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计量法的《道德经》传播和影响力可视化研究
2024-06-10张艺凡张巧
张艺凡 张巧
摘要:《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历经千年仍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着深远影响。虽然本文并未直接展示其具体的传播和影响力的可视化成果,但详细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研究步骤和方法体系,为后续深入探究 《道德经》的世界性传播现象及其深层影响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路径。
关键词:科学计量法;《道德经》;传播网络;可视化;时空轨迹;跨学科引用;传播模式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 “万经之王”,对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乃至世界各地的思想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科学计量法,试图通过量化分析的方式,对 《道德经》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加深对 《道德经》传播机制的理解,为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科学计量法理论框架构建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科学有效地衡量和评估文化、思想的传播效果及其对受众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热点问题。传统的传播学研究往往依赖于定性的研究方法或简单的定量统计。而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更为精确和深入的研究方法逐渐受到关注—科学计量法。科学计量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文献计量、网络计量等领域应用广泛。
科学计量法是通过统计、计算和模型构建,对复杂知识传播现象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解析。在传播学视角下,基于科学计量法研究 《道德经》的传播和影响力,具体体现为应用科学计量法刻画 《道德经》的传播链路、揭示扩散模式,以及量化测量传播影响力等方面。
(一)刻画 《道德经》的传播链路
传播链路是揭示信息流动路径的关键。利用科学计量法可以系统地描绘 《道德经》自诞生以来的流传轨迹。通过对历代注疏、译本、版本的产生、传播及其相互影响进行编年史式的梳理和数量统计,形成一幅详细的传播网络图谱。例如,分析各时期重要注释家和翻译家的工作及对后世的影响,或者追踪某一特定版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转与再创作情况。此外,通过引用网络分析,进一步明确 《道德经》在学术领域内部的传播路径和知识转移过程。
(二)揭示扩散模式
扩散模式揭示了信息如何从源头传播到更广大的受众。《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经典著作,作者老子是信息源的起點。研究应先考察原著文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语言风格如何构成核心传播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如何吸引并影响接收者。扩散模式研究需要关注其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影响人群以及扩散方式。通过科学计量法,分析 《道德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特点,探究其如何从学术领域走向民间,如何影响各类文化、艺术创作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
利用科学计量法来揭示 《道德经》在时空维度上的扩散模式,具体可包括:(1)空间扩散。分析 《道德经》从发源地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直至全球范围的地理扩散过程,考察其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接纳程度、本土化改造及反馈效应;(2)时间序列扩散。探究 《道德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速度、频率和广度。《道德经》的翻译研究一路走来,风风雨雨百年历史,从最初的凤毛麟角到现在的百家争鸣。每个阶段的研究都是响应时代的产物。[1]如先秦至汉唐、宋明理学至近现代全球化的各个节点都有各自的传播特征。(3)社会网络扩散。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探讨 《道德经》如何通过学者、僧侣、教育机构、出版商等各种社会角色和组织结构得以传播和传承。
(三)量化测量传播影响力
科学计量法可以提供一套量化指标来衡量 《道德经》的传播影响力 (详见表1)。具体包括:(1)引用量分析。计算 《道德经》及其相关研究在学术期刊、图书和其他出版物中的被引次数,反映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2)搜索指数与社交媒体热度。利用Google Scholar、百度指数等工具,监测 《道德经》的网络搜索量和社会媒体提及频次,评估其在大众层面的关注度。(3)文献产出与主题演化.统计与 《道德经》相关的论文、著作数量,分析研究主题随时间的变化,以此了解其对学术领域的长期影响和当前热点议题的引导作用。(4)影响力扩散深度。通过跟踪 《道德经》理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和实践层面上的渗透,评估其对哲学、政治、经济、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等多个层面的实际影响。
二、《道德经》传播网络的多维构建与可视化
(一)《道德经》翻译与传播的时空轨迹可视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道德经》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翻译经典是历史馈赠给当下的宝贵参考,呼唤多样性的阐释。[2]《道德经》自古至今的翻译与传播过程构成了一个多层面、动态演变的空间—时间连续体 (详见表2)。运用科学计量法,可以通过搜集并整合历史文献记录、出版数据以及现代数字化资源,构建出 《道德经》在全球范围内的时空传播轨迹图表。
(二)《道德经》跨学科引用与互动关系网络构建与解析
