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肝炎都传染
2024-06-12余卓
余卓
谈到肝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传染病。这是源于对肝炎都具有传染性的错误认识,但并不是所有肝炎都具有传染性,我们可将肝炎划分成两类——传染性肝炎和非传染性肝炎。
一、传染性肝炎
通常情况下,由嗜肝病毒引发的肝炎才被认为具有传染性。截至目前,经临床研究明确的肝炎病毒感染已有5种,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均能引发肝脏问题,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存在较大差异。值得关注的是,乙型与丙型肝炎最为普遍,长期慢性感染存在诱发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甲肝肝炎,一般具有高度传染性、但通常感染持续时间较短,常见的传播形式为“粪—口传播”。甲肝患者的粪便中含有甲型肝炎病毒,未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会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人摄入这些被污染物的食物或食生水引起感染。水生甲壳类动物易受到甲肝病毒侵染,若不慎食用未经充分烹饪的贝类,如牡蛎、蛤蜊等,就会面临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风险。甲型肝炎大多可以痊愈,极少发生急性重症肝炎。甲型肝炎一般没有慢性携带状态,也不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戊型肝炎也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多见于有不洁饮食习惯的人群,其具有季节性,常在暴雨后出现,以“水型流行”为主。大多数戊肝患者预后良好,但孕妇的易感性相对较高。
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体液传播和性传播等。其中,母婴传播途径是乙肝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正常的人际交往(如吃饭、喝水、握手)不会导致乙肝传播。对乙肝患者来说,即使只是携带状态,也应定期至医院检查,如符合治疗指征,应进行正规抗病毒治疗,以防止肝硬化、肝癌发生,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乙肝患者的家人朋友们来说,最好的阻断方式是接种疫苗直至产生抗体。
丙型肝炎也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炎。丙肝病毒传播方式与乙肝基本相同。虽然丙肝没有疫苗,但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能达到95%以上的治愈率,基本可以治愈。发现丙肝抗体阳性的患者应当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寻求进一步诊疗,以免病情恶化进而诱发肝硬化或肝癌。
丁肝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类似,但丁型肝炎病毒通常不单独成病,多與乙型肝炎病毒等DNA病毒共同感染。尽管人们对丁型肝炎病毒普遍较为敏感,但它并不会独立引发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与乙肝或丙肝患者日常接触,如一起生活、工作,甚至一起用餐、共用厕所等,在没有血液暴露的情况下,都不会被传染。但是如果与乙肝或丙肝患者结婚,我们建议在婚前做全面的肝炎病毒检查以确保安全。婚后也需要密切随访,在专科医生全程指导下,可以顺利完成生产、哺乳、母婴阻断等一系列问题。
二、非传染性肝炎
非病毒性肝炎,指病毒性肝炎以外的其他肝脏炎症病变,一般没有传染性。
脂肪性肝炎是以肝细胞脂肪堆积过多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也就是肝脏太“胖”导致肝功能失调和肝脏损伤。如果把肝细胞比作“粮仓”,那么当过量粮食(即能量)囤积于此,而消耗过少时,粮仓里日积月累的粮食可能会“发霉”。如果日常摄入能量太多,并且不怎么进行运动,就容易造成脂肪肝的问题。防治脂肪肝最好的方式就是使能量摄入和消耗保持动态平衡,管住嘴、迈开腿,保证每日适当的运动量,即饮食疗法结合运动疗法。脂肪肝如果长期不干预,同样有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酒精性肝炎是由大量饮酒所致的一种肝脏炎症,长期、过量饮酒无疑会大幅度提高罹患肝硬化与肝癌的风险。
药物性肝炎是指各类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药物的辅料,简单地说就是过度吃“药”而吃出来的肝病。很多药物都可能引起肝损伤,比如降血脂常用的他汀类药物、退热药、抗结核药、化疗药、降糖药和一些抗生素等。另一方面,一部分人群的体质较为特殊,即便是正常剂量服用本无肝毒性的药物,亦会导致肝损伤。因此,合理用药能尽量减少、避免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药物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机体对肝细胞展开了针对性的免疫攻击,导致了肝脏的损伤和炎症。肝脏依旧是我们的“粮仓”,正常免疫细胞犹如保安,抵御外来侵害。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免疫细胞可能会误伤肝脏正常细胞,从而破坏“粮仓”。这类肝细胞的损伤来源于人体正常的免疫细胞,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指征是转氨酶和免疫球蛋白升高,自身抗体也会出现阳性的表现,需至正规医院进行系统的诊治,以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
不管什么类型的肝炎,不管有无传染性,肝炎患者均应该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拖延不治会导致肝脏受损,疾病恶化。近年来,肝病发病率持续攀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做好各项预防工作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肝炎的困扰,不管是在传播途径上做好阻断,还是在生活上做好调理工作,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放松,才能更好保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