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康镜像理论分析《我的天才女友》中的女性成长历程
2024-06-10赵雨欣
赵雨欣
一、引言
《我的天才女友》以二战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个贫穷落后的社区为背景,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以两个女孩的友谊和成长为主线,讲述了在父权体制统治的社会背景下,两个女孩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并一步步突破自我寻求解放,最终完成自身觉醒和蜕变。
过去我们对女性友谊都存在真善美的刻板印象,而费兰特做出了大胆尝试——焦虑、疲惫、女性经期……她探索了所有我们恐惧的题材。费兰特笔下的女人们切肤地体验了被抛弃、不公和汹涌的情感——这些不再被当作弱点,而被作为一种事实来看待。费兰特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揭露得一览无余,也让我们对女性情谊的认知有了更丰富层次的延展,看到了女性群体关系的生动缩影,进而感受作者笔下女性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们处理一个又一个命运问题时展现出的无奈、挣扎、悲剧、挣脱、重生。她揭露了女性友谊不只是彼此陪伴和支持,还有嫉妒、竞争等复杂的情绪。莉拉和莱农彼此是彼此的对手,是彼此的救赎,也是彼此的镜子。
拉康在1936 年发表了镜像阶段论,该理论认为婴孩通过镜子第一次拥有关于“自我”的认知,是“自我”与“他人”分化的开端,也是对于“真正自我”分裂的开始。我们把镜子中的影像误认成“我”自己,把他人目光作为自我认知的镜面,认同他人目光中的形象来作为自己而存在,但就在认同这想象情景映射的同时,真正的自我缺席了。我们的认知不过是镜像,而非本身。自我之外,对命运、生活、世界的认知皆是如此。
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女性的主体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莉拉是莱农的朋友,是她的引导者,是她崇拜的人,是她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她的镜子。本文以莱农的成长历程为核心,分析莱农不断找寻真我、最终完成主体建构的过程。
二、欲望主体的形成
二战后,意大利政局不稳定,连年战争让经济不堪重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莉拉和莱农生活的社区充满暴力血腥,本该自由自在的童年却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之中。
恶劣的生活背景以及女性长期受到男权制度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女性缺乏对主体的认知和认同,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女性总是企图或者不自觉地寻找一个对象帮助塑造自我。
母亲是女儿的第一性别镜像,母亲的形象对于女儿的自我建构具有重要影响。莱农并不喜欢自己的母亲,认为她身材发福,右眼歪斜,右腿也不好使,这一切都让她感到厌恶。同时她也觉得母亲可悲,整天围着家庭转,没有自己的生活,每天骂骂咧咧却在家庭里没有真正的决策权,过得并不幸福,这也侧面刻画了那个年代被压榨女性的丑陋形象。莱农害怕成为母亲那样的女人,认为母亲的生活是她疯狂想要逃离的噩梦。她每天都充满惶恐,害怕也变成母亲一瘸一拐的样子,所以童年的她就想要逃离这样的环境,不想在这个贫穷的社区像母亲一样不体面地过完余生。因为女儿和母亲都是女人,所以会通过母亲的形象和处境进行反思,莱农通过对母亲进行审视批判,明确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子。莱农的母亲不仅是当时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也是同谋者,她的思想麻木未开化,莱农想远离母亲,也想远离母亲的境遇。可以说,母亲的形象是她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刺激因素,这个阶段莱农的女性意识初步觉醒。
而奥利维耶老师就是母亲的相反面,莱农把自己内心理想母亲的形象投射到奥利维耶老师身上。她是莱农敬重的女性,也是莱农在受教育道路上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她有智慧,有自己的思想,为了学生的前途费心费力,一直关注培养莱农,努力说服莱农的父母让她继续读书,这也让莱农有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为莱农走出去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奥利维耶老师代替了莱农母亲的角色,是莱农的“半个母亲”,是莱农为自己选择的正面镜像,她是莱农学习的榜样。
奥利维耶老师曾问莱农:“什么是庶民?”莱农比谁都清楚,庶民就是她母亲那样的人,所以这刺激着莱农逃离这个从小生活的地方。正是逃离和对广大世界的追求始终鞭挞着莱农,让她咬着牙一步步向上走。奥利维耶老师将莱农指引上读书的道路,这也是改变她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使她成为第一个离开街区甚至摆脱阶级的人。
