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芭蕾舞剧的创作手法

2024-06-10叶琳娜

大观 2024年2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鲍里斯安娜

叶琳娜

摘 要:心理芭蕾是芭蕾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芭蕾舞作品中深入刻画人物的情绪及心理变化。鲍里斯·艾夫曼(Boris Eifman)是俄罗斯编导和艺术指导,在1977年创立了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以心理芭蕾定义了自己的编舞风格。心理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彼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及托尔斯泰的经典著作改编的,编导用舞蹈语言直指了现代社会中困扰着人们的道德问题。以舞剧《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分析心理芭蕾舞剧及艾夫曼的巧妙创作手法。

关键词:心理芭蕾;鲍里斯·艾夫曼;创作手法;《安娜·卡列尼娜》

21世纪,各种艺术领域都在寻找新的表现方式。现代社会的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的心理状态,这让很多艺术家得到了新的启发。如果一位舞蹈编导决定进行创作转型,选择通过身体语言表现某个人物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其首先应该深入了解某个时代的社会,某个情绪及心理状态的来源,只有这样才可以用自己的想法来创作一部心理芭蕾舞剧。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而是通过分析一部被世界各国观众认可的作品,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芭蕾舞这种舞蹈形式。

一、心理芭蕾舞的形成

(一)鲍里斯·艾夫曼及他的芭蕾舞团

鲍里斯·艾夫曼于1946年出生于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编舞和艺术指导,曾经获得“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面具奖、金天幕奖、祖国功绩勋章二等奖,并且完成了五十多部芭蕾舞剧。

艾夫曼1964年毕业于基希涅夫芭蕾舞学校,并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编舞家格奥尔基·阿列克西的指导下学习舞蹈编导。艾夫曼1972年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1972—1977年,他在瓦加诺娃俄罗斯芭蕾舞学院从事芭蕾舞编导工作。1977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舞团。除了在自己的舞团编舞之外,艾夫曼还给马里国家歌剧与芭蕾舞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和纽约市芭蕾舞团创作了芭蕾舞剧,并为多部电影和电视剧编过舞蹈作品。

艾夫曼对戏剧题材的兴趣使他的作品保留了悠久的俄罗斯传统。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并且是让·乔治·诺弗雷(Jean-Georges Noverre)的弟子建立俄罗斯芭蕾舞学校的基础。艾夫曼曾说:“我正在努力创造的那种心理剧场并非诞生于苏联……这是诺弗雷的一种想法。”

基于俄羅斯心理戏剧的丰富传统,打造现代俄罗斯芭蕾舞剧,同时寻找和发展21世纪的新型舞蹈,是艾夫曼及其舞团的艺术使命中的关键事项。

(二)心理芭蕾舞剧与传统芭蕾舞剧的对比

心理芭蕾是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出现于其他舞种中,例如古典芭蕾、现代芭蕾等。心理芭蕾舞主要围绕舞剧中的某个人物进行心理描述。例如,安东尼·都铎(Antony Tudor)的《丁香花园》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心理芭蕾舞剧,其中表现出主角压抑、否认、渴望、心碎、冲突和虚伪的心理状态。编导选择人们熟悉的社会背景作为舞剧背景,这样一来作品中的主角人物对于观众来讲更加真实,从而让观众能够与主角感同身受。

以传统芭蕾舞剧《吉赛尔》为例,这部古典芭蕾舞剧包含心理芭蕾元素(吉赛尔发疯的舞段),但整体来看它不是一部心理芭蕾舞剧,它的人物形象对于观众来讲不够真实。

传统芭蕾舞剧以古典芭蕾为主,其舞蹈质感来自古典芭蕾及其基本功。古典芭蕾有一定的身体规范,像开、绷、直、立;还有常见的故事情节,包含王子、公主等人物;在服饰和布景方面,女性角色以TuTu裙为主,还有富丽奢华的舞台布景。

心理芭蕾舞剧更多以现代芭蕾为主。演员本身还是接受古典芭蕾训练,但是编导要用自己的想法打破古典芭蕾中的身体要求,其随着舞者身体能力的不断增强,把动作变得更加复杂化、竞技化,在作品中深入刻画人物情绪和心理变化。因为心理芭蕾舞剧中的人物内心情绪及身体语言占第一位,舞台布景和服装才占第二位,相比传统芭蕾舞剧会简单得多。它所展现的审美特征就在于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身体语言本身。

