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促进农业韧性的路径研究

2024-06-10曹亚如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数字技术

曹亚如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是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然而,当前气候变化加剧与农业经济风险的交叠出现,使得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技术则以其跨时空的资源整合能力为农业韧性的发展提供了不同路径的多种现实支撑。因此研究數字技术赋能农业韧性的路径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数字技术 农业韧性 数字鸿沟 线上人才引进

*基金项目: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2023XSY011)。

一、引言

由于固有的长周期、低收益等特征,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偏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气候风险的加剧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波动,使得农业韧性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确保粮食供应链可靠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十四五”规划作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部署,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以数字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基于此,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为农业韧性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韧性发展,保障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

近年来,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经济发展受到频繁的冲击,学者们开始研究不同经济体面对冲击抵抗能力、适应能力与恢复能力的异质性问题。因此,韧性的概念逐渐被引入经济领域来探讨不同系统抵御、适应风险并迅速恢复发展的能力。基于适应性韧性的概念,部分学者对经济韧性理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多主体互动视角。该理论认为经济韧性不是孤立于区域而存在的,而是由区域中多系统互动形成的。Martin等人提出的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性模型认为劳动力、企业、政府等主体在互动中塑造了区域经济韧性。Neffke等人进一步提出,包括韧性在内的区域能力并不是全部由天然的环境因素影响,而是部分依赖于企业、劳动力、政府等主体重构新的生产结构,引进新的生产能力。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韧性不断应用于工程学、复杂系统理论、空间经济学等领域。尽管目前韧性在相关研究领域已有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但是关于农业韧性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有大量文献讨论农村韧性,但是农业韧性的主体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与人的互动,而农村经济韧性的主体在于农村与城市的交互。

因此,农业韧性要注重在当地天然的环境因素基础上,对农业经营相关系统主体互动的关注。增强农业韧性就是再当地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下,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平衡。农业韧性也即指一定时空下,农业系统在面对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的冲击时,通过其内部经济主体的互动来抵抗、适应冲击并迅速恢复发展的能力。

二、数字技术影响我国农业韧性的逻辑机理

(一)数字技术带动城乡要素流动

数字技术可以作用于农业储运与销售相关的经济主体上。因为数字技术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社会信任作用于经济环境,进而促进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最终有助于提升农业韧性。具体表现为数字技术能够通过带动农村的数字化发展而提高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从而为农业产销供应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农业产品的流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基础。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数字技术作为进一步补充资本生产要素还能够为现有企业的创新以及潜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缓解相应的资金约束,通过为农户提供更多工作岗位而提高其工资性收入。这样一来,伴随着企业的设立、要素的流动以及农业经营主体收入的增加,其对农业韧性的促进作用将会更加活跃。由此可见,数字技术能够对农户收入水平以及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以此助力农业韧性高质量稳定发展。

(二)数字技术下沉乡村

数字技术可以直接作用于与农业生产直接关联的乡村农户经济主体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提高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运行周期起到较为明显的资源支撑作用。数字技术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来推进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借助大数据对农户进行画像,因而能够更多地覆盖弱势群体及贫困地区,进而通过提高农村金融的可得性,为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如农用机械的购买)提供资金支持。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为农业经营主体精确匹配保险等金融产品缓解农业的自然风险与经济风险来保障农户收入的稳定性,由此实现农业韧性的稳定性。

三、数字技术促进我国农业韧性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制约城乡要素流动,甚至引致更大发展差距的关键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中首次调研了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现状,并表明“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农民数字素养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等城乡数字差距。这表明,在实践中城乡之间过大的数字鸿沟阻碍了要素的畅通流动,使得发展资源多集中在城市,难以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有效配置,使得农业难以整合资源快速发展。

由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起步较晚,城乡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差异和数字设备可获取性等数字接入鸿沟层面。从基础设施差异方面看,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占网民整体的29.4%;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为19.1%;另外,在城市地区,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网上银行、电子政务等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这表明,城乡数字技术的基础设施不仅在数字技术覆盖广度上有明显差距,同时,在数字技术使用深度上也存在明显区别。从数字设备可获取性方面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市和农村每百户家庭的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63.2台和24.6台。可见,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在获取与应用方面各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除此之外,在科技革命加速的步伐中,数字经济对城乡GDP贡献方面业表现出明显差异,2023年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表明城市地区的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已超40%,并持续快速增长,而农村地区的数字经济占比仅有15%,且严重缺乏教育、医疗、政府等服务的数字化。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各方面都存在显著差距。也即表明当农业遇到风险时,难以通过数字技术通过相关经济主体调动快速、多样化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以应对不确定性。

