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双重逻辑*
2024-06-10孙建荣巩乃鑫
孙建荣 巩乃鑫
(1.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青年学生群体作为民族复兴的先锋队,其思想政治水平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向和步伐,亦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高校育人工作担负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长远发展考虑,应当实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党建工作成效的飞跃提升。
一、理论逻辑: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理念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全阶段
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发轫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成长和执政实践脚步,是内生性创新和外放性拓展的理论演进过程。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中,深入挖掘并辩证考究,不难发现,其皆蕴含众多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思维火花和科学理念,皆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理论之源。
(一)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上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由于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整体性思维。再者,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而普遍联系的基本主体是物质世界。现实中,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且极为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各育人部门主体及其内部各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开展育人工作,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各个要素都纳入协同育人机制中,做到全盘考虑、总揽全局,注重各主体间联系的整体性,各要素齐头并进。唯有如此,才能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而使高校育人协同机制进一步得到立体构建、系统完善和优化发展。
再者,恩格斯在历史合力论中提及“历史发展最终是由主、客体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客观物质基础上,无数个意志相互作用而形成总历史合力的过程”,[3]因此,任何事物及其产生与发展都应当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中还蕴含“整体性思想”“交互作用”等,皆对我们开展高校育人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哲学原理之上,开展高校育人过程中形成各育人工作元素之间的合力愈发必要,在高校内部建立“三全育人”相互协同的育人机制,使各个育人主体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能够相互配合,朝向共同目标协同发力。当前,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关系日益紧密,形成了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对高校而言,紧密联系育人工作体系、党建等各个子集是推动育人工作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二)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执政过程
我们党成立以来,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成果,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古田会议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重大政治原则,同时也将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提供思维借鉴。此后,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4]更是明确指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1980 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5]以此明确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二者间的逻辑关系。同时邓小平多次指出,青年作为我们党的亲密助手,要将广大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使其在党的领导下发挥重要作用。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在分析事件产生缘由之时提到,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我们党必须深刻总结历史教训,重视加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施路径上,他强调应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工作,以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和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因此,在理论与实践交互发展的过程中,丰富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思维和践行路径。
此后,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6]加之胡锦涛同志先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时代命题。强调广大高校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学习型政党为引领,围绕青少年发展和高校育人工作实施形式多样的专题学习活动。同时,他们还认为思想建党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对培育增强大学生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理论皆进一步阐述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进一步发展了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理念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借鉴。
(三)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创新于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7],以此可见,强调高校育人工作的整体性与协同性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因此,高校育人工作需要整合校内外的各类元素与各方力量,发挥育人合力,打造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再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8]不仅从政治层面赋予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育人使命,在育人队伍建设上做出了具体规定;而且突出党建工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并在育人方式上对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的理念加以细化阐释。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理念日益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之需。
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国内高校以守正创新的姿态,结合本校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学生特点,丰富了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范式。结合高校“五育并举”目标要求,广大院校以党的系列教育主题实践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党的教育主题活动思想内容为灵魂,高校协同育人理念得以升华飞跃,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高校育人工作普及了群众史观教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个人道德标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高校育人工作树立了党员先锋典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高校育人工作重申了初心使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高校育人工作笃定了历史文化自信。
二、实践逻辑: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彰显新征程下高校工作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党建工作要义,应对新征程中的荆棘载途,奋力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青年学生亦愈发成为建设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主体力量,实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尤为重要。各大高校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理念和范式,为高校各项工作步入新征程提供了鲜活动力。
(一)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党应对新征程风险挑战的思想堡垒
新征程中,我国仍面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愈发多样和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等不稳定因素。为稳步推进高校内部各项工作,更好地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应对前进发展中潜在的风险挑战,需要充分发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所具有的积极推动价值。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不仅是青年群体中的知识骨干人才,也是未来实现近代以来第二项历史任务的核心力量。因此,党中央接连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其中蕴含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高校育人工作发展做出指导,这既是新时代育人工作的“路线图”,也是培养新征程“四有青年”大学生的“任务书”。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初期,广大高校党团组织号召在读大学生无畏牺牲、冲锋在前,以榜样引领作用带动广大群众在重大事件中勇立潮头、善作善成,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锤炼自身的担当意识和意志品格。此外,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文化多元化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因素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部分青年学生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和思想觉悟不高等问题,高校管理工作存在潜在危机。借此,从国内社会现实和境外敌对动机来看,促进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尤为重要,一方面,在应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存在的艰难险阻中锤炼了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担当,另一方面,高校党组织参与学生思政教育也为更好地应对新征程中出现的风险挑战注入了青春源泉。
(二)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携手共进、勇毅前行,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战略支撑。环顾当今世界,正经历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特征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对高端技术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对各国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挖掘和转移,使得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大量人才流失的问题。目光回归国内,我们要在世界范围内的“抢人大战”中占据主动,就必须重视发挥人才储备的重要战略价值作用。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攻坚克难、稳步前进,继而迎来民族复兴伟业的胜利曙光,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具有最大潜力“智库”,铸就一支听党指挥、德才兼备、信仰坚定的高素质青年学生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作为培养主体之一的高校党组织亦应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既是新时代新征程乘势而上,完成新“两步走”的人才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党建工作政治性特征的聚焦呈现。由此可见,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尤为必要,高校党建工作对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以党建协同学生思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长远目标与价值指向具有同向性,从而对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培育大学生的过程中,加强本领才干和培育崇高理想信念二者的双重引导,才能培育造就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之优秀人才,以肩负起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
(三)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作为教育客体的青年学生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广大高校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更需要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按照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的原则,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建工作融合发展。并结合本校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学生特点,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政教育协同的崭新路径,实现对以往高校党建工作的超越与攀登,写下新时代新征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脚注,激活当代高校学生追梦圆梦的时代伟力,有力地推进高校协同育人工作质量与规模的“双丰收”。譬如以延安精神引领高质量党建工作的延安大学模式,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的“红心向党”党建品牌,山东科技大学院党委统领、党支部携领、党员带领“三领工程”等。就内容而言,即以党建文化为统领,以学生德育活动为载体,将党建工作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优势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在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在劳动教育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树牢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弘扬和学习以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等。从学生群体审视,积极参与支部活动,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发挥好支部熔炉作用,严格贯彻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以及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能力,最终达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凝心铸魂旨向。在优化学生支部管理的基础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实现党建引领的高质量趋进。
三、结语
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双重逻辑层面进行剖析,微观视角方面,既能梳理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架构,又能映射出高校党建工作的旗帜引领作用,对进一步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联袂发微愿景和打破以往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板块割裂式的认识都具有点睛之效。在宏观角度审视,这不仅顺承了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建设的应然路向,而且揭示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实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价值旨归,能助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