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
2024-06-12陈楠
陈 楠
媒体融合浪潮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媒体格局。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蓬勃发展。据统计,我国自媒体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移动新媒体用户规模达12.27亿。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也在不断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如何利用好媒体融合带来的新机遇,推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形式创新,是摆在广大新闻从业者面前的新课题。这关系到新闻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效果,关系到广播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一、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形式的影响
1.新技术赋能,采访方式多样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技术的应用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移动设备的普及使记者可以脱离工作室,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视频采访和直播,实现了采访的无处不在。高清微型摄像头等设备的发展,赋能了隐蔽、非公开场所的采访。无人机、虚拟现实(VR)等新兴技术,可以实现更广阔视角的多维采访[1]。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提高了采访内容的自动生成、分类和检索效率。5G等新网络保障了高质量的传输和直播。新技术不仅丰富了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手段,还延伸了采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方式,有利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朝着立体化、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2.传播渠道拓展,采访受众扩大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渠道得到极大的拓展,采访受众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新闻记者可以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平台等终端进行非实时性的采访报道,并即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发布和传播,覆盖的受众更加广泛。这不仅扩大了采访报道的受众群体,而且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记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进行采访角度、视点的调整,内容更贴近受众的需求。同时,虚拟直播等新技术还可以实现全方位、多维视角的呈现,无死角地还原采访场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采访的受众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的传统用户群体,而是通过新技术实现了跨平台、跨终端的无缝连接,极大地提高了新闻采访内容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的覆盖面。
3.信息获取便捷,采访效率提升
媒体融合使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获取信息更加便捷,采访效率也因此得到提升。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发展,记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多种在线渠道迅速获取所需的采访信息,极大地节省了以往需要实地调查采集信息的时间成本。同时,移动设备的应用也使得记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进行采访。例如,记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交软件采访,或使用轻便的数字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录音和拍摄。这不仅打破了采访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也使突发新闻的采访响应更加迅速及时。另外,数据库和各类专业信息平台的应用也方便了记者检索相关的采访背景资料,进行采访前的准备。
4.专业化需求增强,采访技能更新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面临的专业化需求不断增强,采访技能亟待更新。一方面,多媒体融合使新闻采访的渠道和平台日益丰富,记者不仅需要进行传统的现场采访,还需要适应网络视频、手机短视频等新采访形式,这需要记者掌握更全面的采访技术。另一方面,数据新闻、视频新闻、直播新闻等新兴采访类型对记者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记者提供了海量用户生成内容,对记者处理、核实网络信息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专业化需求的增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主动学习新技术、新工具,并在跨平台、跨媒体的采访实践中不断提高采访技巧,满足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采访的新要求。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面临的挑战
1.传统采访模式受限,适应性不足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模式日益受限和缺乏适应性。长期以来,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多沿用单一的现场采访和电话采访方式,采访对象局限在事件当事人或权威专家,采访内容和形式较为刻板。这种传统模式忽视了互联网时代受众获取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未能充分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采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此外,传统采访过于依赖主观经验,缺乏必要的大数据支持和多角度的信息采集,使得采访质量和公信力难以得到保证。
2.新媒体技术运用不当,内容质量下降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新闻采访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但也存在一些运用不当的问题。部分记者在追求速度和时效性的过程中,过于依赖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传播,没有对内容的准确性和新闻价值进行充分的过滤与审核,导致错误信息、低质量信息大量出现,降低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另外,新媒体环境中,部分记者为追求点击率,在新闻采写和编辑过程中使用夸张、煽情的标题和语言,或者采用片面渲染的手法,这都会损害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严肃性。
3.记者专业素养缺失,采访效果不佳
