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走,向着诗意的远方与未来

2024-06-10李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王维古诗诗意

李燕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看那群吟诗的学生,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引吭高歌做欣喜状,有的低吟浅唱一脸陶醉的样子……别惊讶,那是我和学生在练习吟诵诗词,而这样的方式,已经成为我们诵读中的一种习惯。

回想以往,古诗词的教学一度是我“欲说还休”的伤。寥寥数语,是诗人的情怀与抱负;淡淡几笔,是那些难以言明的意境;节奏韵律,是诗歌为我们呈现出的最具气质的文字魅力。而这一切,却在我面对那群稚嫩的学生时,每每只剩下无奈和一丝叹息。

于是,我的古诗词教学进入了两难境地:讲多了,就拆散了诗歌的整体意境;讲少了,学生又无法跨越理解的沟壑。怎样讲好古诗,激励着我开始踏上古诗词教学的探索之旅。

我深知: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学生对于诗歌的诵读与感悟。而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最为枯燥和乏味的。当时,恰逢执教一年级,刚刚完成拼音的学习,学生识字量少,对拼音反而更加熟悉。于是在每堂课的“口秀200秒”中,我增加了古诗诵读的环节,我尝试将“平仄”的声韵变化引入到读中,引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诵读古诗。虽然这样的读法仍旧借用了原来的“223式”读法,但因诵读的长短交替与节奏的不斷变化,让古诗读起来更具音律美。当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一边复习拼音,一边增加识字积累量,一学期下来,收获也足以让我感到自豪。

新奇的诵读方式激发了学生朗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当学生都喜欢上古诗课的时候,我明白:单纯借用诵读来学习古诗已经远远不够了。毕竟,诗人的情感才是诗的灵魂所在,若想要真正领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意向、情感,与诗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诗歌有自己的感悟。

感悟,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了解诗歌的含义,又要弄明白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在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中有所体会。而这,也成为困扰我教学最大的问题。

偶然一次,在学校组织的“理想课堂”展示上,两位青年教师的古诗课堂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一年级讲《静夜思》,三年级讲《望天门山》,按照惯例,两位老师出示“了解作者”的环节,引发我思考的却是两位老师大屏幕上出现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这一行介绍。不难想象:两首古诗,情感不同,意境不同,面向的学生也不同,可我们的老师对于作者的介绍却是相同的。

我不禁问自己:这样的介绍真的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吗?在反复追问中,我开始对自己的课堂加以改变:我将对诗人的介绍进行调整,将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相结合,在作者介绍中就开始渗透诗歌的情感基调,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真正为学生的感悟服务。于是,在讲王维的时候,我就不再只讲他的“佛系”与“禅意”,我会讲他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的“少有才名,一身孤勇走长安”;会讲他写“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时的“丰神俊朗,春风得意马蹄疾”;会讲他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的“宦海沉浮,谁人可诉新曲”;也会讲他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的“屈任伪官,一场离乱的颠覆”;还会讲他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晚年唯好静,书画照汗青”。同样的王维,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心态,学生在不同的诗词中,认识了“不一样”的王维。

一次,学校举办公开课活动,在我班讲授王维《山居秋暝》一课的老师在下课之后兴奋地找到我,向我表达孩子们带给他的惊喜:“你们班的孩子真是太棒了,我原本以为理解王维‘空山会成为我这节课的败笔,没想到学生理解得这么好,真是让我大吃一惊!”我笑着,心里却在想:正是学生对王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特点的全面了解,才能在课堂上真正感受到诗人在历经人生起伏之后,那份追求心灵宁静、渴望与自然融合的情感,才能真正拥有独立的思考和观点。

连续两次的改变,让我窃喜,而与两位学生的一次交谈,却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新的想法——

“你看我画的这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怎么样?”

“不错啊,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画得很有感觉……”

听着学生的交谈,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油然而生:如果以欣赏绘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会诗的意境,是不是更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全面理解呢?于是在讲新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时,我对解释古诗意思这一环节做出了改变,将原本的单字解释、逐句翻译的方法改为“为画配诗”。出示三幅图画,让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说一说在图画上都看到了哪些事物,他们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态的,并为图画配上合适的诗句。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很快就有了结果。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内容,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潜在的视觉形象带来的画面感,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提升了核心素养。

就这样,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开启了我们诗歌的吟唱之旅。吟唱,是中国古诗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最讲究的是“无腔无调,随心而出”,它既要求准确理解诗意,曲调合乎诗人心境,又要求旋律简单,易于吟唱。更难的是,如何让习惯了传统意义上“有感情地朗读”的学生张口。这其中除了在前面的诵、悟方面下足功夫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重要。孩子们从最初简单的模仿开始,逐步接受和掌握了吟唱的方法,进而深刻理解和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吟诵成为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大语文观要求我们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于是,我将古诗词教学带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里:我带学生去看大海,看海边的风高浪急,去领略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气势;让学生观察学校小广场“七彩一方塘”的泉眼和睡莲,感受杨万里笔下“泉眼无声惜细流”的细腻与温柔……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她让孩子的心灵扬起风帆。”我只愿,我能陪着我的学生一起走,向着诗意的远方与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高区沈阳路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王维古诗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冬日浪漫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