在母亲负面影响的刺激以及奥利维耶老师正面形象的指引下,莱农初步觉醒并开始寻找自我、发展自我,形成最初的自我意识。
三、迷恋镜中影像
拉康的镜像其实强调的是人类因为对自我的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0—6 个月的前镜像阶段,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6—18 个月的镜像阶段,婴儿通过镜子将镜中之“我”看作是自己。其实镜像并非主体本身,镜像是一种幻象,也就是弗洛伊德提到的“白日梦”。简言之,镜中之“我”是镜像、幻象、理想的统一。在你照镜子时看到的自己,其实是别人眼中的你,你在用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他人和自我是相互交织的。因此,镜中的影像更像是我们的欲望,因此我们追逐迷恋。
女性在成长道路上总是不自觉地去追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学习榜样,把学习榜样当成镜像,当成理想的自己。莉拉就是莱农的迷恋对象,是她为自己寻找的那个“他者”镜像。
莉拉在莱农眼里从小就和其他人不一样,她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和学习天赋,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让莱农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黯然失色,这让也学习很努力的莱农感到嫉妒和自卑,她用尽全力才能跟上莉拉的步伐,莉拉的光芒太过耀眼,让莱农感到可怕又忍不住想要靠近。在莱农眼中,莉拉的聪明无人可以匹敌,还仿佛拥有与生俱来的女性主义力量:她不同于其他女孩,甚至更胜于一些男孩,她敢于正面对抗暴力,面对欺负她的强壮男生毫不退缩,坚持正面出击,哪怕流血也丝毫不畏惧。聪明勇敢的莉拉对少年的莱农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她对莉拉不仅有嫉妒,还有一种深深的欣赏和迷恋。
与此同时,莱农也是莉拉的羡慕对象,也是莉拉的镜像,家庭条件尚好的莱农可以上补习班,继续读书,然后一步步走出这个破败社区,走出这个窒息的生活环境。而她哪怕是大家眼中的最聪明的人,却与继续接受教育无缘,只能辍学工作,局限于这个从小就讨厌的地方。因此,莉拉和莱农互为彼此的镜像,互相迷恋又互相对立。
因此,莱农和莉拉开始向镜像理论的第三阶段发展,希望“他者”成为“自我”。换言之,莱农希望自己像莉拉一样聪明勇敢敏锐,莉拉希望可以像莱农一样读书学习,希望拥有彼此的一切美好品质,体验彼此的一切经历。
在莱农心里,莉拉就是她的“天才女友”,莉拉不仅是她的假想敌,也是她的学习动力,她认为莉拉读书可以带动她读书。可以看出,莱农希望和莉拉一起进步。而同样的,莉拉也对莱农说过:“你一定要一直上学,因为你是我的天才女友。”莱农升学进入新学校学习新知识令莉拉羡慕,同时在她心中莱农也是耀眼的。
莉拉和莱农是彼此的镜像,是彼此欲望的投射,也是世界上另一个彼此,她们从彼此身上汲取能量,又从不放弃彼此,不想对方停滞退步。她们是彼此的敌人,又是彼此的挚友,互相消耗又互相迷恋,希望通过彼此的美好弥补自己的缺失,完成自身圆满。
在父权社会以及暴力环境下,莱农成长为一个沉默内敛的形象,而莉拉在书中的形象则是野蛮生长,个性鲜明、勇敢不服输。文中有一段描写莉拉提议去看海,莱农虽然胆小但还是选择编个借口骗父母跟随莉拉,因为在她心里莉拉的选择好像总是对的,莉拉像是激活她勇气的那个人。就像是小时候哪怕害怕得发抖也会跟随莉拉爬上阴暗楼梯,走到堂·阿奇勒的门口。莉拉于莱农而言,也是指引者。在去看海的路上,她们途经黑暗隧道,赶上了瓢泼大雨,而不同的是,面对恶劣天气,莉拉变得焦虑,选择回家放弃看海,而莱农却学会了用莉拉的方式分析问题,想要冒着风雨向前去看海。这个场景也折射了莉拉的镜像对莱农的影响,莉拉的某些品质转化到莱农身上,也预兆了莱农会野心勃勃不断向前,走出这个令人厌恶的环境,她会看到更大的“海”。而莉拉,可能永远也走不出去,看不到“大海”了。
四、完成自我构建,确立自我
整个镜像理论的核心是认同,在寻求认同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外界的东西内化,进行自我构建,这是我们终其一生无法绕开的课题,认同也就是寻求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至少在我们的镜像阶段,我们的认同与感知世界的能力是一定会有偏差的,就像透过小孔看世界,当你将内心镜映在外界或者他人身上时就很可能失真,所以会有“苏轼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佛印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镜映作用需要不断修正,这种不断修正的过程即是我们的修行,亦是受教化的过程,帮助我们生成自尊,形成完整人格。
莱农在前期可以说一直是莉拉的追随者,她被莉拉的光芒照耀,但并不意味着她自己在阴影下。她认同莉拉的价值和品质,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力量。糟糕的大环境使她沉默寡言、循规蹈矩,可是她在不断学习莉拉的勇气,最终可以克服恐惧,勇敢地前进。
