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四为协同”路径研究
2024-06-12江丽萍
江丽萍
[摘 要]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高职院校要结合校情,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即以课程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实践为依托,发挥协同作用;以育人为目标,发挥引领作用;以机制为准则,发挥保障作用,真正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四为协同”;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053-04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劳动与教育是紧密结合的,劳动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方式和内容,通过劳动课程设置、劳动实践育人、劳动教育文化引领和劳动教育制度保障,探索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进而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育人目标,培养一批批吃苦耐劳、诚实劳动、敢于创造的新时代劳动者。
一、以课程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
课程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学生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认知与体验。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使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同时发挥劳动教育在专业通識课程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一)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或相关选修课
一是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刘向兵等人提出,应将劳动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有别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2]。在学生大一入学启蒙教育中,要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为新生讲授该门课程的内容、形式和重要意义等,让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明确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课时,如大一和大二学年每学期不少于12学时,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方式,由单纯的劳动实践教学模式改为“理论学习+校园劳动实践”“宿舍卫生+校园劳动实践”“社会实践+校园劳动实践”模式,切实保障劳动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二是开设劳动技能选修课。鼓励劳动教育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优势、特色和个人兴趣,开设学生感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劳动技能选修课,使学生对专业及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更深刻的感悟。除开展直接参与式劳动教育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劳动教育视频、撰写劳动教育实践心得体会、观看大国工匠系列视频、召开讨论会等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真切体验劳动的快乐,使劳动教育更具操作性、可视性。此外,学校应充分利用宿舍、教室、公共场所、劳动教育基地等开展劳动教育。
(二)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和实训课等,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一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肩负着理论教学、技能培养、价值引领等重要使命,要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从事某种劳动,在劳动中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劳动的荣誉感。二是突出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的重要地位。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提高劳动素养。
(三)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成长、创新创业、实践实习、志愿公益、文艺体育、技能特长等方面。这些内容与劳动教育的内容紧密联系,第二课堂的积分越高,说明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越高。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劳动周及劳动日实践、劳动教育专题的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二、以实践为依托,发挥协同作用
陶志勇指出,劳动教育是劳动实践的主体功能和价值承载,也是劳动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方式[3]。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学校依托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等平台开展劳动教育。
(一)依托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一是通过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开展日常劳动。我校建设有占地30亩的劳动教育基地,采用劳动“责任田”的方式,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定期开展校园清扫与种植等活动。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宿舍卫生、教室实训室卫生和志愿活动活跃度等评比,增强学生劳动获得感。二是借助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乡村振兴建设点、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开展符合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智能机电技术专业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到社区帮助居民维修家电,科普电器使用突发情况的解决办法。
(二)利用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通过劳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劳动创造潜力,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以育人为目标,发挥引领作用
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取精神、勤俭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特质进校园、进课堂[4],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既有侧重又联系紧密,在实践中需要总体把握、一体弘扬、统筹推进,以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精神。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将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党团、社团活动为主,开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最美劳动人”等主题活动,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最美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通过举办“宿舍内务大比拼”“志愿服务我同行”“劳动技能赛青春”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基本劳动技能。三是邀请“劳动模范”“最美职业工匠”“优秀校友”等榜样人物进校园,结合鲜活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不怕吃苦、努力奋斗的职业人。学校要紧密结合专业的社会需求,统筹设置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精髓,了解当代大国工匠的精神品质,感悟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魅力,增强學生的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取向、优良的工匠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三)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我校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了“劳模大师进课堂”等系列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劳模风范。与劳模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甘于奉献、精益求精。
四、以机制为准则,发挥保障作用
(一)完善劳动教育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坚持积分式评价和记录式评价相结合。《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实习、志愿公益等教育教学活动。我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积分式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日常登记审批、积分认定。同时,通过劳动过程记录单、劳动日志、劳动任务单等方式,对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记录式评价。二是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企业和服务对象等可结合劳动公约、每日常规劳动、宿舍劳动任务单与值日表,采取网格化监管、社团小组管理等形式,对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将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总成绩,以学期或季度为周期在学院或班级进行审核、公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开展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过程中,要加强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考核。例如,教师要将劳动教育的考核要求融入专业实践考核中,在开展结果性考核评价的同时采取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的方式,对教师劳动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成效等进行评价,形成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二)建立家校及社会综合育人机制
家庭是人的第一任教师,是映射学生劳动教育的基础元素。学校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其能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可以通过家校沟通的方式共同关注与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学校要提醒家长和学生及时关注学校或二级学院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学校要定期推送劳动教育专题活动的情况、优秀学生的文章,从而增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增强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总之,劳动教育要注重统筹协同,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实施。家长要注重发挥基础作用,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社会各方面要发挥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保障。
(三)完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应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校专业课教师、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校外实训基地导师等。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以“国家工匠之师”为引领,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将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以及优秀教师吸引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中,切实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以实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此外,要挖掘更多的资源与平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真正实现产教研一体化,全面促进学校劳动教育与企业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与发展。二是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确保劳动岗位教师在工资绩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与专业教师同等待遇。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导师的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辅导员工作室”年度培训工作,利用共青团、党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等方面的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三是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劳动法律意识,开设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利、劳动者机会等专题讲座。这就需要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比如坚持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劳动培训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
五、结语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仅要大力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还要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社会输送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念、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本文探索了“以课程为中心、以实践为依托、以育人为目标和以机制为准则”的“四为协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在抓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劳动服务意识和职业荣誉感。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刘向兵,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 陶志勇.新时代劳动观[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
[4] 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1-56.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