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在中央”,务本求真

2024-06-10由小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情境生活语文

由小娜

2022 年版课标在开篇的“课程性质”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换言之,只要是人,就离不开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恰恰是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关键。语文,作为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不仅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重要途径。回归小学语文教学,它的意义建构是重构儿童语文精神世界,通过文字、文学、文化的结合,我们可以让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人生的多彩,从而成长为一个个完整的人。

“童在中央”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儿童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喜爱语文,让语文课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于漪老师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将“教文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当我们的内心与课堂紧密相连时,我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共同热烈的课堂期盼。“务本求真”是一种以母语学习为基础,充分尊重儿童学习规律,注重培养儿童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教育理念。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厚土壤和扎实基础,注重培养儿童在语言文字、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在课堂的深处,我们与学生一起探索、成长,遇到更为完整、更为丰满的“人”。这种相遇让我们满心欢喜地走向美好,享受着语文浸润成长的蓬勃与葳蕤。

一、言语为本,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姓“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表达和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良好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学习语文时,我们要注重言语的本质,发扬语文的味道,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言语为本,彰显语文味”。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以语言为基本,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科本真。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关注方法策略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践,让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水平,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单元整体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变碎片学习为整体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树”“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建构起知识的“亲缘”关系,改变从单个知识点的识记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认知路径。将一个完整的学科单元视为一个整体,将整个单元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让学生在完成单元目标的同时,形成整体认识和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主题为“自然之趣”,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聚焦学情、落实目标,设计本单元情境任务为“我的大自然手账”,内含三个任务链:一、寻,身边即景——采撷“自然之趣”集锦;二、品,四时景物——赏读自然之趣美文;三、交流手账成果。单元整体任务活动进阶如图1所示。

图中各项学习活动不能是松散、随意的,而是整体观照、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的,促进认知主题的深度迭代。在每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都经历梳理课文、品读语段、朗读呈现、体悟写法、拓展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阅读感受逐渐丰富。整体上,学生的阅读思维呈现了从初步认识动静之态,到深入体会动静之美,对比动静之境,最后感受动静交融的趣处,体现了认知上的进阶发展。而在习作表达中,学生又综合运用自己积累的生活观察素材、文本阅读经验、典型表现手法以及优质语言材料等要素,呈现、分享学习成果,体现了创造性思维。

2.创设真实情境,拓宽语文运用

变符号学习为情境学习,置学习于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或探究情境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情境,在親历、体验、问题解决及反思等过程中,广泛联系各种资源,形成自身的独特认知,赋予知识学习以“情”和“境”,使知识和认知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情趣化、生动化、背景化、问题化和思维化,让情境成为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沟通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沟通知识与思维、知识与素养的桥梁。

如在《蜘蛛开店》教学中,教师关联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认识“店”字。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蜘蛛网,学生和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蜘蛛打招呼,从而进入情境。学生读完《蜘蛛开店》这个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店”这个生字,提出问题“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店?”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学生纷纷举手:“商店”“玩具店”“饭店” “理发店”……此时学生已经从自己的生活积累出发,头脑中甚至已有这些“店”的具体场景。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卖花的店叫——”“ 卖文具的店叫——”“卖书的店叫——”学生对答如流:“花店。”“文具店。”“书店。”就这样,通过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再追问进行归类总结,生字“店”教得自然而然,学生也学得乐在其中。

上课伊始,用图画再现情境,带领学生和蜘蛛打招呼,自然而然地创设了童话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把学生的思绪自然地牵引到真实而又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陌生感,让学生毫无障碍地进入学习情境。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识字量比较少,识字能力较弱,要想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必须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场景链接起来,把生字镶嵌在鲜活的情境中,将学生日常运用的语言因素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识字。