媒体融合背景下,许多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不足,采访效果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部分记者对新兴媒体和新技术应用不够熟练,难以运用新工具进行采访;也有记者对数据新闻、视频新闻等新型采访形式缺乏系统的训练,采访手段单一。再者,个别记者执着于传统的价值观念,漠视公众的信息需求,采访角度和视野局限。更有甚者,烂漫的商业氛围使一些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失去公正的立场,追逐利益而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这些现象表明,一定比例的新闻从业者专业素质欠缺,理念淡薄,难以顺应融合趋势要求进行创新采访。这不仅降低了采访产出的价值,也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4.采访内容深度不够,忽视公众的参与和互动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存在采访内容深度不够的问题。部分记者更注重速度和数量,忽视了内容的深入性。采访往往停留在事件表面的描述,未能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原因和影响。同时,一些记者也没有注重公众在新闻采访中的互动和参与。采访仍然局限在记者主导,公众只能被动地获取信息。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获取公众真实的信息需求和反馈。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
1.整合线上线下采访渠道,实现全方位报道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应该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实现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具体来说,记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上采访。通过邮件、微博、社交软件等联系新闻当事人和受访者,进行远程视频采访[2]。这不仅节省了出行时间,还可以跨地域采访信息源,极大地拓宽了采访范围。与此同时,记者也要继续坚持线下实地采访,因为关键性议题和突发事件仍需要记者亲自深入新闻现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采集。线上线下采访渠道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新闻报道“全媒体化”。如此不仅可以收集不同层面和角度的资讯,还可以使报道内容更丰富立体,包含现场声像与网络互动。
2.运用新技术手段,拓展受众的参与互动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可以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采访,以扩大受众的参与和互动。一方面,记者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直播采访。通过手机直播软件,记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直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更及时、立体的新闻报道。同时,网络直播平台可以实时显示观看人数和弹幕互动,观众可以通过发弹幕的形式参与互动,记者也可以根据弹幕有选择性地回答观众的提问,实现双向互动。另一方面,记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开设访谈交流的微信群或公众号,供网民加入,与记者或受访者进行文字、语音乃至视频交流,提出问题和看法。这打破了传统电视访谈的一问一答模式,实现了多方参与和开放式新闻采访[3]。同时,记者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记者一起采访,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度。同时,记者也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网络平台的热点话题、关注度等进行分析,发现受众关注的焦点和议题,从而确定采访方向,提高采访的针对性。只有善于运用新技术手段开展采访,才能实现观众的多元参与和互动,突破传统单向传播的局限性,实现新闻传播与受众的有效对话,满足受众日益增加的新闻需求。
3.加强数据新闻采访方法,提高调查分析能力
传统的新闻采访更注重记者个人的新闻感知和判断,而数据新闻采访则强调记者需要基于数据进行事实调查、深入分析和多方证据支撑。记者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新兴技术,搜集、处理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实现对社会事件和公共议题的定量监测。例如,记者可以收集官方统计数据、开放数据、用户生成内容等,构建专题数据库,通过描述统计、关系分析、预测模型等方法,发现议题背后的规律和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此同时,记者还需要掌握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原则,确认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代表性,避免使用片面或误导性的数据。
4.建立采访内容深度衡量机制,聚焦议题设置
现阶段部分媒体过于注重形式创新与速度,导致报道的新闻内容多偏娱乐化与碎片化,缺乏深度与洞察,不能充分发挥传播功能。建立科学的采访内容质量的评估体系与衡量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建立全面的采访内容质量评估体系,从新闻价值、社会影响力、信息完整性、表述逻辑性等多个维度对新闻采访内容进行评定[4]。参考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际采访与报道特点,科学设计评估指标和标准。同时,建立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其次,开发设计采访内容质量智能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实现对采访稿件的自动化分析和质量评分。最后,将内容质量评估结果与采访记者的考核激励相结合,促使其在关注创新形式的同时注重新闻内容的价值与深度。
在采访内容设置上,新闻媒体应该聚焦社会重大议题,进行深层次的调查式采访与报道。重要的社会事件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与问题需要探讨。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主动设置议题,洞察事件本质,进行不同方面的询问与数据分析,展现事件的全景,而不仅停留在表象。可以多采用专题采访和系列报道的形式,从多个侧面深入挖掘事件本质。同时,要注意提高公众参与度,开展社会调查,使报道内容更贴近民意。此外,对于热点事件要及时进行跟踪报道,展现事件的进一步影响与发展。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新闻采访内容更富有洞见与深度,切实发挥媒体的社会责任。
5.完善记者培训体系,强化跨媒体合作素养
媒体融合背景下,为适应行业变革趋势,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亟需加强专业培训,完善培训体系。第一,要增加跨媒体合作方面的培训内容。记者需要掌握多媒体新闻报道的技能,学习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采访采集、编辑制作和内容传播。同时要加强不同媒体记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组建跨媒体新闻采访团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第二,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可以采用网络远程培训与线下讲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设置记者轮岗和岗位体验机制,通过实际操作积累跨媒体合作经验。第三,要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各媒体单位要定期对记者进行业务培训和技能提升,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记者完成培训后,可获得专业技能证书,作为职业发展的积分依据。
结语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形式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性。记者要抓住新技术发展的机遇,整合线上线下采访渠道,通过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新闻采访方法,建立采访内容深度衡量机制,完善记者培训体系。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适应形势发展,提升采访质量与影响力,为公众提供更深入、立体和全面的新闻报道,推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