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4-06-12胡耘通郭鑫波杜宇森朱立闯
胡耘通,郭鑫波,杜宇森,朱立闯
(西南政法大学法务会计与财税合规研究中心,重庆 40112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不仅要提高其专业知识能力,而且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6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做出说明,指出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以及法治意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在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1]。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高校进行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要对高校工作起到领导作用。因此,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育德和育才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两大要点,必须齐头并进,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必要工作。在高校各类学科教育培养体系中,经济管理类专业长期受到重点关注,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为目的,其专业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在经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专业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时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思政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坚定经管类专业人才“四个自信”的重要要求
坚定“四个自信”是确保党和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精神支柱,更是每一个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坚定的信念。当前高校的经济和管理类教科书中大多知识理论体系源自西方社会,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价值导向偏向于为资本主义服务,不可完全照搬,否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弊大于利。我国社会发展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而西方经济学的立场则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一方,考虑的是成本和效益优先原则,如果把以此为内容的这些教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代大学生,显然不利于他们树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充分结合我国国情,把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效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包括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让学生深刻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阶段性成就和一系列的理论创新,从而引导经管类专业学生牢牢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四个自信”,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这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同时也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二)提高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
从事经济和管理类相关行业的人,除了要具备各个专业所必需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高等教育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育计划中。《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3]。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个人全面高质量地发展。近年来,很多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在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经管类专业人才所必需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很多院校通过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有利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落到实处,这对提高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以更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来要求和约束自己,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经管类专业人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与时俱进的一环,在驱动大学生了解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发展变化、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论在学习研究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实践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与时代接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推陈出新,丰富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构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做出了许多迎接未来挑战的重大战略决策。大环境的变化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考验,因此,新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思想意识方面,课程思政让经管类专业学生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方针以及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更快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增强其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现有的师资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很多大学的经管类专业纷纷引入思政课师资,但我国拥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却很少,因此,一些具有非思政学背景的教师也纷纷加入经管学院的师资队伍中[4]。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背景,他们没有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同,不适应以学科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也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而有些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由于习惯性地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及时对教学课件进行更新,使用的课件往往偏重于传统的形式,缺少新鲜的教学内容,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教师只会照搬教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过时,部分教师依靠过去的教学设计成果,将“旧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过时的思维去剖析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这样的教育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经管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经管类专业思政课的教师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空洞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实践精神”和“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构成。“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德,使其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成为具有崇高品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实践精神”是使学生能够将崇高的思想意识转变为实际行为的一种积极的精神。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课程思政体系不完善
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步伐较慢,部分大学教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仍然照抄照搬,甚至有的教师将其与之混淆,产生了严重的误解。
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不健全,使一些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觉得可学可不学,这种心态值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以反思[5]。另外,一些高校经管类专业思想政治教师缺乏专业素质,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它只是一种专业知识、一种肤浅的知识。这种观点不利于经管类专业和其他非政治专业的教学。教育活动成效评价是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体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目前,经管类专业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以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但这种形式很难检测到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
经管类专业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思政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造成的。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许多大学的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与之相关的课程,然而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许多授课的教师并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这给他们的备课和授课带来了“隐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强调全面性、层次性、现代性,这就需要加强对管理的认识和对现代管理方法的掌握。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量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矛盾,补充思政课教师资源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紧迫性。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排斥
大学各专业的学生在知识接受习惯上有一定的差异,而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认知习惯和接受能力也会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大学教师在对待每一位学生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感叹他们的学风与处事方式的差异性[6]。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要更加重视这种变化,要根据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接受习惯的改变来组织教学。
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其不感兴趣,在课堂上经常浏览与之无关的知识,对思政课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听课既是知识的获得,也是信息的接收。在传统媒介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少,听课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自己观点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可以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验证思政课教师的观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顺畅,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获取相关的信息。然而,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并非全部属实,有些信息是人为编造出来的。在校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经历,对事情的判断力也较差,在网上浏览有关信息时,往往会被虚假的信息所蒙蔽,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认识。
三、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一)加快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水平
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决定其思政教育水平的高度,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角色[7]。教师应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认识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转变认知方式,明确思政教育不是思政课教师的专利,而是所有教师都应承担的共同义务。经管类专业教师应主动挑起“思政担”,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做到“育才”和“育人”协同并进,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一方面,经管类专业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加强教师修养,做到言传身教,以德施教,发挥示范效应,减小教学阻力,改进思政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融合了思政元素的课堂不是经管类专业知识的独奏,经管类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关键。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思考思政知识,力求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化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最主要平台,高校应认识到其任务之重。高校应扮演好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保驾护航的角色[8]。在教学方面,为教师提供更良好的授课环境,满足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且定期开展培训为教师解读最新政策、讲解最新思想,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培养教师专业和思政双重甚至多重知识背景交叉的授课能力;在科研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方面的项目给予支持和资金倾斜,提高教师在该方面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考虑到课程思政的学科交叉性,学校应主持推进经管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鼓励不同学院之间进行跨学科合作,探讨新的教学模式。
(二)深化课程目标,推动理论“本土化”
课程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师授课的方向指引。经管类专业教学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丰富课程目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9]。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运用的经管类学科原理及其背后所蕴藏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例如,减税降费政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的思想精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设想,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又凸显了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经济学和管理学一直有“舶来品”的标签,其整个理论体系是以西方的社会状况和经济情况为基础、按照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构建的,因此,基于中国国情,推动理论“本土化”,创建具有中国味道的经管理论体系是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这要求广大的经管类学者们守好自己的“一段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起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程中汲取养分,以中国丰富的经济建设实践为基础,提炼数据、发现规律,进行理论创新,构建属于中国的、“本土化”的经管类学科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式,拓宽课程思政实现渠道
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无法适应课程思政的诸多要求。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标,应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科特点,创新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拓宽思政教育实现路径,使经管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首先,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拓展到网络上的诸多平台,例如中国大学mooc、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上传优质的经管学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科相关的最新政策解读、专家讲座等学习资源,既帮助学生过滤掉网络上参差不齐的海量信息,又使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课程思政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了解经济热点、关注政策变化。其次,经管类课程思政应该注重落实落地,在授课过程中不只是传授单纯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做到理论联系经管实践,提高实践教学的优先级。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以真实案例为媒介,探究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思政精华[10];在课堂之外,可以组织经管类专业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基层,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深刻感受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巨变以及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在“大思政”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正面临新的挑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程思政体系不完善和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排斥的问题突出,这些都对高校经管类人才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谈到:“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对于高校经管类人才课程思政建设而言,首先在师资力量方面,高校需要加快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水平;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深化课程目标,推动思政“本土化”;最后在教学方式方面,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拓宽课程思政实现渠道。在全球化的洪流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新时代开展课程思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能够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风采。在未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的内容必然更加宽泛,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式,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人才。最后,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它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努力培养专业能力强、思想作风正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