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6-12陈晓旭王玉龙
陈晓旭 王玉龙
(1.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广西崇左 532200;2.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广西玉林 537000)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深挖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本文深入分析“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内涵和意义,并结合实际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1.1 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要
“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教学方法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目的。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进一步深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除此之外,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也有助于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其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2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在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体能,而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同时,高校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推动高校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1.3 助力实现体育强国梦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在于强化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对健康和运动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这些“四有”好老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
2.1 “三个引领”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三个引领”,即目标引领、内容引领和实践引领。目标引领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内容引领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引领就是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运动中领悟“德智体美劳”的育人内涵。只有坚持“三个引领”,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坚持“三个引领”,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坚持“三个引领”,才能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2.2 “四个结合”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但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显性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体育技能的训练。隐性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和体育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存在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的问题。因此,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体育意识、体育品质和体育素养。
3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3.1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体育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关键少数”,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发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掌握。
3.3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2],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责任担当精神。
4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4.1 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场地设施和场馆资源等。为了提高思政元素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应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内容的趣味竞赛活动、体育赛事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3]。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搭建网络平台,拓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的反馈及学习需求,为教师优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4.2 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
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应当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些理念融入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觉悟。体育教师要坚决支持国家的政策、方针和路线,树立坚定的正确政治信仰和政治观念,强化“四个意识”,保持“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同时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具备浓厚的家国情怀,正确理解国家历史观,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给学生传达正确的体育思政观念[4]。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扮演主导角色,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最大程度地传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3 提高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制定顶层设计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下,为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高校需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并制定全面的顶层设计。高校各级领导应注重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与融入,根据学校的思政教学和体育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结构,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全面完成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5]。高校需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坚决贯彻体育思政的重要精神内涵,确保体育思政理念得以有力实施。为有效推动体育思政建设,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机构,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强化组织指导和制度实施,以确保体育课程思政的平稳推进。在此基础上,学校应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小组,确保在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并制定相关体育课程思政文件,为体育思政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体育教学部门应与思政教学部门形成紧密的协作模式,以确保顶层设计具有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展开。
5 结语
“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通过深入探讨实践路径,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