基于真实生活,让学习真正发生。生活是语文不竭的动力和鲜活的源泉,人与人、自然、社会、书本知识等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的交互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回归本原的语文学习强调让语文学习回到真实场景的生活,或者置身于模拟还原的真实场景的生活,调动学习者个体真实的生活体验,完成带有主体人的烙印的思维内化,形成既主观能动又相对稳定的价值认知。这不是由书本符号到个人认知符号的过程,而是将书本符号知识经由生活经历的形象化运作处理,内化为个人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在今后相似相近的生活情境中起作用,于是成为能终身“帶得走”的财富。带有复杂任务、多边关系的完整性的生活事件更能有效作用于语文学习。

二、儿童为本,体现儿童味

注重“原动力”开发。叶澜教授强调,知识从书本到生命的转化需要“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只有能与“儿童世界”沟通的知识,才能充分展现儿童的真实思维,释放他们的童真和童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应始终将儿童置于中心,以适合他们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进行,从而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关注并健康成长。

1.活化教材激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原动力”的开发。通过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交流分享的魅力、创造体验的魅力,我们可以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内容应源于教材,但须超越教材,关键在于“学情”。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思维、心理和个性有交集,才能被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师的“功”体现在对接童心、活化教材上,包括对文本教材的“再处理”和“再创生”。前者使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后者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时代活水”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中自觉运用语文。

2.把握生成引趣

在课堂上,传统的师生关系应该转变为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课堂的主角和探究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一起探究语言文字的奥秘。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出问题并寻求帮助。教师则应该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把课堂还给儿童,并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

教师应真正走进“学生世界”,呵护、珍视“童心”,巧妙利用学生独特的见解、想法、困惑等生成性资源,深入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波动。尤其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尊重他们的困惑和质疑,以便更好地引领他们开启智慧的旅程。

通过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教学引向深度互动。“二度”设计,将教学引向深度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进而饶有兴趣地“真”学习。

三、意义为本,充满生命味

注重“精神力”建构。尊重个体差异,实现学科融合。有“人”存在的课堂,必须始终确立“生命在场”的意识和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促进教学真实、有效地发生。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技能,更要注重“精神力”建构,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人文素养。

1.跨学科方式融合,思维共振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重视学生课内外语文实践活动的联结,旨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利用该任务群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设计灵活、有趣且有意义的课程并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在任务驱动中达到各科项目的统整。“任务驱动”是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策略,聚焦语文学科的课标精神和学科属性,围绕某一具体主题,以特定的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多学科知识联合为形式,通过主题统整、多维辐合,形成结构化的活动模块,围绕情境将其转换成驱动学生思考的学习活动。在任务设计上,选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复杂现象或有挑战的问题,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串或表现性任务群。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为例,花生作为特色农作物,学生很熟悉。在学习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知花生—品花生—悟花生—研花生”这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见表1),学生通过“我认识的花生”“花生的艺术”“感悟花生”“我为花生代言”等实践学习活动,融合了数学、科学、美术、劳动、信息等学科,从课文中的花生到现实中的花生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的融合之旅、一次成长的体验之旅。在一系列的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信息检索整理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演说表达能力,为其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赋能助力。

2.跨学科活动融合,素养共生

跨学科融合的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整合学科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整体系统输入,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描写四季的诗词与音乐学科融合的音乐剧《四季之美》,让学生尽情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传统文化与美术沙画结合的二十四节气,五年级的学生在探究节气文化的同时亲手去创作节气沙画,体验到了创作的艺术之美;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四季的诗集创作;三年级的小主题茶艺综合实践活动“四季品茗”中,学生在探究不同季节茶的种类、发展、饮茶习惯与制作方法后,在学校茶艺室中再亲手操作,泡上一壶,在浓浓的茶香、茶韵中品味茶文化之美;“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二年级学生在四季主题与劳动课程的融合中领悟生长之美。就这样围绕着一个“大主题”,把课堂中学生所学的各学科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同时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追求“童在中央、趣理共生”,让我始终保有“童心”,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领略语文的乐趣与魅力,也让我在因循中寻求改进,在改进中力求创新,在创新中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高区沈阳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情境生活语文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护患情境会话
漫生活?阅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