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中路基路面设计优化策略分析
2024-06-10郑群
郑群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70)
1 引言
随着市政交通压力的不断增大, 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越来越多,通过对既有道路进行改扩建,优化升级平面布置、道路结构、市政管网,能够提高路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以及交通通行能力,改善城市形象。 然而,在许多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中,容易产生工程病害,导致新旧道路结合效果不佳,影响了道路使用寿命。 需要充分重视病害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优化设计措施,降低工程病害产生的概率。
2 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常见病害分析
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涉及填方路基处理、 旧路面挖除大修、道路拓宽等方面内容,根据相关实践经验,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容易产生许多工程病害,包括路面破坏、路基损坏、边坡坍塌、路面整体性能下降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一般是从新旧道路结合部位纵向裂缝引起的, 随着裂缝的不断发展以及雨水的侵蚀,造成路基路面的进一步破坏,导致板底脱空、唧泥,引发错台、横缝,形成恶性循环,当加宽段为填方路基时,还容易产生边坡失稳现象。 新旧路基本身具有沉降差异,经过多年的使用,旧路基已经基本完成固结沉降过程,沉降基本稳定且变化较小,而改扩建工程的新路基则不然,需要消耗一定时间完成基本沉降, 尤其是在软土路基段更容易产生这种问题,新旧路基在强度、刚度、塑性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填方路段表现得比较明显,由于填筑材料的差异,无法有效消除塑性累积变形, 而且改扩建工程会改变原有路基路面的受力状态和排水条件,可能会因此增加工程病害。 作为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中最薄弱的部位, 新旧路基路面之间很容易出现结合不良问题,在地下水、地面降水影响以及车辆荷载作用下,可能会引起路基失稳,填方路基边坡存在潜在的滑裂面。 拓宽段的边坡稳定性是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通过优化路基路面设计,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新旧道路结合问题,减少沉降差异,提高变形的协调性,更好地实现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建设目的[1]。
3 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中路基路面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3.1 总体方案设计
常见的拓宽方式有单侧拓宽和双侧拓宽两种, 根据结合方式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分类,比如,单侧拼接、单侧分离、两侧拼接、两侧分离等。 一般情况下,路基加宽的宽度越大,越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所以,要尽可能控制拓宽宽度,采用双侧加宽形式,虽然能够减少单侧加宽宽度,但由于增加了一个搭接面,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病害发生的概率,因此,低等级路面通常选择单侧加宽方式, 并尽可能避开加宽路段为填方路基的情况。
绿化分隔带在市政道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可以在新旧路基搭接部位合理设计绿化带、隔离带,减少结合部位承受车辆荷载,从而降低薄弱环节的工程病害。 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采用组合扩宽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可以在不同路段采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扩建形式应用优势。
另外,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方案比选,充分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各种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扩建方式。 层次分析法有效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能够将定性问题定量化解决,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组合因素,形成递阶层次结构,明确各指标权重,然后,利用模糊数学和模糊统计方法,科学评价方案优劣,达到持续优化比选的目的。
3.2 软基处理设计
软土地基是道路工程建设需要面对的重难点问题。 对于市政道路改建工程, 可以采用普通道路工程软基处理设计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表层处置法、换填法、垂直排水固结法、稳定剂处置法、振冲置换法等方式,而对于市政道路扩建工程,则需要着重考虑新旧路基的沉降量差异,如何控制新增沉降、减少差异沉降成为设计要点。 由于旧路基已经基本完成固结沉降过程, 一般不能采用存在较大沉降量的软基处理方法,容易影响原有路基的稳定性。 比如,预压排水固结法总沉降量过大,容易出现沉降差异,产生纵向裂缝。 因此,可以采用桩基处理措施,对新建拼接路基优化设计,有效避开不良土层。 具体桩基形式需要根据软土层的性质、埋深等参数指标进行分析,比如,当软土深度在2~10 m 时,可以采用水泥搅拌桩;当软土深度在10~24 m 时,可以采用预应力管桩;当软土深度超过24 m 时,仍然可以采用预制管桩进行软基处理。 在选择软基处理方案时,要兼顾经济性、技术性、环保性要求,结合其他软基处理技术,实现更好的处理效果,比如,在深度较浅的湿软性黄土路段,可以采用在湿软层填充灰土、沙砾等方式加以解决,提高黄土层的硬度[2]。