《道德经》对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构建 《道德经》的跨学科引用与互动关系网络,第一,全面搜集和整理 《道德经》跨学科引用的相关数据。这一步骤涉及访问国内外大型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ofScience、Scopus等,检索并下载所有与 《道德经》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学术文献。在此过程中,特别关注不同学科领域中引用 《道德经》原文、理念或其注解版本的文献,以此为基础搭建原始数据集。
第二,对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细致的梳理,去除无关信息,提取关键字段,如作者、发表年份、期刊、关键词、摘要以及详细的引用信息。构建引用矩阵,明确记录各个学科领域之间以及学者个体之间的引用关系,形成初步的引用网络结构。
第三,基于上述数据构建跨学科引用网络模型。在这个网络中,节点代表不同学科领域或者研究 《道德经》的学者,每条连线 (边)则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引用行为,权重可依据引用次数进行设定。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如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算法,对网络进行拓扑结构分析,计算节点的重要性指标 (如中心性、聚类系数等),识别 《道德经》在学术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传播路径。
第四,进行定量分析,探索 《道德经》思想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渗透程度和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共被引分析确定 《道德经》经典段落或思想在哪些学科领域内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引用和深化讨论;通过耦合度分析揭示不同学科领域间因 《道德经》而产生的互动效应和知识迁移模式。
第五,利用Cytoscape、Gephi等可视化工具,将复杂的跨学科引用关系网络以图形方式呈现出来,直观地洞察 《道德经》跨学科影响力的分布格局、发展趋势以及潜在的学科交叉点。同时,通过动态可视化展现 《道德经》影响力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过程,从而为未来研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方向和策略指导。
(三)《道德经》文化内涵衍生产物的传播流变可视化
《道德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远的文化内涵不断催生出丰富多样的衍生产物。为深入探究这些衍生产物在当代文化市场上的传播流变,可以采用科学计量法和可视化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全面梳理和分类 《道德经》文化内涵的衍生产物。包括搜集自古至今基于 《道德经》创作的各种艺术、影视、音乐、设计等实物作品和数字产品信息,整理作品名称、作者、创作时间、题材类型、传播载体等基础数据,并进一步分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 《道德经》文化元素及解读方式。
第二,构建 《道德经》文化内涵衍生产物的传播网络。根据作品之间的相互引用、改编、致敬、再创作等关系,定义网络中的节点和边。节点代表单个衍生物,边则表示两者间的传播、影响或关联。同时,结合作品的发行渠道、受众反馈、社交媒体热度等数据,为网络中的节点和边赋予相应的权重,以反映衍生物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大小。
第三,运用科学计量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探索衍生物的传播路径和模式。分析哪些类型的衍生物在特定时间段或媒介环境下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以及 《道德经》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产品中的演变规律。
第四,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衍生物传播网络中的热点、关键节点、社群结构和演化趋势。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具有相似传播特点的作品群落,通过链路预测未来可能流行的新型衍生物形态。
第五,利用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传播流变数据形象化。设计并创建 《道德经》文化内涵衍生产物传播流变的动态网络图谱,直观展示各衍生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环境下的传播状况、接受程度及其影响力的变化态势。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科学计量法的 《道德经》传播和影响力的可视化研究方案,强调了在理论层面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论对 《道德经》的传播生态进行深度挖掘和视觉呈现。尽管本研究未涉及具体实施的可视化操作案例,但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清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论参考,鼓励进一步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以便更精确地揭示 《道德经》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历久弥新的传播动力机制,期望能更好地理解 《道德经》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所发挥的深远文化和思想影响力,并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和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 马婕.《道德经》英译研究综述与展望[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9):94-97.
[2] 张发亮.基于CiteSpace的国内 《道德经》翻译研究论文可视化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0):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