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中社交权管理框架下网络冒犯的不礼貌研究

2024-06-10施子婷

国际公关 2024年8期

施子婷

摘要:本文选取微博中关于公共话题的讨论,针对网络多人交互语境中的言语冒犯,从社交权管理视角探究网络冒犯中交际者之间的联盟和对立。研究发现,话题中参与者和交际者的言语交际紧密相关,而交际者之间的冲突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加强,反映出不同群体间产生的对抗性不礼貌。本文期望通过对网络冒犯中的不礼貌研究,为社会人际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际关系管理;网络冒犯;人际不礼貌

冒犯言语行为作为一种有意不礼貌的语用取向,容易引发人际间的冲突。卡尔佩珀将不礼貌视为说话人故意用来威胁或攻击他人面子的一种交际策略。[1]有意不礼貌的言语行为,是说话人为了实现正面或者负面的交际意图实施的交际行为,这种不礼貌会对听话人的面子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使交际进程中的冲突不断涌现,威胁人际关系的维护。网络交际具有的开放性使人们不再遵循面对面交际的礼貌规范,因此网络语境中的言语不礼貌现象十分普遍,包括侮辱、诽谤,甚至会产生交际者之间的恶意中伤。语用学的相关研究一直以来主要针对面对面交际中的言语行为产生的冒犯和不礼貌现象,而对于网络语境中交际不礼貌现象的探讨相对较少。网络语境中冒犯语言的使用,恰恰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人际关系的危机。互联网带动各类社交媒体的发展,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公共话题,公众言论都属于社会言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媒体平台公众言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媒体平台微博中关于公共话题的讨论,针对网络多人交互语境中的言语冒犯,从人际关系管理中社交权管理视角探究网络冒犯中交际者之间的联盟和对立,进而探讨网络冒犯所引发的人际间的不礼貌现象。

一、网络冒犯

关于冒犯的研究,国外学者给予了较多关注,大多关注冒犯言语行为对于听话人面子的威胁,并给予冒犯一定范围内的界定。网络冒犯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语用学逐渐转向对于人际关系的探讨,近年来,相关研究试图将网络冒犯和人际礼貌建立起联系并探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其中早些的研究主要针对网络冲突发起讨论,强调网络语境中交际者的身份、性别等社会语境因素对于网民之间的敌对性交际产生的影响。然后是关于面子威胁的探讨,探究网络冒犯中言语行为对交际环境的构建、通过群体间的结盟引发群体性冲突、造成人际间的威胁和伤害。也有研究关注交际参与者的身份构建对言语交际中语言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以及在此过程中交际者对于自我身份的选择和定位,并阐释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不融洽或者冲突对立的效果。后来有学者将关注点转移到了网络语境中交际者个人信息难以获取的隐蔽性,在厘清参与者角色的基础上,从人际关系管理角度探究网络冒犯与人际礼貌之间的联系,但此类问题涉及的研究较为缺乏。此外,这些研究所选取的语料也局限于网络论坛或贴吧,并没有向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扩展,缺乏多样性。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语料,对网络冒犯中所涉及的不礼貌现象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利用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中社交权的管理分析網络语境中的人际不礼貌。

二、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中的社交权管理

斯潘塞-奥梯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认为不礼貌与面子或社会规范相关,其中社交权管理能够有效反映社会规范和冒犯言语行为的相互关联。[2]交际者对他人在某种语境下的产生平等性和得体行为的期许作为社交权的核心,基础就是社会规范。通过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中的社交权管理来分析冒犯言语行为,能够深刻探究出隐含在不礼貌范式中的社会规范,为对不礼貌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提供支撑。根据对社会规范的定义,产生冒犯是产生了对社交权的违反,引发人际关系管理的负面影响。根据斯潘塞-奥梯的分类,社交权包含公平权和互往权两大社会规范。网络语境创建了平等的交际关系,而平等又构成了交际进行的前提要素,因此构成社交权的基础。公平权指的是语境中的交际者享受被平等对待的权利,互往权则指交际者享有的社会参与权以及其他交际参与者用来建立关系的社会参与权。在基于一定语境的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有着对于交际公平权或平等权利的期望,如果其权利受到他人的言语行为冒犯,交际者会通过言语行为展开对于社交权的管理。有些研究对这两种社会规范进行了细致划分,认为公平权包括参与者或交际者之间平等的交际地位和交际的自主权,互往权可以分为适度尊重、宽容和谦虚这三个次则用来分析交际言语行为。[3]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 “计算机辅助交流话语分析” (CMDA)来阐释网络语境下言语行为之间的不礼貌现象。[4]在此分析机制中,社交平台中的话题讨论按照时间顺序排序,而通过判断博文中的回复对象和回复的内容,可以确立话题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此外,由于网络交际中参与者互动的多向性和社会语境的缺失,参与者角色要根据其交际实践来确立。有学者给出网络冒犯中参与者关系和人际礼貌的框架,判定出冒犯发起者、冒犯接受者、协同者、非协同者几种角色。在产生冒犯言语行为后,冒犯发起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和关系得以确立,其他的交际参与者自然属于冒犯协同者或非协同者阵营。在多方互动中,冒犯发起者和协同者形成结盟关系,当接受者及其冒犯的非协同者属于同一个阵营时,反映出人际关系的礼貌言语行为;当冒犯发起者同盟和冒犯接受者同盟形成对立时,则会表现为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人际冲突,反映出人际关系间的不礼貌现象。卡尔佩珀根据语料库总结出九种常见的不礼貌范式,如侮辱、威胁、诽谤、尖锐的批评等。[5]也有研究归纳出网络交际中通过中文实现冒犯的方式具有直接性和冲突性,如鄙视、辱骂或直接驱逐等。[6]

