病。药物和环境毒物等也是引起肝硬化的重要原因。
1、长期过量饮酒:酒精性肝病是欧美国家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我国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2、高脂高糖饮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人数尤其是腹型肥胖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人数随之增加,与之有关的肝硬化发病人数相应增多。
3、食用药物或毒物: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含砷杀虫剂、四氯化碳等具有肝毒性毒物、生物制剂,或长期服用异烟肼、辛可芬以及甲氨蝶呤等具有肝毒性的化学药物,也会造成肝细胞损害,并可能进展为肝硬化。
4、其他因素: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脏血液循环障碍、遗传及代谢性疾病、寄生虫病等也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因素。
肝硬化的发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主要是因肝脏损伤修复过程中发生纤维化所致。在多种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肝细胞被损伤,发生变性、水肿甚至坏死,在肝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肝脏出现弥漫性纤维化,使肝脏的基本组织肝小叶原有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被纤维组织增生包裹形成的假小叶所取代,致使肝脏变性、变硬进而发展成为肝硬化。
三、肝硬化的预防及治疗
重点是防止乙肝病毒感染,限酒,减少毒素入侵。
1.预防乙肝病毒传染,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
2.限酒戒酒;
3.健康饮食,合理安排一日三餐,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食物多样,营养全面平衡。不挑食不偏食,要吃好但不要吃太饱,控制钠盐、脂肪和糖的摄入量,多吃新鲜食物、蔬菜水果,少吃加工食物、油炸食品,不吃动物肝脏类,拒绝熏烤、腌制食品。合理安排蛋白质的摄入,杜绝高脂、油腻饮食,预防脂肪肝,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
4.不滥用药物。很多药物对肝脏都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不是有病不吃药,而是禁忌无病乱吃药、超量服药、长期大量服药,防止肝肾衰竭风险。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加体内维生素C的浓度,可以保护肝细胞抵抗力,促进肝细胞再生。
5.适当运动: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助力代谢产物、毒素的排出,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压、血糖、血脂和肥胖等代谢紊乱状况,也有助于保护肾脏。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坚持不懈。走路是典型的有氧运动,健步走是对健康十分有益的运动方式,跑步无论快慢都属于大强度活动。
6.多喝水。水是生命之源,百药之王。喝水有利于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少体内毒素堆积,减少肝脏损伤。要养成喝水的习惯,每天饮水量最好不少于2000ml。如不喜欢喝白开水,可以选择果汁或淡茶水,但不能用饮料代替饮水。绿茶有许多解毒因子,易与血液中有毒物质结合加速从小便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肝硬化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