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思·辩,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

2024-06-10张艳妮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王戎文言文课文

张艳妮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读”“思”“辨”的训练,让学生在熟读中疏通文字,在精读中理解文意,在品读中锤炼思维,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以多样形式、多元策略、多维迁移探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新路径。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简短,描写却十分生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应该关注文体意识,充分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遵循教材编排的特点,对文言文实施梯度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推动文言文学习进一步走向全面与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一、精准目标,施策定位明确路径

统编本教材中的文言文从内容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几乎每篇都承载着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直指语文素养的提升。文言文的数量比例大幅提升,学习主体也从五年级提前至三年级,这与新课标所提到的文化自信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谋而合,也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戎不取道旁李》所在单元以“历史故事”为主题,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指向“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指向写作的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基于本课的语文要素——“复述课文”,最基础的是提取信息“说说过程”,然后是抓住故事的主要元素,按照顺序说说故事,接着借助工具“讲讲故事”,聚焦课文中的一个情节,确定主题,再根据主题“讲讲细节”,最后是基于文本“创意讲述”。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复述,各年级训练的层阶目标也不相同:二年级是提供支架,简要复述;三年级是要素训练,方法建构;四年级是按照时序,紧扣情节;五年级是角色变换,情节创造。

基于上述思考,结合四年级的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诸”“竞”“唯”等字,并学写“戎”字。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画停顿线、运用声断气连的方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尝试背诵文言文。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大意,感悟王戎的形象,并创造性地讲故事。

二、多元阅读,多样形式层层推进

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推进则是为了目标的达成。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不断提升阅读效果?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以“读”为主,读既是方法,也是目标。古文就是以诵读的形式存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也应重在朗读。所以,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好朗读的教学任务。

一是在初识中通读。通读文言文,从课题到课文,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对停顿、读出节奏,读的形式随预设目标、学生情况、课堂情境、文本特点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教学时,首先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字或句子可以多读几遍。之后通过同桌之间的互读互查,了解学生的通读情况。通过组词、字形说理、勾连以前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古今异义和一字多义的表达特点。特别强调“诸儿”“竞走”“折枝”等词语的意思,尤其“折”字是多音字,如果学生拿捏不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插图辨析字音。插图中成熟的李子挂满枝头,累累的果实压弯了树枝,由此学生能够理解,这里的“折”意为“弯曲、压弯”,应读“zhé”。可见,课文中的插图是对课文内容的注释和补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有力辅助。

二是在理解中悟读。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即读出字词间的停顿和韵味。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尝试分出语意停顿处和标注停顿符号的方式,聚焦长句子,读出文言文“字断音连”的韵味。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句子大意,对字音的高低、长短进行调节,尝试进行唱读,学生如临其境,读出韵味,读出意味。每一次诵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品味字词、投入情感,达到语文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感知、感受、感悟,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在教学“多子折枝”时,引导学生先观察这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词句;最后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体会李子数量之多,指导学生动情朗读出这种多的感觉。以读助识,以读促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获得阅读的体验,在朗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开学生认识文言文的新天地。

三是在熟读中复述。需要创设多种情境、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读文,直到熟读成诵。2022年版课标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指出“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反复诵读是复述课文的前提,学生只有在熟读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梳理故事情节,抓重点,补留白。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环节,不仅要求学生能将文言词转化为现代语言,还能按顺序完整地讲述全文内容,力求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如“诸儿竞走取之,有的(  ),有的(  ),有的(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想象孩子们摘取李子的动作,画面热闹,理解也走向深入。最后通过文白对比,学生能够发现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特点,将“熟读”始终贯穿于学习中,内化语言,積累文言,积淀语感。

三、思维之光,多元迁移拓展运用

在顺利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可以再加上自己想象的人物神态与语言,让故事更加有趣、生动。书中的寥寥几笔,在学生的想象中已然变成了小小的剧本,再通过小组合作演一演、讲一讲,在言语中揣摩角色心理,在演绎中透露人物性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读懂课文、品悟形象、表达展示,这是一路向上的语言攀登之旅,无疑是最有语言实践价值的。学生直面文本语言,用心与文本、作者、自我对话,通过感知、理解、揣摩、领悟等过程,实现语言建构。

在讲完故事后,再引导学生品悟人物形象。可以发现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独立思考、沉着冷静的人,当别的孩子一窝蜂去摘取李子时,他却有“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独特见解。大家都聚焦到“看”上,细究深思——原来,诸儿所“看”,仅仅是“李树多子折枝”,眼里只有“李子”;而王戎所看是“李树长在道边”,所思是“因何还能多子折枝”,所得是“此必苦李”。因为眼里所见不同,心里所想不同,因此所为也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慢慢开阔,实现了从理解信息到整合信息,直至运用信息的转变,更为再现王戎的推理过程提供了思维依据。

此外,在品读文言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拓展性练笔,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模仿、迁移中体会,在触类旁通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更加简洁、精练、形象。另外,文言文的语言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结尾时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依托文本,发挥想象,尝试进行故事续编。

2022年版课标中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开展实践学习。由本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基本语篇为主要学习材料,之后组成与王戎有关的多篇学习材料——《王戎观虎》《卖李钻核》等,广泛拓展,将思维向文本外辐射,在模仿、迁移中体会,在触类旁通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景阅读,全景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不同层面感知一个鲜活、立体、饱满的王戎形象。

四、作业设计,多维勾连全景学习

对于学习而言,作业一定是需要存在的,它不只具备巩固和复习知识、反馈课堂所学、进行查漏补缺等功能,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机会。要达成课堂目标,一个路径是课堂教学,另一个路径就是作业设计。在文言文授课中可以通过巧妙设置“三单”作业,为不同程度学生搭建不同的思维支架。(1)预学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课堂上几个主线问题作业,引导学生读准读懂,熟读成诵。(2)合学单,根据课堂所学有深度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到展示学习效果,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简约又高效。(3)检学单,评价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突显“教—学—评”一致性,真正做好“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的理念。至于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要把设计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合作设计分层作业,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读·思·辨”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也是发展个体语言、发展个性思维、丰富个体体验的过程。我们不是在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来教人。七岁王戎的故事,经历时间的淘洗,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念念不忘,这便是文化的力量。课堂上罗列的诗句、成语,不必在乎學生是否能当堂记下,更多的目的是在于引发学生对母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自信。教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读书体会,不断探索,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才能不断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高区沈阳路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王戎文言文课文
神童王戎
神童王戎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王戎识李
王戎识李
背课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