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的价值与意蕴
2024-06-12宋娟宋晨
宋娟 宋晨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228)
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奥运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每一届奥运会都能涌现出大量彰显奥运精神的事迹,激励无数青年人奋发进取。作为年轻的体育人,体育院校的学生更容易被这些鲜活的事例打动、启发。将奥运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进行探索,对丰富体育院校思政育人途径具有积极意义。
1 奥运精神的内涵
1.1 从“奥运三问”到奥运精神
“奥运三问”是中国人认识和思考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传播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的起点,我们最早对奥运会表达感情的史证是1908年张伯苓提出的“奥运三问”:(1)什么时候我国能够派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2)什么时候我国运动员能够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3)什么时候我国能够举办一届奥运会?奥运会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用100年回答了这三个问题:1932年刘长春孤身一人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开启中国的奥运之旅;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完成奥运第二问;2008年在北京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2022年在北京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完美诠释了第三问。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和世界体育独一无二的遗产。我国的奥运之路,从曲折到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由弱到强的拼搏历程,折射出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如今,中国成为奥运强国之一,这正是因为具有奥运精神才能做到。
1.2 奥运精神的内涵
奥运精神源于古希腊文化,是现代奥运创始人顾拜旦提出的,他认为,体育竞赛活动不仅能锻炼人的体格,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奥运精神是指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体现的一种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它包括团结、友谊、相互理解和公平竞争等核心价值,旨在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以此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性格,培养人的道德,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生活中充分展现健康、勇气和毅力。奥运精神的内涵为:爱国奉献的精神、顽强拼搏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理念、自我超越的态度。奥运精神蕴含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应深挖其时代价值,使之成为鼓舞青年斗志的旗帜,成为体育院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元素。
2 奥运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的价值
2.1 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对思政课程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引人才培养,同时注重思政课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将学校思政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把奥运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通过挖掘奥运精神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打造体育特色思政课,构建高水平思政教师团队,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2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体育院校的学生是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一部分奥运冠军就来自体育院校,因此将奥运精神融入思政课,能有效地挖掘和激发体育院校学生担负体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感。
2.3 新时代全面推进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在体育院校思政课中加入奥运精神的内容,使思政课更丰富饱满、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题。奥运精神与思政课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教育体验,有助于提升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它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模式,有助于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创新,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2.4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的必要基础
青年强则国家强,00后的奥运健儿已经能在奥运赛场上,独当一面为国争光。同龄人的榜样作用坚定了体育院校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的信念,激励着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2.5 助力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手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奥运精神具有强大的思想教育力量,能促使青少年加强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作为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奥运精神元素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培根铸魂的目的。
3 奥运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的内在意蕴
将奥运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激励“顽强拼搏”为驱动,以促进“团结协作”为基石,以实现“自我超越”为目标,进而丰富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的。
3.1 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德之本。”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核心内容。在奥运会等体育赛事中,中国运动员将爱国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国际赛场上,当我们的运动员奋力拼搏取得胜利,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油然而生,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思想教育力量,能唤起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实现“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人生誓言。在体育院校思政课上,让优秀运动员讲述自己的奥运故事,是社会大课堂进入思政小课堂最生动形象的鲜活教材,榜样的力量更能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斗志。体育院校有不少学生从小的理想就是能参加奥运会,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为祖国争得荣誉,他们能切身体会赛场上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因此,奥运冠军进课堂更容易点燃体育院校学生的激情,激励他们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懈努力。奥运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既对爱国主义的宣扬起到助推作用,也让奥运精神有了更具体的传播载体,更有利于体育院校学生深刻领悟奥运精神的内涵和奥运健儿的爱国情怀,自觉树立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达到凝心聚力的效果。
3.2 以激励“顽强拼搏”为驱动
顽强拼搏的精神是个人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它驱动着我们超越自身极限,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顾拜旦曾说:“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赢,而是参与,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金牌,而是奋力拼搏的精神。”奥运赛场上的对抗,使运动员的身心经受了极大的挑战和考验,他们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下有一部分体育院校大学生存在“躺平”现象,通过大力宣扬奥运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斗志。如让优秀运动员“现身说法”,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极强,失败了仍能乐观积极地迎接下一次挑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真实写照,从而帮助部分大学生摒弃按部就班、贪图安逸的躺平思想,敢于与好的比、强的争、勇的抢、高的攀。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体育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奥运资源,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形式展现其丰富的内涵,增强教学感染力,形成专业知识和主流价值的自然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奥运精神的价值认同,成为内心强大有力量的人,为我国建设贡献能量。
3.3 以促进“团结协作”为基石
团结协作就是为了达成一个特定的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分享资源与协作的精神。奥运会上有太多运动项目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努力争取好成绩,如女排运动员把团结协作的奥运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谁攻谁守、谁防谁拦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互相鼓励积极进取,团队中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奥运精神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可以化解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将奥运精神融入思政课能助力他们个性化“正向”发展,不断激励大学生努力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1],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团结协作为基石意味着将团结和合作作为行动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共同努力、共享成功。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大力弘扬“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理论联系实际努力为祖国的和谐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2]。
3.4 以实现“自我超越”为目标
“自我超越”意味着不断通过努力发展自己而去发掘和实现自身的成长潜力。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看望参加第二十二届冬奥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表示,“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也就是说,人最可贵的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超越自己,是永不服输、坚持到底的精气神[3]。从奥运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中充分彰显奥运健儿自我超越的奥运精神,任何运动员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每一位奥运健儿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汗水,他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拼搏,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拼尽力气也要咬牙坚持到最后,实现自我突破是他们的目标。体育院校思政教师应当引导并激励大学生在奥运精神中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从奥运精神中汲取力量,成就更好的自己,成为有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结语
奥运精神丰富的内涵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相契合,将奥运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激励“顽强拼搏”为驱动,以促进“团结协作”为基石,以实现“自我超越”为目标,充分发挥奥运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奥运精神与思政课的融合,为体育院校思政课提供了精神力量,有利于提升体育院校思政课精神文化软实力,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学吸引力和亲和力,从而培养出有爱、有力量、有温度、有情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