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驱动农户韧性能力提升的理论逻辑与优化路径
2024-06-10张金肖
张金肖
摘要:在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利用数字经济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驱动农户韧性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数字经济成为驱动农户韧性能力提升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其作用机制在于可以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农户的经济韧性能力、社会韧性能力和文化韧性能力,进而提升农户的整体韧性能力。但是,当前农户数字素养整体偏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惠民服务水平不高,加上农村数字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成为农户数字能力发展和韧性能力提升的桎梏。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驱动农户韧性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需要不断提升农户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打造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来夯实农村数字基础环境,最后要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数字风险防控。
关键词:数字经济 韧性能力 韧性农户 农户增收
一、引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目前,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贫困的问题依旧存在,在全球气候变化、市场经济改革以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扰动下,农户尤其是处在贫困线边缘的农户如果不能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自身内生动力和韧性能力,就很有可能导致返贫及新增贫困问题的发生。农户作为农村社会的主体,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和抵御内外部风险的韧性能力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指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并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以一种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态蓬勃发展。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数字经济对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治理等方面的影响,而以农户为研究对象,从数字经济发展视角直接探讨数字经济提升农户韧性能力的研究并不多。在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全面实施数字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农户的內生发展动力。鉴于此,分析数字经济驱动农户韧性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探究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寻求路径优化建议来提升农户韧性能力值得关注。
二、数字经济驱动农户韧性能力提升的理论逻辑
吴雄周(2021)认为我国农村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农户韧性能力的过程。在全球气候变化、市场经济改革以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扰动下,农户要不断提升应对各种风险或多重冲击的能力,即韧性能力。农户韧性能力主要由经济韧性能力、社会韧性能力和文化韧性能力三方面构成,具体包括就业渠道拓展能力、收入来源挖掘能力、社会网络缔结能力、社会信息共享能力、贫困思想破除能力以及环境变化学习能力。在城乡、地区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要求农户要具有判断未来形势、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抓住机会改善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在面对风险和冲击时,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寻求转变的良机,不断提升自身韧性能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数字技术、数字普惠金融、信息化平台等众多产物,为农户韧性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理论上,数字经济可以通过驱动农户的经济韧性能力、社会韧性能力以及文化韧性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农户整体的韧性能力。
(一)数字经济提升农户经济韧性能力
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非农就业两个方面,扩宽农户收入渠道、优化收入结构,进而提高农户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推动农户收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使农户自身经济韧性能力不断增强。
在农业提质增效方面。首先,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了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助于及时动态监测动植物疫病虫害、土壤墒情以及农业气象预警等方面,大幅度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少农业经济损失。其次,数字经济降低了农民的农业信息搜寻成本,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平台可有效整理农业信息,减少农户的信息搜寻成本,同时实现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改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数字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使得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电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扩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使农户的农业经营收入不断增加,进而提升农户的经济韧性能力。
在非农就业方面。首先,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数字平台的构建降低了农户的知识学习和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了农户的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的可获得性,有助于减轻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负担,从而使其具备更多非农就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工资性收入。其次,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变革重塑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农村地区群体当地就业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并扩大了农村地区就业范围,带动农户非农就业进一步增加工资性收入来源。最后,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与服务成本,拓宽了服务范围和融资渠道,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通过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发挥“涓滴效应”间接推动低收入群体获取更多非农就业选择,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二)数字经济提升农户社会韧性能力
社会韧性能力包括社会网络缔结能力和社会信息共享能力两个方面。理论上,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加快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提升信息获取与共享能力,进而提升农户的社会网络缔结能力和社会信息共享能力。
一方面,具有社会互动性的数字经济,与血缘、地缘关系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深度融合,在发挥农户现有社会资本效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积累,从而提升农户的社会网络缔结能力。具体而言,随着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推进,农村数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户可以借助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地域空间交流,农户之间线上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并开始逐步进入数字化生活。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利用社会网络获取外部资源的一种能力,而互联网作为建立和维护社会资本的数字工具,网络社交也成为构成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一环。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构成了一种新型社会空间关系,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互动效应,农户之间能够以更低的社交成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实现跨区域高效互动交流,从而有助于促进各种信息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具有信息连通性的数字经济能够发挥“信息效应”,打破信息约束,加强信息沟通,提升农户的社会信息共享能力。农村地区受发展政策和空间地域限制,农户整体素质偏低,信息传递相对较慢,很容易导致农户因信息获取能力不足而带来的“信息贫困”问题。数字经济时代,信息资源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有效获取、整合、运用、共享信息资源也成为农户提升自身韧性能力的必备技能。数字乡村的发展,使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深度应用,为农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扩大了其社会信息共享能力。比如,农户可以使用互联网信息搜寻媒介,打破地域局限,促进需求信息互通共享,实现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信息实时互动,提高工作搜寻与匹配效率。此外,农户可以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搭建的数字平台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为乡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提升自身数字经济发展的参与度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农户的社会认同感。