二、艾夫曼的创作特点及创作手法

(一)心理芭蕾舞剧中的身体语言

从身体语言来看,艾夫曼所设计的动作幅度非常大,每个动作很完整。他对舞蹈演员的要求特别高,在选主角演员时也很注意身体条件。他根据舞者的能力编创高难度的动作,技巧动作非常突出,并且所有动作都是随着角色的情绪完成的,有效展现出了编导想表现的角色心理变化。编导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困扰着人们的道德问题,细致展现了主角们的心理变化,为了实现更好的效果,他还会运用生活化的动作,例如展现夫妻之间或者两个情人之间的关系。除了舞蹈语言之外,他还会设计一些哑剧情节,这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给观众传递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下面通过几个人物来分析心理芭蕾舞剧中的身体语言。第一,安娜是整部舞剧的主角人物,在舞台上出现的次数最多。从她的舞蹈语言来看,这个角色展示了爱慕、痛苦、愤怒、渴望、疯狂等心理状态。编导为她编创的四肢动作非常多,突出了她身体的柔软性及姿态的极致伸展。第二,卡列宁作为一个很严肃的人物,他的动作大多是非常有力的。以双人舞为例,他所做的托举动作都非常复杂,要么是通过单双手托安娜,要么是背上的一些托举动作,而且他的整个姿态充满了力量。第三,弗龙斯基这个角色以渴望爱情为主要特点,他与安娜相处的舞段非常浪漫,从舞蹈语言来看他对安娜很温柔,总是爱护她。

(二)用舞蹈改编经典文学著作

艾夫曼的大部分作品都改编自俄罗斯文学作品,要么是讲述俄罗斯的历史名人,要么是描绘俄罗斯的民族生活及情感状态。从这一点来看,他作品中的审美特征也离不开传统观点。心理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托尔斯泰的经典著作改编的,描绘了19世纪的俄罗斯社会,展现了深刻的心理背景。具有如此深层含义的著作总能给舞蹈编导带来启发,但舞蹈编导能否将其改编成一部出色的舞剧是一个未知的挑战。在选择一部经典文学著作来创作心理芭蕾舞剧时,编导必须选择一个方向,将故事讲得更具体一些,他无法展现文学家当时所描写的全部内容,但他可以选一段或者一个人物进行展示,突出这个人物在某个时间或者地点的行为,以及主角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在心理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中,根据编导的创作手法,爱情使女主角违反了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杀死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母爱并摧毁了她的内心世界。女人被激情操控,可以为任何牺牲做好准备。编导的重点除了安娜本身,也在于安娜与卡列宁、弗龙斯基的三角恋上。

艾夫曼的创作思路和编创手法的独特性在于,他没有跟随社会普遍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深入挖掘自己的个性,从个人内在的冲动出发。他不追求大多数人的经验,而是追求他自己的个性化的经验。他敢于深刻剖析自己的个性来分析过去的作品,以现代人的情感与思想将其呈现给现代观众。他用自己的舞蹈语言与托尔斯泰形成同频,托尔斯泰使用书面语言工具来表达自己,艾夫曼使用舞蹈语言工具来表达自己。

文学作品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描述人物,元素的表达没有限制,句子排列得很整齐。托尔斯泰对于卡列宁这个人物进行了详细的刻画,通过展示当时的俄罗斯社会,他对社会的组织、道德和伦理规范进行了描述。卡列宁拥有自己所关心的稳固的社会地位,而安娜是他形象的一部分,他需要女人在公共场合露面。与丈夫相反,安娜需要爱情,于是弗龙斯基出现了,他将安娜视为女神。与文学家相比,编导更加具象地描述了所有细节,表达力更强,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编导没有无限的时间、纸张和墨水,他编创的舞段只有几分钟的时间,而且在固定的空间中。他使用的工具不是无限的墨水,而是有限的身体运动。这就是为什么编导选择在短时间内展示爆炸性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在三角恋上,即主角间重要的碰撞。

(三)艾夫曼的创作手法

编导的双人舞创作手法非常突出。卡列宁和安娜的双人舞里很明显能看到男性胜过女性,他的每个造型都充满了力量,所有接触动作都是他主动做的,一点也不温柔,而安娜的状态特别弱,想要跑出去但没办法与他抗争。相比于安娜和卡列宁的双人舞,安娜和弗龙斯基的双人舞很和谐,两个情人越来越充满激情。弗龙斯基的手臂动作非常爱护安娜,从身体语言来看,弗龙斯基给安娜庇护及安全感。舞剧在服装上也做出了一定的对比,安娜与卡列宁的双人舞服装是深色的,跟弗龙斯基的双人舞服装是亮色的。

