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初探

2024-06-10姜子艺

大观 2024年3期
关键词:唐君毅徐复观

姜子艺

摘 要:唐君毅和徐复观作为20世纪我国活跃的学者,是新儒家学派中最早关注中国艺术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艺术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解读,深入探讨了中西艺术与美学的本质,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传承和弘扬我国文化方面,他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学术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唐君毅和徐复观有关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论成果进行理解并展开探讨,旨在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

关键词:中国艺术精神;唐君毅;徐复观;儒道思想

中国艺术精神是多元且抽象的,自古代起,诗、词、歌、赋等多种艺术形态中都蕴含着中国艺术精神的丰富内涵。新文化运动以来,一部分人从根本上否定自己的学术研究、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讨和挖掘,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自觉。因此,在20世纪的文化语境中,中国艺术精神体系的构建发挥着追寻和重塑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作用。学者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之中。他们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契合点,以实现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性转化,目的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精神进行现代性转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的自信心。

中国艺术依赖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和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从1906年王国维发表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起,有关中国艺术精神的讨论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时间。1934年,作为学界的先行者,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中国艺术精神”这一概念,使中国哲学《易经》中的阴阳宇宙观与中国绘画的境界特征互为表里,立意甚高[1],但没有从整体上论及中国艺术精神这一范畴。20世纪50年代后,有关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中心从大陆转移到了港台地区,其中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和方东美等人是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主要对港台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徐复观和唐君毅有关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论成果进行理解并展开探讨,旨在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中國艺术的核心精神。

一、唐君毅阐释的中国艺术精神

1966年,徐复观的专著《中国艺术精神》首次刊行。徐复观在书中用30万余字阐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相关思想和理论。但在他之前已有一位学者提出过此话题,就是唐君毅。同作为港台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40年代唐君毅已经陆续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等文中谈及中国艺术精神相关的内容,并对其主体层面进行了诠释。唐君毅时刻关注“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探索“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意图完成“人文精神之重建”,被牟宗三誉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2]。

唐君毅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讨是建立在其哲学体系和对中西文化精神对比的基础之上的。他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进行横向比较,对中国建筑、雕刻、书画等艺术各个领域进行纵向深度剖析,对中国艺术精神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评判。他说“中国文学艺术之精神,其异于西洋文学艺术之精神者,即在中国文学艺术之可供人之游。凡可游者之伟大与高卓,皆可亲近之伟大与高卓、似平凡卑近之伟大与高卓,亦即‘可使人之精神,涵育于其中,皆自然生长而上之伟大与高卓。凡可游者,皆必待人精神真入乎其内,而藏焉、息焉、修焉、游焉,乃真知其美之所在”[3],提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艺术独有的“游艺精神”。“可游可居”的审美概念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是历代画家追求的至高境界,甚至成为评价山水画优劣的审美标准。唐君毅重提“游艺精神”,并将其视为中国艺术精神中的独特表达,创造性地充实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

唐君毅认为孔子的思想以道德为主,是尽善尽美的代表,所以孔子理论中包含的艺术精神,是表现充实的,而非观照空灵的。他总结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是以“游”为前提,以“物我相忘”为核心的“感通之德”。在儒家心性论的基础上,他认为“感通之德”的艺术精神是纯粹的艺术精神,“纯粹的艺术精神重观照而且以空灵为极致,统于道德艺术精神,必重表现其内心之德性或性情,而以充实为极致”。唐君毅在《人文精神之重建》里写道,“艺术上所欲欣赏或借此表达我之意境情趣者,乃物之境相”,将艺术审美意境的表达层次升华至客观本我的主观融合精神。他说:“吾人既已言道德与艺术精神,为融合主观客观之精神,与科学宗教精神之为主客对待者异矣。故中国文化中之道德精神与艺术精神,互相增上缘引,合力以使中国之宗教科学不得发展。”他又说:“道家以道无乎不在,平齐万物,而观道于蝼蚁稊稗”,“故庄子亦以天籁、天乐象征得道之境界。”他关注到了庄子应世的一面,推进了庄子哲学中有关人性思想的讨论。他认为道家的“坐忘心斋”“忘物忘我”最终也是指向了儒家道德的艺术精神,即心物交融的“感通之德”。

虽然与徐复观相比,当时他对这一问题的阐释和观点并没有引起学界强烈的关注和重视,但他以哲学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阐释和中西比较,这些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

二、徐复观阐释的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出了“中国文化,在三大支柱中,实有道德、艺术的两大擎天支柱”“中国艺术精神是以中国文化的两大脉系——儒家和道家的理念为中心的”“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等新颖的观点。徐复观与唐君毅都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有两个典型,一是以孔子为主的儒家思想,二是以庄子为主的道家思想。与唐君毅最后将中国艺术精神落脚于儒家的道德的艺术精神不同的是,徐复观在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以及进行了披沙拣金的工作后,深入探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认为“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4]3。他在书中开篇自叙中写道,当完成第二章时,偶成七绝一首,“茫茫坠绪苦爬搜,刿肾镌肝只自仇。瞥见庄生真面目,此心今亦与天游”[4]10。

