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言意共生”语文路
2024-06-10姜树华
【摘 要】 语文教师不光要教好书,还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风格。“言意共生”教学主张是在课堂实践中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不断磨砺的成果。该教学主张旨在将语文生活化,融合语言学习与儿童成长规律,引导学生用语文来改善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
【关键词】 言意共生 教学主张 成长历程 语文生活
乡村教书,怎一个“野”字了得
十年村小,我熟识了乡村教育生活。乡村的空旷与恬静,孩童的淳朴与灵气似乎也给我的语文生活带来了随性与灵气。那些年间,我的语文教学只有一个目标:千方百计让那群乡村孩子读起书来。其实,这样的初衷不只于我,大多家长都有,只是家里几乎没有“闲书”。孩子没有书读,那我来买书。每日午间是班级的共读时光,起初由我读给学生听,再后来让学生轮流读,还是“奖励”性质的领读。乡村的孩子“野”起来“到处飞”,但听书时却异常乖巧,不到半学期,共同阅读成了全班学生最期待的事。一天,一位家长给班级图书角送来了十多本书,一问才知道,孩子每天回家都会说:“今天姜老师又给我们读了一本新书,还是姜老师自己买的呢。”从那以后,不少家长主动向我征求购书目录,再放到图书角给学生一起读。一开始的阅读是散乱随意的,基本是读一些文学类故事,后来我开始规划起学生的阅读体系,与课本相关联的、课外经典、自然科学、名人传记……就这样,六年中,我的第一届学生读了三百多本书。
走上讲台的第三个月,学校与相邻的乡镇小学要组织一次教学互访活动,同事们竟然一致推荐刚毕业的我去上一节语文研究课。手足无措的我只能去翻阅几本语文教学杂志。猛然间,一篇《蒲公英》的教学实录跳入眼帘,我如获至宝,来不及多想,硬是全“背”了下来,稍加改动,整堂课便设计成型。那天的课堂,教学情境鲜活,学生表现欢畅,各方反馈颇好。就这样,我上了人生中的第一节公开课。此后,每当有教研培训活动的机会,我便外出学习,增长见识,领略了众多名师的风采,认识到语文课可以千姿百态,教师可以彰显自己的风格。
走上讲台第五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要每所学校推选一篇思想品德学科的教研文章参评。又是同事们的一致推荐,由我来完成撰写。那时没有网络可以搜集材料,我只能慌乱地翻阅起多本杂志。没多久,我从杂志中看到了一篇文章——《语文课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静思后发现,语文学科需要生活化,思想品德学科不也需要生活化吗?几天后,我的《思品课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就新鲜出炉了。庆幸的是,这篇文章竟然“冲出了”如皋,获得了南通市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我以为,在年轻教师教科研上路之初,借力学习、模仿学习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我的语文课堂颇为简单,甚至有点“随意”。开场三到五分钟,我让同学们先说说昨日见闻,这是每日课堂的打开方式。我要求所有同学前一天晚上要听乡村广播中的新闻播报,第二天课初,三五个同学接龙讲述。如此做法,我自有用意。听播音员播报,每日“磨耳朵”,乡村孩子的普通话很快就标准了,这是其一;打开了“视界”,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其二。接着,课堂正式开始,我先让同学们“开读”,要求“反复读,要读得眉飞色舞,声情并茂”。读好后,我才开口:“大家来说说,都读出什么了。”我的要求很简单,人人都要说,不可重复。渐渐地,同学们越说越能说,有时,竟然需要我“喊停”。课堂进入第三板块,同学们拿出笔“开写”,主体上是生字生词、精彩语段的临写与仿写、阅读感受的练写。当时,我将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归纳为“读—述—写”语文教学法,颇有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教学法的风骨。这是我的课堂草创阶段。
乡村的语文教学生活,固然不止于这些,广袤的乡村天地让我有了更多充满“野性”的語文闯荡。当时,我还无暇顾及我的那些语文教法是否“合规”,但肉眼可见的是:那些乡村孩子们的确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语文。
稳扎稳打,“趟”出一条语文路
茫茫教海,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在语文路上蹒跚前行,但幸运的是,这条路上出现过好多人、好多事、好多成长的节点,让我越走越顺。
2008年,我成功入选如皋市“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首批培养对象,是我语文路上的标志性成长事件。导师许友兰在第一次会议上便对我们提出明确要求:工作室中的每一名成员要实现新的成长,都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从那时起,曾经的“读—述—写”语文教学法又被我“翻出来”,于是“扎扎实实教语文”便成了我的语文教学底色。这一年,我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课改课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王爱华、刘国庆等专家对我执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避开了通常的“知人论世”语文教学思路,以学生的真实阅读视角为起点来扣准诗眼,以学生的自主感知为路径而渐入诗境,以语文性质的活动量为基准来把握课堂容量。那节课,没有简单效仿“一首诗带一组诗”的教学时尚,教师教得清简,学生学得舒心。
2009年,是我开始认知自己语文路的关键年份。同年5月,我被遴选为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预备队员。要想成为名师,不光要能教好书,还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风格。凭着摸索多年的语文“老底子”,我编写出教学主张第一稿——《追求语文教学的“素”与“实”》。“表述较笼统,与你的教学风格不完全匹配”“教学主张的提炼,不能热衷于新造词语”“主张的标识性不够,艰涩难懂”……朱嘉耀、唐铁生、施建平、袁炳飞、许友兰等导师的话语犀利又沉重。乡村的“野气”也许又一次提升了我的耐挫力,导师们的话语虽然有点“尖锐”,但“忠言逆耳利于行”,却让我一下子找准了定位,原来,我情不自禁地跟随别人的脚步,却失去了自我。
