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防范与应对策略优化

2024-06-10徐语晗顾跃庭甘霖

国际公关 2024年8期
关键词:策略优化高校

徐语晗 顾跃庭 甘霖

摘要: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网络舆情引导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新时代下,信息公开化有助于高校构建更为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但也助长了高校舆情危机事件的爆发。网络舆情有非理性、来势凶、蔓延快的特点,给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带来严峻挑战。本文分析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更为有效的防范与应对策略优化途径,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策略优化

“舆情”在 《辞源》中表述为 “民众的意愿”。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科研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成为网络舆情危机的高发场所之一。因此,积极探索更加健全的舆情危机应对体系,是高校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议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特征分析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往往涵盖校园管理、师德师风、学术不端、意识形态冲突等问题。媒体报道既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1]通过选取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如下。

(一)呈现明显的主观倾向

高校网络舆情通常是以带有浓厚主观情感色彩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媒介呈现,并非客观中立的陈述。2018 年,国内某高校的一名研究生自杀引发舆论关注。该学生的亲属网络控诉该学生导师长期实施精神压迫致其自杀,这一控诉也进一步引爆舆论。导学关系事关研究生与导师间的矛盾,并与其毕业问题密不可分。该事件一经爆出,引发众多网友对导学关系的审视,对于学术环境中的过度竞争和高压进行批判,个别话题还引发部分研究生在社交媒体平台讨论在读期间导师的离奇行为或分享自己的辛酸历程。通过上述案例可见,公众对高等院校的负面舆情持更高的关注度和批判态度。而当负面舆情牵涉到一些敏感事件时,公众更倾向于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在情境加持下,也容易使公众代入自身境遇,从而降低公众对高校负面舆情的容忍度。

(二)非理性化因素犹存

大学生作为新势群体,更容易受到群体观点的影响,从而导致信息的过度夸大或曲解。如某高校一名学生在校内论坛上发帖抱怨学校食堂的餐品质量低劣,该帖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共鸣。然而,事态发展出现了失控,一些学生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恶意夸大该事件的影响,声称学校食堂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并将此事牵连到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同时,学生开始组织线下抗议活动,要求学校对食堂进行整改。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扩散,出现了频繁的谣言、误导性评论和过激言辞。调查发现,学校食堂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并没有像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严重。

(三)传播方式多元化

高校内部新媒体运营平台多元,教职员工和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公众号、内部网站、公告栏等媒介发表自身的网络意见,若是缺乏审慎和验证机制可能导致误导性的信息蔓延。另外,新媒体的实时性和广泛传播性使舆情危机管理更加复杂。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兴起,青年用户作为 “行走的传播中心”,可以通过发布与高校相关的视频内容,成为高校舆情的渠道。然而,短视频上的内容通常短暂而碎片化,有些内容可能包含虚假信息或夸大事实,大学生由于心智不够成熟无法及时辨别是非,这就是所谓的 “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传播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开放度和自由度,但也使信息过载、信息不对称、舆情失衡,缺乏责任追溯,使验证和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一)价值观失衡,主流意识形态疏漏

通过互联网,负面信息相较于正面信息会更加迅速地传播开来,同时其对学校声誉和形象的破坏力也更为强大。目前,高校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包括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蚀,如极端主义、历史修正主义、反人权、独裁主义等,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和对抗性态度,削弱其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由于缺乏充分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学生很难有效地辨别舆情事件背后的错误意识形态。部分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思想交流和情绪宣泄。此外,一些一线思政工作者如辅导员、班主任,常常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来深入理解和评估涌现的错误思潮,担心自身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或处理相关问题,可能导致恐慌感的产生。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和工具,高校难以开展系统性的引导,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辨正确的价值观。

生活化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便捷地获取信息,增加社交互动。但换个角度考虑,学生在受到各种观念冲击的时候,容易产生认知混乱,难以辨别信息真实性,可能使其自身的思想观念在政治制度、社会价值等方面逐渐偏向西方价值体系,影响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二)传播内容极端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媒体的内容更为分散,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编辑审查,在大量信息的攻击下,用户很容易遭受信息过载的影响。在一些网络评论家的恶意编辑评论的影响下,舆情信息将不仅局限于校园范围内,而是扩散至整个社会,增加信息真实性的难辨性。高校网络舆情大多因为内部某些决策或涉及个人利益事件缺乏透明度,导致学生和公众对信息充满猜测和质疑。当利益受损者 “抱团取暖”表达不满时,容易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从而使舆情逐渐扩散至更广泛的范围,达到蝴蝶效应的极致。此外,大多数发声者通常选择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会采用 “新马甲”造势。高校往往难以追溯和追责这些信息发布者,给高校处置舆情危机的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吸引网友的关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点击诱饵、赌博、色情、虚假优惠奖励、虚假慈善活动、网络钓鱼等手段诱导用户关注并信任虚假信息。同时,部分反华势力常常借用言论自由的概念来掩盖其宣传的西方意识形态。他们通常刻意设计和策划舆情事件,旨在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引发网络意識形态的辩论,进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三)传播媒介难控

