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促教,优化品行
——谈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渗透策略

2024-06-12庄涵琳

关键词:文明法治道德

庄涵琳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要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品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教师应基于教材灵活应用,挖掘教材中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部分,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交融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一个坏习惯或不文明的行为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高素质、高修养、高道德的发展。

一、丰富内容,促进渗透

(一)情感活动增兴趣

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德育、道德和法治的元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的认知环境,使他们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对学科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深入感悟中更好地领悟理论背后的崇高精神,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德育素材,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他们在课程中的认知效果和道德教育的品质。

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4 节《团团圆圆过中秋》为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和当地风俗,以及各地区人们庆祝中秋节的活动;初步学会用语言描述月饼、月亮等相关风俗,并能说出这些风俗习惯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深刻理解中秋节家庭团聚的象征意义,并体验浓厚的家庭情感。因此,本节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和多种资源开展情境感知的教学活动。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展示了我国各地为中秋节举办的各种传统活动的视频,包括赏月、猜灯谜、江苏烧斗香和香港舞火龙等,通过这样的沉浸式学习,帮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体验中秋节的欢乐与和谐氛围。其次,教师从文字资料或图片中寻找与中秋有关的风俗,并将这些风俗习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接下来,教师会指导学生研读相关的扩展资料,以深入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历史变迁以及民间传统的演变。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具体情境介绍有关中秋风俗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节日的起源以及各种风俗习惯。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中秋灯笼的制作和灯谜游戏,更深入地了解猜灯谜文化,并领悟“仲秋”背后的深层含义。在此背景下,教师也可以简要地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加强学生对我国卓越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培养他们强烈的文化传承和推广意识。当教师组织情境感知的活动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加深对单元知识的掌握,还能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家人的感情,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问答活动促提升

为了激活班级内的道德教育氛围,并增强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组织互动式的问答和讨论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第一单元《不一样的你我他》为例:这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并能与这些“不同”的人和谐共处,从而使集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爱他人,学会倾听、善于分享、乐于交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并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及发现他人优点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互动式的问答和讨论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相似物体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何观察相似的物体。如,两片叶子都是绿色的,虽然它们的外观相似,但细节上存在差异。一片叶子的根茎相对较细,叶子上的脉络较浅;而另一片叶子的根茎则较粗,其脉络清晰可见。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面对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提出疑问: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事物吗?两个相同物体的外观特征是否一样呢?人们真的是通过区分不同之处来识别两个类似的事物吗?为什么同一物体在同一个平面内也能形成类似于两个物体的形状呢?这节课的知识点与不同的活动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为什么同一物体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面对上面提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教材,并指导他们理解“不同”这一概念的功能和含义。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并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深入了解他们以及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组织讨论交流等,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并加以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随后,教师可采用抽签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及他人的亮点,并阐述这些亮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二、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在教授单元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希望进一步提升课程德育的实效性,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优化教学方法。考虑到班级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实践体验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此外,这也有助于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正面行为模式,进而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以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创设多种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现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这些不文明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遵守公共道德行为的习惯。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活动。如,教师可以使用照片模拟图书馆的阅读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展示各种不文明的阅读习惯,包括大声读书、大声交谈、频繁移动椅子、用笔敲打桌子等,提高他们对不文明行为的消极影响的理解,接下来可以引出在平时生活中,要做文明人、说文明话,这样不仅是高素质、高修养的体现,也可以让他人更加舒心,这是当代社会的标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

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努力渗透和传播“做文明事、说文明话、成文明人”的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道德法治教育中,教师要以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德育水平为根本,在教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对不文明说“不”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