本文的语料选自微博中针对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博文,如疫情下关于 “连花清瘟”退烧药的功效、“阳敌”表情包以及对于疫情 “新十条”政策的讨论等,主要关注互动发文和评论回复的言语交际片段,最终根据参与者角色的识别划分,筛选出三对实例,分别代表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人际冲突。本文所选取的社会公共话题避开了涉及民族或者宗教信仰等容易引发争端的敏感性内容。对于语料中出现的一些粗鄙性话语,用符号 “X”进行替换,出现冒犯的地方用 “→”表示,使冒犯呈现更为直观。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中社交权管理这一角度,本文将分析这三对实例中交际者之间不礼貌的言语行为,探讨参与者之间的结盟和对立关系,洞悉网络冒犯中对参与者社交权的威胁如何引发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三种人际不礼貌。

四、网络冒犯中的人际不礼貌分析

(一)“一对多”人际不礼貌

例 (1)呈现的是冒犯发起者和接受者同盟产生冲突,进而导致网络冒犯中的人际不礼貌。在01中,A作为冒犯发起者,首先直接发起言语冒犯,通过自己所持的不赞成态度对B所述的观点表示反对,这一点违反了社交权管理中互往权所包含的适度宽容这一次则,进而引发B对A所实施的包含侮辱性言辞的言语冒犯,在02中用质问表示反对和质疑,进而这一冒犯又触发了A对B的再次冒犯,引发后续冲突。在06中,A再一次用嘲讽的语气对B的言论表示反击,并提及了B的家人,将不相关的因素掺杂进网络交际中,引发伦理道德层面的争端,进而造成对互往权中适度尊重次则的严重违反。在A和B的冲突中,出现了参与者C,和B持相同立场,属于冒犯接受者同盟,在03中用讽刺的言语对A的言论表示反对,从而造成A发起对C的冒犯,对其言论进行驳斥,构成了对互往权中适度宽容次则的违背。

例 (1)→01 A to B:你这开口就骂人啊,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天天把自己锁在家里的。

→02 B to A:我一般不骂人,我骂的都不是人。我骂的什么人你看清了吗?太阳是你叫出来的还是门是你敲开的?你跑来对号入座干什么?

→03 C to A:别着急,你还有下一轮。还有长新冠。

→04 A to C:我愿意,可惜你不愿意你也得一轮一轮地来。

05 B to A:对于无父无母无伴侣无子女无就医需求、阳了也不耽误收入来源的人来说,现在这样确实很好。你尽情享受就是了,但你没有权利让受连累的人闭嘴。

→06 A to B:不好意思,你说的这些我都有,过得也都很好,有这工夫建议去医院看看婆婆吧,放开之前恐怕都捞不着看。

(二)“多对一”人际不礼貌

例 (2)中的言语交际呈现出冒犯发起者同盟和接受者之间产生的多对一冲突,进而引发人际不礼貌现象。与例 (1)不同的是,此例中,冒犯发起者B得到其他参与者的支持和认同,并且构建起冒犯发起者同盟,共同对A实施言语冒犯。通过细致分析来看,冒犯发起者B在02中通过质问性言语对A实施冒犯,对其所述的观点表达了质疑并暗含反对意见,违背了社交权中互往权包含的适度宽容次则,对人际关系的维持造成负面取效。这一冒犯过程引发了A的质问作为冒犯的对抗性回应,但这一回应不具有不礼貌范式的表征,不构成言语冒犯。紧接着C、D、E陆续对A的言论发起冒犯,在交际中扮演冒犯发起者同盟的角色,共同对冒犯接受者A实施冒犯,将冲突推向恶化的一端。在04中,C对A进行公然侮辱,称对方为 “一事无成的东西”,并通过嘲讽言语 “你靠啥也火不了”对A进行嘲笑,违反了互往权中的适度尊重次则。同样,D在05中对A进行公然侮辱,与C形成结盟关系。06中,冒犯协同者通过负面评价性言语对A的社会关系进行挑衅,拉大和A之间的社交距离,表现出比A高人一等的姿态,违反了公平权中平等的交际地位,以及互往权中适度宽容的次则,使交际冲突进一步增强,产生负面效果。