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选择和获取途径,却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用户可能陷入信息圈的狭隘化。这导致传统意识形态受到来自不同观点的挑战,对传统体制的信息权威性提出了一定的质疑。高校学生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个体和小型社群的言论,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舆情传播。同时,互联网使信息更加分散和去中心化,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集中控制,逐渐促使逆向传播从基层走向主流。这一趋势给传统意识形态、权威机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

(四)传播管控能力滞后

大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和舆情应对机制,使其在面对负面舆情时难以及时、迅速、有效地做出回应。公众在面对高校负面舆情时期望高校迅速提供真实、透明的回应,不拖延时间,不隐瞒事实。以2017年某高校为例,一名女生因校内性侵事件向学校寻求帮助,但由于未能得到有效帮助,她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遭遇性侵的经历和求助的过程。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谴责学校的处理方式。而该高校未能迅速及时地给女生支持,也没有及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沟通,引发公众对学校管理和处理性侵事件能力的质疑,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批评学校的言论,形成了负面的舆论氛围。由于缺乏及时发现舆情动态的能力,以及缺乏专业团队的支持,使高校在舆情管理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

通观众多舆情事例不难发现,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体系,缺乏明确的舆情应对流程,未能最小化负面影响;暂未组建专业的公关技术人才,缺乏媒体沟通、危机公关、算法检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暂未完备舆情监测所需设备,缺乏数据分析舆情趋势和原因的能力。高校应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参与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和直播等新兴互动形式,改进自身的管理和传播策略。

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2]高校作为舆情应对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应通过对传统舆情应对周期理论的完善及应对决策机制体系的健全,提升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一)提供正确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

高校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师生对于正确网络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理解。可以设计系统而深入的课程,结合学校历史、学科知识、现代科技,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覆盖,以此提升师生面对舆论时的理性思维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可以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识别舆情,及时了解舆情的来源、传播路径和影响范围,在问题升级之前及时回应负面消息、迅速做出决策,提高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效率和准确性,减轻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落实舆情监测系统,实时感知并了解社交媒体、新闻、论坛等平台上关于高校的言论和讨论,及时回应和引导网络话题,避免不良舆情对校园形象的负面影响。通过针对性制定长期塑造战略,不断改进和调整策略,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引领者。

(二)创新危机应对机制,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一是对于涉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高校应该及时回应,以正面的声音积极表达立场,鼓励理性表达意见。对于可能成为热点问题的情况展开研判,制定应对策略,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防止问题扩大化。二是可以尝试设立专门的问题反馈平台,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使学生能够及时反馈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感受和看法,方便高校及时回应并公开解答。并借助社交媒体的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正面信息,展示学校的活动、成果和社会责任,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与自己相关的学习、生活、就业信息。三是可以促使校内不同学院、专业、系别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不仅可以更完善地应对涉及不同领域的舆情危机,还可以加强校内网络化建设,扩大宣传格局。四是尝试鼓励专业领域或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设计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可以通过征集建议、设立学生代表委员会等方式,确保机制更加符合学生需求。也可以尝试成立学生舆情危机咨询团队,提供舆情危机应对方案,协助高校进行舆情管理。

(三)融合校内外媒体,引导主流价值观

各高校都有校园媒体平台,但大多都是独自运营,时常因为缺乏多样性和全面性而难以与社交媒体平台竞争,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主动权流失。危机反应策略会对组织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3]高校可通过建设一个综合的在线平台,将传统媒体与新兴社交媒体融合进校园媒体,制定一体化的传播策略,打造具有导向性的信息传播渠道,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正确的信息获取和价值判断。进一步说,高校可以建立数字化新闻室,再借助跨媒体分发工具,可以迅速、灵活地产出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内容,利用大数据算法,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大学生,激发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追求。可以定期开展新媒体应用和传统媒体技能的培训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认知和应用水平,积极争取大学生主动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工作,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全覆盖、全领域宣传。

(四)提升舆情管控能力,协调应对舆情挑战

可以制定或完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规范网络舆情的传播和管理责任,明确教职人员和学生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法律责任,包括信息发布的真實性、准确性和合法性。针对学生违背网络意识形态的不良言论,高校应该及时、公正、严肃处理,并相应地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和准则。可以利用网络爬虫、API接口等方式实时整合多渠道的数据,包括社交媒体、新闻报道、论坛讨论、校内网络平台等,形成全面的舆情信息数据库。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情感分析,了解舆情信息中的情感倾向,帮助高校更好地理解学生、教职员工以及公众的情感反馈,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沟通策略。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分析方法,了解信息传播的路径和关系,识别关键影响者,有助于及时引导和管理舆情。此外,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多元化的团队,可以外聘一些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可视化等方面的专家和人才,对校内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也要不断进行人员培训升级或筛选淘汰,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以确保整个团队的协同效应。

四、结束语

高校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在于做好良好的顶层设计,健全相关制度体系,配备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明确责任分工,加之合理的应对机制、规范的善后处理,在不同时期面对舆情危机时采取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管理和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 金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新闻论坛,2016(1):4.

[2] 黄坤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J].求是,2016(6):29-31.

[3] 杨晨.情境危机沟通理论下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策略优化高校
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研究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英语阅读策略的优化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及访问控制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