镜像理论是一切认同过程之母体。主体通过镜像构造一个理想的自我,这个镜像中的自我是主体欲望的投射,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他者。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根据镜像中的自我不断发展自己,将自己欲望投射出的美好品质不断内化,发现真正的自我,重塑自我,理解自我,发展自我,最终打破镜像,完成自我建构。
莱农前期关注莉拉的美好品质和天赋,而对莉拉的关注模仿也不断重塑着她自己。莱农对莉拉的追逐,其实就是对理想自我的追逐,莉拉使处于迷茫混沌状态的莱农觉醒。
莱农在步入高中后开始逐渐走出“莉拉光环”,在奥利维耶老师的鼓励下,她独自前往伊斯基亚岛休息度假。在那里,莱农感受到一次重生,她越走越远,看到了更宽阔的世界,新事物令她感到愉悦,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拥有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在这一阶段,莱农慢慢意识到属于自己的能量,发掘自己的能力,她开始摆脱莉拉的光芒,逐渐收起羡慕崇拜的目光,把视线放在自己身上,开始逐渐打破虚假镜像。
在两个人的友谊中,莱农最初一直扮演着追逐者的形象,但是莱农在不断成长,变得自信,不再处于从属者的地位,不再只会一味认同莉拉,开始逐渐拥有独立思考和审视问题的能力。莱农超越过去的自己,面对莉拉的冷暴力,她甚至收获了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她超越了过去的自己,也开始摆脱莉拉的镜像。
莉拉和莱农的人生道路也开始背道而驰,莱农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注定不属于这个破旧的社区,注定会见到更大的海。不过两人的友谊并没有停滞,她不愿意莉拉浪费天赋,放弃读书,这也表明女性友谊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故事的结尾是莉拉的婚礼,莉拉结婚,和莱农拥有彻底不同的人生。起初,莱农对此心生羡慕,但最终却在婚礼当天揭开了这场看似幸福美好婚姻的丑陋真面目。而令人欣羡的美丽莉拉,也在这场婚礼上失去了她的魅力。婚礼上,莉拉改了又改,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和精力,把手都磨坏才做出来的鞋子穿在了莉拉无法接受和忍受的人——马尔切洛的脚上,这意味着这场婚姻是场悲剧。苦心追求莉拉的男人却为了经济利益邀请了莉拉讨厌的人,这场婚姻意味着欺骗。这时的莱农对莉拉的人生不再是羡慕,而是惋惜和可怜,这种婚姻令她恐惧。小说开头提到了莱农对母亲身体的嫌弃厌恶和恐惧,母亲丑陋的身体侧面表现了被父权社会压榨的女性面貌,小说后面也描写了莉拉美好的身体,但这一次,面对莉拉光滑的皮肤、优美的身材,莱农却同样感到恐惧,这一次她不再羡慕莉拉,她开始思考莉拉的身体在被侵犯后失去自主权的情况,为了避免步入母亲和莉拉的后尘,她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落后黑暗的地方。这时,她打破镜子,完成了自我建构。莱农的目标不再是莉拉,而是更宽阔的世界。
五、结束语
《我的天才女友》讲述的不只是莱农和莉拉之间的友谊,也是莱农自身的成长历程,一条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道路。从最初的追随和窥视他者,到后来的认同接受自我,打破他者的虚假镜像,莱农实现的是自我突破和升华,进而实现自我建构。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女性要不断地打破虚幻镜像,重塑自我。自我认同才是最好的认同,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认同感都是以自我消耗为代价的。从前的莱农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莉拉的认同,换言之,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同,这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内耗,总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下,便不是对自己真正的认同。但从高中开始,她便开始把审视的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她开始发现自己的美丽和价值,逐渐接受自我,甚至有时觉得她比莉拉更美丽、更幸福。
自我构建不等于沉溺于小我,反而会有一个足够大的、远的目标可以跋涉。莱农的目标不再是成为像莉拉一样的人,过和她一样的生活,而是走出去,读更多的书,去更大的世界,最后完成阶级跨越。
莱农的成长道路对众多女性而言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女性本身就是矛盾的群体,由无数碎片构成,这些碎片需要不断地拼凑完整再打破重生。我们需要摆脱镜像束缚,真正认同自我、接纳自我、理解自我,才能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