于是,我重新把目光收回来,反复审视自己的课堂。沉静思考半年后,一张“本真语文”的设计图递到导师们面前。2009年冬天,导师团组织培养对象第二次主张论证会。无比幸运,我在会上得到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亲自指导:“小姜,你的专业方向提法很朴实,但现在关于‘本真的提法有很多。我倒是很赞成你提及的‘本真语文的价值追求——‘得意与‘得言。”一时间,其他导师围绕语文的“言”与“意”展开热烈研讨,我飞快地记录,唯恐漏掉一个字。2010年3月,《“言意共生”: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与追求》终于在导师们的反复论证中确定:“言意共生”不仅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更落点于“言”“意”的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得意”又“得言”,“生意”又“生言”。
2010年,我又迎来一次赛课机会——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我的课例《鞋匠的儿子》经过初评,成功进入复赛。在决赛现场,我用《晤·焐·悟——“言意共生”语文课堂的三重境界》做了主题说课,北师大文学院侯玉珍教授做了现场点评:“这节课遵循的是语文教学本有之道,是照射着语文之光的课堂;这节课追求的是语文学习简洁之效,是普适于中国大地的课堂,就是在偏远山里小学也是同样适用的,我看好这节课。”从乡村来到首都北京,从乡镇小学来到大学圣殿,那一刻,我热血沸腾,第一次感受到“言意共生”语文之道的温度和高度。此后,我研究热情高涨,坚持“走‘言意共生路,用课例来说话”的理念,通过一节节研讨课,着力解决“言意共生”语文教学中的每个模糊点,逐渐形成了“言意共生”语文课堂的“两种原生价值”“四个解读视角”“六种教学策略”“十类文体范式”,建构起“言意共生”的完整框架。
机会总是垂青努力的人。“言意共生”语文教学成果先后获评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专家评述道:“该成果理论创新,推广便捷,与时代发展相合拍,与语文改革相契合,形成了有独特内蕴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想。”灵感也总属于有准备的大脑。“言意共生”像一粒小种子,匍匐语文大地,摸爬滚打,汲取养分,总算是生长出了自己的“根系”,从理论突破到实践探索,再到确立基本操作范式。
紧随课改,乘风“踏”上新征程
有一种动力来自反哺的情怀。“言意共生”语文教学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之后,为了推广项目成果,我带着一份浓浓的回报之心,接续奔向一场语文的新约定。
“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理论如何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中贡献智慧?2019年,语文新教材中多了“快乐读书吧”专栏,于是,我带着省、市两個工作室团队着手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建设与阅读经验建构。我们团队研究了“快乐读书吧”中的所有书目,出版了《整本书还能这样读》系列丛书。“言意共生”的整本书阅读,可像说书人一样将故事讲给别人听,分析道理;可像推荐者一样与人分享,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方法和建议;可像书评家一样发表见解,针对一个个话题道出自己的想法与评价。
“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理论如何与2022年版语文课标融合落地?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难点莫过于单元整体学习与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我带领团队研读课标,出版了《言意共生:任务情境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我们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呈现“同单元异构”的整体案例:“单元整体教学的内容与框架”板块,示范如何据此确定对应的“任务群”“单元任务”和“单元情境”;“单元导图”及“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意图”板块,示范如何将“单元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如何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落实到每一个“子任务”中去,如何将“单元情境”细化为“课时情境”,如何开展“习作训练”“整本书阅读”“语言训练”等;“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板块,示范如何将“理念所思”转化为“教学所行”。一场场研读,一遍遍打磨,我和伙伴们历经了探索,更收获着成长。
“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理论如何走向语文育人思想的高度?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对我的专业发展又一次“发难”。我猛然想起第一篇论文《思品课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想到生活中,一个人能说出得体的话语,准确表达内心;能捕捉到别人话语的意思,抓住说话的时机……这些都是“言意共生”的高水平体现,也都是高质量语文生活的表征。“言意共生”如何实现个体高品质的语文生活?窗外,半空明月在清寒中陪伴着我,与我静静对视。我想:语文生活,依从于语文,落点于生活;用语文来改善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这些均是语文教育之本质。于是,我在语文课标中如饥似渴地“寻宝”,惊喜地发现“生活”一词是课标中的高频词,出现100多次。我连夜写下《语文新课标的“生活”解读》一文,发表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转载。
2022年10月,我完成了我的语文教育思想的主文章《过“言意共生”的语文生活》,文中如此阐释:过“言意共生”的语文生活,以语文生活为愿景设计,将语言学习与儿童成长规律更好相融,在“言”与“意”双向往来的通途上遇见生活的风景,在言语能力生长的同时垒厚“精神的底子”,面向儿童的当下与未来,实现儿童生命的更好生长,让语文学习成为提升儿童生活品质的“主场”,最终助推一个人过上高品质语文生活。
此心安处是吾乡。随着“言意共生”一路跋涉,又回到生活,走向高品质语文生活,我不禁想到那句歌词:“我们就是沿着过去的轨迹走向明天。”
此“言意”,最语文。※
(姜树华,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