3.3 路基拼接设计
新旧路基的结合面设计直接影响新旧道路的结合效果,在科学选择扩建方案、提高软基处理效果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旧路基的整治利用,根据路基情况,采用合适的处置方式进行修复加固,提高新旧路基的结合质量。 通常情况下,坡度越大,沉降越大。 为了调整新旧路基拼接部位的应力状态,可以对原始路基进行削坡设计,削坡越大,旧路基产生的影响越小。 从经济效益、技术水平等方面考虑,将削坡坡率控制在1∶1~1∶1.5 比较合适。 在此基础上,将新旧路基结合面设计成台阶构造,能够有效增加路基结合面积,通过增强抗摩阻力和抗剪能力, 增强新旧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固性, 优化台阶构造设计,台阶不宜过高,否则会加大路基沉降量和水平位移。 同时,利用土工织物、土工格栅、土工合成材料的优越性能,可以提高新旧路基土体之间的联结性, 限制或协调新旧路基之间的土体变形,约束基层向外侧的侧向位移,避免应力过分集中,减少不均匀沉降。 另外,科学合理选择路基填料,有利于提升路基性能,除了传统的砾石、卵石、碎石、粗砂等优质填料,积极探索轻质路堤填料的有效应用,降低对地基的压力。 加强路基沉降验算工作,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相关参数指标,计算分析设计路基沉降量,对比计算结果和行业规范标准,指导路基设计优化工作。
3.4 路面结构设计
3.4.1 新路面结构设计
在扩建路段进行新路面结构设计时, 不但要结合旧路面的结构形式, 而且要考虑基层结构产生的影响, 针对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提出设计方案。 我国的市政道路基层一般采用半刚性基层,为了保证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在采用半刚性基层进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时, 需要采用较厚的沥青面层,并且结合半刚性材料和柔性材料的应用优点,提高路面结构的综合性能,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 同时,柔性基层对耐久、重载交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结合柔性基层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对不同路段进行适应性调整。 通过各种试验计算,分析路面的承载力指标、变形指标,实现路面结构设计方案的定量优化调整。
3.4.2 旧路面改造设计
为了减少工程量、节约建设资源,需要尽可能地有效利用旧路面。 在旧路面的改建利用设计方面,需要遵循相关基本原则:(1)加强旧路面弯沉检测,全面评价道路现状。 满足设计弯沉要求。(2)满足结构厚度要求。(3)随着道路使用年限的增长,许多路面出现了工程病害,在改建利用前,必须消除现有病害,采取针对性的修复加固措施,在此基础上才能加以利用。
根据道路承载力、路面弯沉值、纵断面挖填值、使用时间等综合参数指标,设计路面铣刨方案,对原有路面进行铣刨处理。 根据铣刨厚度、铣刨后顶部实测弯沉值,优化路面结构设计,调整路面拼接方案,使新旧路面能更好地融合。 在新旧混凝土基层之间增设拉杆, 能够有效降低新旧路面结合部位的沉降差异,减少旧路面的侧向水平位移。 通过在新旧路基结合部位设置反向预坡度, 使新路面比旧路面在摊铺前预设一个抛高值,在道路通行后,新路基沉降可以与反向预坡度抵消,有效减小新旧路面结构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差异。 根据相关研究,预留抛高值可以设置在0.6~1 cm,做好路面不同拼接层位及拼接方向的裂缝加固处理,能够使新旧路面紧密结合。
3.5 路面排水设计
在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水渗透到工程结构中,容易产生侵蚀、软化、渗透破坏、静水压力、动水压力等作用,降低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引发软土路基不均匀沉降,造成道路和地下管线的破坏。 所以,要加强市政道路路面排水设计,防止出现雨水聚集现象。在路基内部设置盲沟,可以加快水的外排。做好重点薄弱环节的排水设计,在新旧道路结合部位进行针对性处理,可以在路基结合部位顶面和路面底面加设一层防水土工布,阻止雨水从结合部位裂缝下渗,降低雨水产生的破坏影响。
在市政道路设计时,可以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构建完善的新型雨水系统,解决道路积水问题,兼顾生态效应、景观效应。 明确相关控制指标,基于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采用渗、蓄、滞、净、用、排等多样性技术,进行总体方案设计。 优化调整道路横断面,可以在机动车道两侧设置下沉式绿化带;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路面,合理设置道路横坡,使雨水地表径流能够顺畅地流入到下沉式绿化带中。 绿化带内设置溢流式雨水口与沉泥槽,沉泥槽能够保留雨水中的砂子、泥土等杂物,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溢流井与城市雨水管网系统连接, 可及时将雨水通过管网系统排出, 如果水满到一定程度,会溢流到周边绿地进行渗透。 在下沉式绿化带与道路相邻的一侧,通过设置防水渗透膜,可阻止雨水下渗到路基路面。优化调整道路纵断面设计,控制最小坡度、最大坡度、最小坡长、最大坡长、曲线半径等技术参数。 对于生态环境良好的路段,可以通过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湿地等方式,达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控制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城市的交通压力逐渐增大,而且许多道路已经运行了数十年, 道路结构达到临界状态, 使用性能大大降低。 通过实施改扩建工程,对现有道路进行提质、拓宽,能够提升市政道路的通行服务功能。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旧道路之间容易产生裂缝、差异沉降等问题,影响了改扩建道路的结构性能和使用寿命,需要采用合适的改扩建方案,加强构造细节设计,提高新旧路基路面的结合效果,实现改扩建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