(二)乡村中农业现代化相关人才匮乏

促进农业韧性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人才储备数量不足,从业人员大多教育程度不高,影响了农业韧性的发展。2019年,农业农村部部长在农业农村人才座谈会上提出“当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000万,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全国农业科研人才总量达到62.7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近55万。”数据表明,农业人才占全国人才总量低,且人才缺口仍旧很大。问题主要存在于,一方面教育与就业不匹配,另一方面,乡村对现有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教育与农业需求不匹配,影响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大多数院校并未根据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设立农业专业,导致实践中所需要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大量缺口。并且,农业院校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产业发展实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理论与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另外,在农业专业毕业人员的就业意向中,一般将升学、进入农业企业担任管理职务、农业技术支持等作为就业目标,极少有人深入基层,在农村从事相关生产工作。目前,部分农业技术人员的教育程度低,仅仅依靠实践经验进行农业工作,对于数字技术在农业上的发展与应用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更遑论通过数字要素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乡村对涉农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由于农业本身的高风险、长周期、低利润等特征使得部分人才,尤其是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高级农业技术人才更愿意去高经济回报的工作领域,而非农村。或者即使留在农村也会因现实环境原因在一段时间后离开处于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村。这就导致农业人才队伍能力参差不齐,而且流动性较大,难以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致使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是涉农人才只是将相关学习作为一种就业工具,而乡村农业就业环境较差,就业回报较小,远不如农业企业等就业方向带来的综合回报更令人满意。具体来说,农村的就业环境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孩子所需的教育基础设施,父母及自己所需的医疗基础设施等社会保障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职业就业前景方面,农村相对落后的面貌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很大改变,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予相关人才较为满意的上升渠道。另一方面,相关人才与农村的情感联系也比较缺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农村务农常被大众认为“没出息”,难有社会认同感。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匮乏下,农村的农业技术人员缺口现状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改变。

四、数字技术促进我国农业韧性的路径

(一)优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普及农户对数字技术的接触渠道

数字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是当务之急。面对当前城乡数字鸿沟过大的困境,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应用意识两方面共同推进数字化农业发展进程。

一是应结合各区域农村的资源禀赋等条件,推动数字技术优化建设。目前,农业数字基础设施落后、覆盖程度不高仍是农业韧性发展的阻碍。故而,以适合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提高农村地区的数字接入水平,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如“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面对偏远区域实施安装新的信号塔等操作,提高了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可达性。另外也要强化相关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因地制宜的主动参与农业数字化发展。二是增强农村居民数字化技术使用意识和使用能力。农村居民作为数字化农业建设的内生动力,是农业韧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应通过降低数字技术使用门槛、政府施行相关政策、提高农民使用意识等多元化途径全方位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例如江苏连续3年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专项普及工程”列入政府民生实事。三是要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高效便捷,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强农村居民与发达地区的数字技术交流,让他们主动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比如,可以通过社区重心等公共设施作为交流重心,提高农户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运用,从而带动给农村数字化进程,促进农业韧性发展。

(二)多元主体配合,线上线下协同引进人才

专业农业技术人才是推动农业韧性发展的强大动力,探索数字技术对农业相关经济主体的影响,搭建政府、企业、农民、市民等都能参与的农业韧性发展体系。在多元经济主体的协同配合下,线上线下合作稳步推进农业韧性的发展。

以数字技术搭建线上平台,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人民互助机制。不同地区的数字技术发展程度不同,人民的接受程度与使用深度也有差异。对此,政府应立足不同区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数字平台将较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跨空间转移到农村地区进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比如,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网民比例为86.6%,而在農村地区这一比例仅为75.0%;中级数字技能的掌握比例在城市网民中为60.4%,在农村仅为39.5%。因此,数字经济发达地区的市民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平台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与知识将农业现代化相关的数字操作线上完成,将相应的实地操作交由当地的农户操作。实现线上数字技术与线下农户经营的互补。并着力推动成果分配机制改革,引导相关技术人才通过数字平台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允许相关涉农人才以技术入股、知识产权等方式共享农业韧性发展成果。并借此机会,加深涉农专业技术人才与农业的情感链接,营造重视农业、尊重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对乡村的情感认同。

以多主体协作为目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人才线下流动机制。一是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农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当地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框架,优化教育体系,推动产教结合,建立人才流动信息系统。如建立“订单式”涉农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发展路径,并通过数字平台提供相关信息为涉农人才的流动提供参考,健全涉农人才市场流动机制与价格机制。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程度,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农业生产流程,促进农业韧性发展,为涉农人才的能力提供用武之地。其次,政府应为涉农人才提供经济保障,提高农业对涉农人才的吸引力。一要加强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涉农人才的生活环境。政府应抓紧农业现代化的机遇,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资源,增强涉农人才在农村的生活体验,以切实的改变留住涉农人才。二是要提高涉农人才的经济收入。提高政府、企业与高校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如为涉农人才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免除农业教育学生的学费,实现企业与农业的合作并为涉农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使其获得可观的收入。一定程度上解决涉农人才短缺问题,为农业韧性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孙翔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经济地理,2017,37(10):1-9.

[2]陈梦远.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 1435-1444.

[3]Dawley S,Pike A,Tomaney J. Towards the resilient region?:policy activism and peripheral region development[J].SERC Discussion Paper 53,2010,25(8):650-667.

[4]Martin R.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 Beyond Lock- In to evolu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86(1):1-27.

[5]Neffke F, Hartog M, Boschma R, et al.Agents of structural change: The role of firms and entrepreneurs in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J].EconomicGeography, 2018,94(1):23-48.

[6]Wang,G.,Gunasekaran,A.,Ngai,E. W.T.,et al.Big data analysis i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ertain investigation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6,176:98~110

[7]张兵,李娜.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研究——基于Mlogit和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世界农业,2022(09):65~75

[8]Zhong,C.,Hu,R.,Wang,M.Y.,et al.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urbanagriculture: Evidencefrom Chin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76:122686

[9]uster,A.,Plosser,M.,Scahnabl,P., Vickery,J.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Mortgage Lending.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9,32(5):1854~1899

[10]劉心怡,张伟,陈小知.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区域农户收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基于数字基础与城镇化的视角.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06):984~ 994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数字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知识沟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