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以言志,爱国情深

2024-06-10丛雪婷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陆游爱国法治

丛雪婷

一、跨学科主题的概述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现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而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的观念,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是语文教学中知识积累的来源。语文可以帮助学生用更人文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两者互育共融,带来的教育价值一定远超一门学科。“拳拳报国心,殷殷爱国情”,陆游的诗词蕴含着崇高的民族气节、深厚的爱国思想和直沁人心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下面,我以《示儿》一诗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

二、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及分析

【教材分析】

《示儿》是陆游的一首绝笔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愤,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憾,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教学过程】

1.口秀200秒,自主分享

同学们, 今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文人交友的方式吧。我们以诗会友,我说上句,你们说下一句。

(师生接诵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

这节课我们走进第四单元,感受课文中作者们的爱国情懷。

2.独学预习,交流疑难

(1)谈话导入。

在南宋有一位85岁的老人,他在临终前没有做其他事情,而是拿起笔写下一首诗。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呢?我们一起看一看《示儿》。

(2)解诗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呢?它是什么意思呢?

3.对学笃思,情与境融合

(1)初读古诗,指导生字。

①咱们先来读一下这首诗,谁先来?注意读准字音,可以同桌之间进行纠错以及合作朗读。

②出示生字“祭”。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我们一起来书写一遍,看清楚老师的笔画结构。

(2)知诗人。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谁来说一说?(板贴“解诗题、知诗人、悟诗意、品诗情”。)

(出示作者资料)

陆游,南宋诗人。幼年跟随家人仓皇逃难,国家的不幸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生坚持抗金。陆游一生留下了9300多首诗,《示儿》是其中的一首。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悟诗意。谁来为大家读一下学习要求?

4.群学精研,深度解析

出示学习任务: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有秩序地交流讨论,每位同学都要进行小组发言。

5.展学共美,互动生成

(1)师生探究品诗情。

(2)品读“死去元知万事空”。

刚刚的分享汇报很精彩,说明同学们的小组交流很成功。一位85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不久于人世。回首生前往事,历历在目。我们从哪一句诗中可以看出陆游面对死亡时的态度?(死去元知万事空)

这句诗,我们可以抓住哪个词去赏析?

(3)品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补充写作背景)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他放不下呢?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诗中的哪个字能作为全诗的诗眼?(悲)

对,就是这个字。谁能说说“悲”字是什么意思?(悲伤,悲愤、悲哀、悲痛。)

“悲”上面是“非”,下面是“心”。心中之事无法达成便是“悲”。

陆游悲的是什么?是对生命的留恋还是对钱财的牵挂,更或者是对子孙的不舍?

这一个“悲”字点出了诗人的遗憾。说到这里,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入侵宋朝,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室贵族们,一时间都沦为了阶下囚,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两个皇帝也被折磨致死,这就是“靖康之耻”事件。当时宋徽宗的九皇子赵构得幸逃脱到南方,建立南宋。百姓们本以为看到了生的希望,但是重获新生的宋王朝不仅不去收复失地,反而夜夜笙歌,偏爱奸臣秦桧,谋害忠臣岳飞。岳飞也曾在《满江红》中感慨“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当时的老百姓,你们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你又想对当时的统治者说什么呢?

面对这样的统治者,多么令人痛心啊!诗人陆游也是,但他除了愤怒,更多的是悲哀、伤心、难过。

所以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情读一下这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过渡:陆游虽然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行为无比愤慨,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着实让人感动,他依然对南宋朝廷和军队充满希望。

陆游在临终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王师北定中原日”,从这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想象训练)

诗句品读到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他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至死不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这句格言由明代思想家、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先生撰写。顾宪成想提醒大家,读书人要立志高远,心怀天下,要有责任心,这样读的才是圣贤书,这样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再来看看这句格言,齐读。这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范仲淹不论担任官职与否,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百姓的疾苦。他临终前写的遗书全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事,而对自己和家人的私事只字未提。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5)师生共读(配乐吟诵)。

让我们带着这深沉的爱国情怀,再来吟诵这首诗。哪位同学想试试?

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6)回顾陆游的一生爱国情。

(拓展积累,师生共读。)

20岁时,年轻的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48岁,在漫天飞雪和凛冽的寒风中,他这样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52岁,他因为主战而被罢官,遭受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8岁,这位年将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5岁,这位老人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留下了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同学们,我们回顾了诗人的一生,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国!

6.检学反馈,达成目标

写一写,说一说。面对这样一个真诚爱国、能文能武的诗人,你又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请写下来吧。

小结:诗人用一個“悲”字诉说了他所有的感情。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咱们再来齐读一遍。

7.拓学迁移,全景思维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推荐学习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跨学科教学案例的启示与评价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时期。学生最具有想象力以及好奇心,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发展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示儿》是南宋伟大诗人陆游的最后一首诗,既是陆游的绝笔,也是陆游的遗嘱。作为绝笔,《示儿》无愧陆游作为诗人的一生;作为遗嘱,《示儿》无愧陆游作为爱国者的一生。

在教学《示儿》这首诗时,首先诵读一组边塞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接着对作者、背景进行介绍,引导学生联系背景朗读理解,增强方法意识,有扶有放。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点拨学生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创设情境,角色代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致力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然后回顾诗人一生,拓展阅读诗人在中原沦陷后不同年龄所写的不同古诗。以文化人,学生可以从这些年龄和人物活动感受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厚重、深沉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爱国心,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使命感。最后让学生自己写一写想对陆游说的话,联结诗人情感与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和培养有中国心和民族魂的现代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民教育,不仅作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课,同时将包含爱国主义元素的诗词作品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相机渗透思想引领,对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诗篇中最为深入人心的无疑是这首《示儿》。 岁月耗人,夙志难酬,即使生命临近终结,仍然心系国忧,念念不忘,炽热的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改编后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更加重视,这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小学学生正是“三观”养成的初级阶段,在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江苏威海市高区沈阳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陆游爱国法治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初夏绝句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