徐复观把庄子的精神定位为纯粹的艺术精神,但是并没有贬低儒家思想。恰恰相反,他所提出的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儒家思想“仁”为前提的。他非常尊重并看重儒家思想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他认为孔子的艺术精神更多地反映在音乐上,具有以仁义道德为原则的教化作用。儒家艺术精神中“乐”“仁”的会通统一,“美”“善”的相兼,造就了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徐复观从音乐开始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最后得出“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4]49的结论。作为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核,孔子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精神,在唐以前通过《诗经》的系统而发展,自唐代起,通过韩愈等人所奠基的古文运动的谱系而发展[4]50。徐复观认为这种精神转化到了文学上,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孔子一开始就是以音乐教育为目的,没有形成纯粹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在自序中清楚地表明他写这部书的意图就是要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显发出中国艺术的根源,把握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4]1。庄子所言之“精神”是“坐忘心斋”“涤除玄鉴”下的自由解放的真实表达,更是庄子所追求的“大仁”“至乐”的崇高境界。道家的思想“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从老子到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虽然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但庄子的思想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成为他们追求的对象,这一点是他们与儒家不同的地方。庄子以“道”来追寻人的生命本体价值,若用艺术的眼光来看,这便是人类最纯粹的艺术精神。庄子为了易于与世俗之美相别,描述了许多面貌丑陋与形体畸形的人,反衬的恰恰是内在灵魂的真源之美。“大道至简”“大道至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道的人生,也应是艺术化的人生”。徐复观认为,庄子所言之“道”在本质上与最高艺术精神是相通的,而庄子所成就的人生实际上就是艺术的人生。“道的本质是艺术精神,乃就艺术精神最高的意境上说”,他将庄子所要求成就的精神的自由解放作为最高艺术精神的表现,最终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上,为中国的艺术精神找到了根源。由孔子开始,庄子注入灵魂,开启了魏晋玄学与山水画、唐代山水画、宋代山水画等不同风格但又一脉相承的艺术传承,徐复观还将庄子的艺术精神与现代艺术进行了联系。他认为,庄子的艺术思想并非封闭于古代,而是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这种观点展示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价值。

虽然根据徐复观的研究思想和路线最终将思想落到山水画的结论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并不能代表它就能完全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这是将中国艺术精神简单化了。徐复观的观点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章启群认为徐复观的一些论述“在观念和逻辑上”是“混乱”的,比如徐复观没有明晰“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中国人生活的艺术精神”三者的关系,并且没有在本质上揭示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影响[5]。章启群认为,“艺术精神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他认为徐复观在书中没有明确地强调这一点,其实这一点徐复观在“道家的所谓道与艺术精神”一章节中进行了阐述。但是章启群认为“美学的一般理论只能是在西方学术意义上的理论,否则不能称之为美学。”“如果人们要研究‘美学,那么西方的美学体系则是必然的前提和基础。”“评价和衡量这个理论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也只能是西方的学术标准”,这些观点和理论是否明确,是有待商榷的。

三、结语

关于唐君毅和徐复观谁是“中国艺术精神”第一人的争论,一直以来在学术界都备受关注。这两位新儒家学者的思想在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上具有深远影响,他们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在对唐君毅和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进行深入对照和研究后,可以明确地看出,他们在诠释中国艺术精神时,都做了儒家和道家的区分。他们一致认为,儒道精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他们在具体的核心精神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徐复观主张道家思想,尤其是莊子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他认为,道家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他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认为这种思想在中国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徐复观不同,唐君毅认为儒家心物交融的“感通之德”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他认为,儒家道德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中国艺术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更加注重道德的表达和传达。尽管唐君毅和徐复观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上存在分歧,但是他们的研究本质上都是在挖掘中国艺术的核心精神,以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他们都敏锐地意识到了本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并通过对比研究,彰显了本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总的来说,唐君毅和徐复观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争论,不仅丰富了我国艺术理论的研究,还为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他们的研究值得人们深入学习和探讨,以期在不断探索中,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在面临全球化挑战的今天,可以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转换,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3.

[2]孙琪.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D].广州:暨南大学,2006.

[3]唐君毅.唐君毅全集(第九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203.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章启群.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几个观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1-28.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唐君毅徐复观
对自然的观照——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拜师熊十力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新儒家的宗教认同——以徐复观对林语堂的两次批评为视点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
徐复观眼中的延安
“阴阳”与“二元”的碰撞
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不同诠释
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现状及方向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