例 (2)01 A:靠这事红的人。

→02 B to A:你认真的吗?只是对你来说吧。

03 A to B:我看他红的达人秀吗?

→04 C to A:你靠啥也火不了,一事无成的东西。

→05 D  toA:楼里那个沙贝我竟然早就拉黑过。

→06 E to A:从你的发言可以看出来你没有仰慕你的人。

(三)“多对多”人际不礼貌

例 (3)这一交际序列展示的是在博文帖子中冒犯发起者同盟和冒犯接受者同盟之间产生的多对多的冲突,引发人际关系的不礼貌现象。在此例中,有6名交际者参与了博文的回复,B作为冒犯发起者,先在02中通过反讽和质问的方式对A实施言语冒犯,在A的言语不具有交际者针对性的情境下质疑A的观点,违反了适度宽容这一次则。虽然冒犯接受者A没有对此作出回应,选择沉默的态度应对冒犯言语的发起,但B的冒犯触发了其他交际参与者的回击,即其他冒犯接受者同盟的反击。在03和05中,C作为A的冒犯接受者同盟,并不认同B的观点,针对B对A的攻击进行回击。C采用了质问以及类比的修辞对B实施冒犯,E则采用了间接性侮辱对B实施冒犯,违反了互往权中适度尊重的次则。在04中,D扮演了B的冒犯实施者同盟角色,通过侮辱、质问和嘲讽对A实施冒犯,通过 “你懂个屁”对A的智商能力进行侮辱,违反了公平权中的平等交际地位原则以及互往权中的三条次则。在此交际中,A、C、F属于冒犯接受者阵营,B、D则属于冒犯实施者阵营,两个阵营相互对立。

例 (3)01 A:其实连花清瘟是中成药,效果比较慢,但是对身体伤害也小。

→02 B to A:这么有效,那怎么还不敢公布药物试验数据啊?

→03 C to B:你叫中成药给你试验数据,怎么不叫瑞辉出份药物温寒性的证明?

→04 D to A:你懂什么,吃一次药然后你就是专家,开始指点江山了?

→05 E to B:你和你的名字 (你的发言跟小丑一样)绝配。

06 F to A:很中肯,主要根本买不到是个问题。

五、结束语

基于网络语境中交际行为的特征,本文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中的社交权管理视角探究了网络冒犯言语行为中的人际不礼貌现象,试图进一步探析冒犯言语行为和人际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在特定语境下表现出的特点。根据社交权分类和相关研究对于网络语境中冒犯言语行为的归类,对于选取的微博中的博文以及评论回复示例,在厘清交际参与者角色的基础上大多可以归为三类冲突,即威胁社交权引发的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三种人际不礼貌范式。在对三种人际不礼貌进行逐一探究和分析后,发现在这些交际中,参与者要么属于冒犯实施者阵营,要么属于冒犯接受者阵营,通过冒犯性言语行为实施冒犯或者进行对抗性回应。在此过程中,社交权管理中的公平权和互往权的违反也有所体现,属于人际关系间的不礼貌现象的表征。本文分析了网络冒犯言语行为对社交权产生的威胁,以及这种威胁如何引发了所列出的三种人际不礼貌范式,发现在网络特定语境中,交际参与者建立的角色与其言语活动具有紧密的关联。在交际的进程中,交际参与者之间由于言语冒犯引发的冲突会逐渐增强,而随着冒犯同盟阵营的逐渐扩大,交际会随之呈現负面的效果,产生严重的群体间的面子威胁。在发起的交际序列中,冒犯的发起者及参与者一方面通过讽刺、质疑或反对等言语冒犯行为威胁其他参与者的平等交际地位,侵犯交际中双方持有的公平权;另一方面通过侮辱、谩骂等冒犯性强烈的言语行为,违背交际中的互往权,进而引发人际间的冲突,建立起难以弥合的社交距离,而这些言语行为以及其引发的负面效果都是造成人际不礼貌背后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卡尔佩珀.对不礼貌的剖析[J].语用学,1996,25(3): 349-367.

[2] 海伦·斯潘塞-奥梯.面子、(不)礼貌和融洽[J].礼貌研究, 2008,1(1):95-119.

[3] 陈倩.网络冒犯的语言实现方式及人际语用理据探析[J].外语教学,2019,40(2):32-37.

[4] 苏珊·赫琳.计算机话语分析:一种研究网络社区的方法[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

[5] 乔纳森·卡尔佩珀.不礼貌:用言语实施冒犯[J].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2011,1(1):1-6.

[6] 毛延生.汉语不礼貌话语的语用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2):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