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2024-06-12李玉鹏
李玉鹏
(临泉县第三中学,安徽 阜阳 236400)
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经验不足,且没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理论相对陈旧,某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模式不能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征相契合。为了启迪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品行、思维和个性,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须深刻意识到德育渗透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堂的策略,从多个维度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围绕立德树人渗透德育,使道德与法治课堂闪耀道德与智慧的光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生对事物以及世界的感知能力还比较弱,其道德与法治意识是模糊浅显的,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能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法律观念的养成,使学生在正确法律观念的指引下,以更高的标准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积极推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并在无形之中推动校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有利于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能有效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教学中学有所获,逐渐转变课堂学习状态,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情感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道德情感是初中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也是学生在实践中遵守社会道德、法律秩序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语言要极富感染力,案例要真实和感人,通过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化,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成绩的好坏甚至决定了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教书育人,育人比教书更加重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提高,但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很难在短期内形成。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其道德素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充分意识到理论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将生活实例有效融入课堂,或者通过生活化的教学主题让学生认识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道德与法治新课堂。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视频展示农村贫困学生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努力学习的事迹,让学生明确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引导学生珍惜自己拥有的良好的学习条件,培养感恩意识,帮助学生从心里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二)结合课程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生意识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生命的重要性和珍贵性,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关注他人的生命、如何爱护自己的生命等方式,引导学生确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为例:教师可以从生命的角度出发,通过讲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医护人员和消防员等从业人员为保护生命而付出的努力,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重要,以及人类需要珍视和保护生命。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如有关禁止殴打、虐待他人等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命是每个人的责任,让学生尊重生命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生命的行动中。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态度和丰富的情感。过去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未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仅生硬地讲解教材内容,给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带来了不利影响。有效课堂的打造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自导自演,而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结果。想要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就应切实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融入课堂的教学中,积极学习德育内容,从而实现更好地教学,使学生不断反思日常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老人院、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地进行志愿者服务,通过服务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以及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学会为他人付出自己的关心与爱并生发对生命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模拟感受失明、失聪等残疾人的生活及情景剧等方式,明白生命的不易和珍贵。
(四)加强生活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新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核心素养下构建道德与法治新课堂,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提升法律意识与道德品质,发挥核心素养下德育渗透的教育价值。为此,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教学紧密结合,深入剖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切实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学习新天地》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学习的本质,在掌握学习技巧的同时,切身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化解自身的“厌学心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深度融合德育,既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通过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创设问题情境等多种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德育视角,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