艾夫曼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于段落之间的连接处理也是其创作特点之一。当编导想要表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他会设计一段独舞,先把某个角色的内心展现出来。例如,舞会后安娜和卡列宁回到家,他们两个人跳了一段双人舞,表现出夫妻之间的矛盾。双人舞段一结束就是卡列宁的内心表达,展现他心里面的愤怒,接下来是安娜的内心表达,展示她心里面的痛苦与无奈。借助这种创作手法,编导的想法表现得很完整。另一种段落之间的连接方式是直接对比两种双人舞关系,当安娜与情人弗龙斯基的双人舞结束,编导直接放一段安娜与丈夫卡列宁的双人舞,从一段很浪漫、充满爱情的双人舞,直接转到一段很野蛮、充满矛盾的双人舞。安娜与她儿子相关的部分也是舞剧中段落之间的连接。每次儿子或者儿子的符号如火车玩具出现的时候,安娜的内心也要做出相应表现。她最深厚的情感、最剧烈的痛苦都在儿子身上。这种段落之间的连接更是为了突出安娜的真实心理状态。最后一种段落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在大群舞中突出某个角色的出现,以这种创作手法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某个角色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艾夫曼编创的群舞有两种作用。第一,像传统芭蕾舞剧一样,大群舞就是为了描述一个环境和时间。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有表现舞会的群舞,有马赛群舞,还有描述酒吧里的醉汉、威尼斯的狂欢、圣彼得堡社会及火车站的群舞。舞会及威尼斯狂欢群舞都是以男女双人舞形式构成的,描述了舞剧中的环境,从动作形式、舞台运用的空间及服装来看,这两段很像传统芭蕾舞剧。马赛及醉汉的两段群舞都是以男演员构成的,两段舞都包含了很多技巧动作,尤其是三度空间动作。火车站的群舞是整部舞剧里最有特色的群舞之一。编导用特殊的身体语言表现火车,演员服装和音乐也主要表现火车站的环境气氛。从动作形式与动作质感来看,艾夫曼设计的动作都是以现代舞为主。这一段的舞台设计很简单,但其效果非常好,安娜在桥上面走,已经决定跳下去。这一瞬间的舞台效果非常强烈,安娜一跳下去,舞台中间的一束横向灯光就亮起来,编导成功展现了火车到站的感觉。第二,大群舞被当作主角人物的内心影子,以更加强烈地表现一个人物或者两个人物之间的情绪与心理变化,同时不让舞台显得很空。艾夫曼设计了几段大群舞,例如安娜和卡列宁发生矛盾之后就会出现一群黑衣人的群舞。编导还设计了几组表现安娜面对八卦和谣言时的动作。编导第二次运用这种形式的群舞是当卡列宁知道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时,他与安娜发生了争吵,之后安娜在痛苦中产生各种黑暗的想法,她的黑暗想法都是以黑衣人群舞表现出来的。群舞的作用发挥得最明顯的地方是安娜在鸦片的作用下陷入幻想。在这个舞段里,很多演员像安娜一样穿着肉色紧身服装,个个都是安娜的内心影子。安娜吸食鸦片后陷入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最后导致她选择自杀的方式解决自己人生中的绝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群舞主题可以分成社会认可的爱情及社会禁止的爱情。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看,婚姻被社会接受,是现实的存在。社会上所有的真实事件都与它有关,例如舞会、马赛、狂欢节等。追求社会禁止的爱情并反对婚姻规范是有罪的,禁止的爱情看起来美丽,但涉及人类的阴暗面,它在社会上是无法被接受的,而且必然导致毁灭和破坏。这样的角度更好地解释了舞剧中出现的黑衣人群舞(安娜的黑想法)及安娜陷入幻想的群舞。

三、结语

鲍里斯·艾夫曼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可,他为心理芭蕾舞剧提供了一个典范。他不仅探索了如何用身体语言表现情绪和心理变化,以及如何缩短与观众的距离,更创造了21世纪舞蹈剧的新形式。他不仅启发了未来的编导,更促进了社会公众思考人生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他编创心理芭蕾舞剧的价值之一。

参考文献:

[1]许薇.舞蹈创作基础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2]SCHOLL T.From Petipa to Balanchine:Classical Reviva l and the Modernisation of Ballet[M].London:Routledge,1994.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鲍里斯安娜
英国首相深陷“情妇门”,全球直播前仍痴迷情事
被逐出家门后,英国首相风流再酿悲剧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
小猫安娜
沉睡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