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价值意蕴、现存问题及对策*

2024-06-10陈宪良孙炜

教书育人 2024年9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学效果

陈宪良 孙炜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1]做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一环,对高校做好新时代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决策部署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意味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开展重大问题教育引导。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研究,充分阐释其价值意蕴,剖析其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提质增效探索出一套积极稳妥、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价值意蕴

《教育部关于加强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切实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把这门课真正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示范课”。[2]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是发挥思政课教师核心作用的现实需要,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一)推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这些独特的价值功能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在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一方面,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研究,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讲授课程,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把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向、内容和形势,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学生特点、社会热点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

(二)彰显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现实需要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一方面,加强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在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方法时,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深化对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核心问题的认识,厘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逻辑理路,增强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自信。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研究,能够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理念如何转变、教学内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如何创新、教学资源如何利用等这些问题,都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思政课教师在研究上述问题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从而切实增强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承载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领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承担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的艰巨任务。加强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研究,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养思想观念端正、道德品质优良、综合素质出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存问题

随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其课程定位、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师资配比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形势与政策”课相比于其他高校思政课程来说规范化建设起步较晚,使得在教学内容、资源整合、评价体系、教师讲授、学生态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学内容把握不充分,缺乏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决定了“变”是教学过程中的常态。例如,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因此,2023年“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意味着“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还需要具备政策性和时效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还不能完全灵活地适应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导致“形式与政策”课教学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时效性强,使得部分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既全面把握授课内容,又在课堂上自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全面展示。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行为特点把握还不够充分,以至于教学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对于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思考还存在不足。同时,很多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缺乏机会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意义,难以真正实现育人的核心目标。

(二)教学资源整合不到位,缺乏规范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过30 多年的建设,正逐步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转型。[6]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师资力量差异化、课程内容碎片化、课程管理随意化等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骨干教师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同时,这些专职的骨干教师还需兼顾大量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因此很难专心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的研究。从课程内容来看,由于“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授课体系不能保持一贯的稳定性,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导致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系统的认知体系,限制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深入理解。从课程管理来看,部分高校由党政领导干部和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然而,高校在管理兼职教师的程序和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可能出现信息交流不畅、责任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导致教学管理不协调,课程设置相对随意。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实效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7]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理论课加实践课的成绩考核方式,结课方式普遍采用开卷考试、写小论文这两种方法。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容易让学生缺乏紧迫感,低估考试难度,忽略平时上课内容,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接触网络变得更加便利,可以轻松获取大量的在线资源,包括学术文章、研究资料等,论文抄袭现象愈发普遍,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也给教学效果的有效反馈增添了难度。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形成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保证教学效果提供了反馈制度。但在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系统评价仍存在脱节或缺失的现象。总体来说,部分高校仍然侧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的“单向”评价上,而对于学生评教环节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学生对于评教环节态度随意,导致课程评价的严谨性缺失,评价结果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难以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有效参考。

(四)学生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积极性

当代高校大学生大多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高。另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新颖,他们不再拘泥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而倾向于从更多元的方式获取信息。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在大班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与教师互动讨论的机会,教师也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课堂纪律差、逃课等不良现象。此外,部分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价值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精神世界的碰撞更加激烈,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更加深刻,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缺失、行为功利化、思想肤浅化等现象。因此,部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这类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出现了抵触或应付心理。

三、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打造一支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建立实效管用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为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赋能增效。

(一)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承担着提高学生政治觉悟、思想水平的重要使命。因此,要推动该门课程的高质量建设,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入手,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从多个层面协同发力。

其一,对于高校各负责部门来说,务必要将“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其他思政课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保障教学的高质量运行。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目标,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发展方向,形成高校党委全面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并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充分的资源支持,为“形势与政策”课搭建良好平台,以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发展形势与政策,确保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二,对于“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来说,要增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考和关注点,时刻调整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时刻保持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政策的敏感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准的信息和观点。其三,要提高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引导大学生走出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的误区。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分析形势和把握政策的能力,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培养批判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

(二)在教育教学上,坚持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1987 年10 月,《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中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纳入高校思政课体系,30 多年的建设发展,促进了“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践工作不断发展,为新时代做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要在以往建设基础和实践经验上,坚持理论武装、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形势与政策”课的本质并非对国内国际时政热点问题的简单复述解读,或者是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机械传达,而是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但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和课时的有限性,使得“形势与政策”课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加强教学的严谨性。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最新的教学要点,处理好教学内容中的“变”“不变”。“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应定时组织召开集体备课会,明确每学期的专题内容,任课教师进行深入备课,切实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

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要积极适应时代、适应学生、适应社会。在教学思路上,授课教师需要巧妙平衡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教学要点和专题内容准确规范的同时,也要根据形势需要灵活地丰富授课内容,充分挖掘跨学科专业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采用翻转课堂、研讨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手段上,要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把握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先进思想、科学理论、正确价值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实现教学主客体的良性互动。

(三)在师资力量上,打造一支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

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拥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8]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支专业过硬、梯队衔接有序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首先,要强调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在师资配置中的优先标准,按照思想修养、道德标准、学术能力、思维视野等要求,为“形势与政策”课选配优秀的教师。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定期开展培训,推动思政课教师培训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培养机制,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强有力地保证师资队伍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和教育任务。

其次,“形势与政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治国理政的诸多方面和多个学科领域,单纯依靠马院专职教师难以更好地完成育人任务。因此,应该按照“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兼职队伍,选聘优秀的党政干部、学工干部、辅导员等师资,统筹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兼职师资力量的加入,有助于拓宽课程教学资源,引入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学术体验。学生通过接触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兼职教师,可以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此外,还应该经常邀请社会科学理论界专家、各行各业先进模范、理论宣讲团讲师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邀请各领域专家授课,有助于打通教育资源壁垒,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为“形势与政策”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机遇。

(四)在教学管理上,建立实效管用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价值归属不在于评判,而在于解决“教与学”双向评价的问题,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9]因此,要以课堂教学效果为基本要求,着力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估机制。

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机制,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估方式。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考核方式是开卷考试或写小论文,但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缺乏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评估。因此,可以引用案例分析、观点论述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估,通过定期的小测验、中期考查和学术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是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质量的重要一部分。传统的评价方法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评价重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需要转变视角,拓宽评价标准,不仅关注教师是否“以学生为本”,还要考查学生是否有效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重点也应该放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课程成绩。与此同时,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再局限于仅由学生或督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表现。不同评价主体所处的角色和视角不同,因此他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会有差异。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观点,以便更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学效果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