(三)数字经济提升农户文化韧性能力
文化韧性能力主要包括贫困思想破除能力和环境变化学习能力。理论上,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转变农户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农户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农户的贫困思想破除能力和环境变化学习能力。农户的贫困思想破除能力和环境变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自身应对外部风险冲击时的能力,改善就业状况和收入质量,使农户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提升自身韧性能力。
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以转变农户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升其贫困思想破除能力。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农户的思想观念如果长期落后,将会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农户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使农户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促进农户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具备一定的贫困思想破除能力。其次,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农户群体的精神追求,农户数字素养不断提升,从而有利于其更新知识体系,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升自身贫困思想破除能力。
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农户知识、技能学习的便利性和可得性,进而提升其环境变化学习能力。学习是人力资本提升的主要途径,提高农户学习能力,是保证农户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抓住机会改善自身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户后续学习能力提升动力相对不足。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各种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顺势而生,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在农村地区释放“数字红利”,极大提高了农户知识学习的便利性和可得性,使农户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学习能力。数字经济搭建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不仅丰富了农户的学习资源,还降低了农户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学习经济成本。此外,农户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与其他农户以及创业群体等之间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农户的环境变化学习能力。
三、数字经济驱动农户韧性能力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户数字素养偏低,高素质数字人才稀缺
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仅占网民整体的27.9%,农村与城镇网民规模差距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为35.1分(满分100分),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37.5%,农民群体数字素养仅为18.6分,农民数字素养过于偏低。农户的数字素养不仅关乎自身参与经济市场的议价能力,还影响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农户数字素养至关重要。另外,据《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9 562万人,而外出农民工达17 190万人,占总量的58%,外出农民工中多为青壮年,平均年龄为37.4岁,农村青壮年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的长期外流导致乡村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农村地区高素质数字人才严重不足。更为突出的是,农村地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数字社会中存在明显的数字使用性问题,难以跨越“数字鸿沟”,该类群体对数字经济概念不够清晰,对数字经济知识不够了解,在数字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也较低,使得他们在网络培训、信息获取、互联网理财、线上消费、远程就医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充分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的便利。
(二)农村数字基础相对薄弱,惠民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用于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本投入为954.6亿元,而乡村人均投入僅为135.2元,并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农户发展需要。《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4.0%,而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10.5%,与工业相差将近14个百分点。数字技术下沉乡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生态环境,这与农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成本等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地区相比仍比较薄弱,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水平有待提升。《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农村在线教育和农村在线医疗普及率分别为22.5%和22.8%,这显然与农村地区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这与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有一定关系,表明农村数字惠民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网络设施建设不全面、网络信息不通畅,不仅无法促进数字经济对农村地区的普惠性、共享性和包容性,反而会加剧城乡“数字鸿沟”,拉大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于农户提升自身韧性能力。
(三)农村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风险、数据隐私风险也不断增加。相关数据显示,近37.6%的网民在过去半年时间里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其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诈骗的网民比例较高,分别为23.2%和20.0%,较2022年12月的19.6%和16.4%,比例有所增加。由于农村居民数字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农村地区也成为网络安全风险高发区。目前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但具体针对农村地区网络安全法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仍需进一步细化落实,不断提高相关法律的操作性和规范性。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农户数字知识模糊、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概念不清,基层人员法治工作责任不明确、执法不严等问题。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发生的风险会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而增加。因此,农村地区数字风险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数字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也亟待完善。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户韧性能力提升的推进路径
(一)提升农户数字素养,打造数字人才队伍
在数字经济时代,良好的数字化素养是各类社会主体有效应用数字技术和相关设备的基础和前提,打造农村数字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农户作为农村社会的主体,要着力提升其數字素养和技能,将普通农户塑造成为主体性强、适应性强、稳定性高的“韧性小农”,增强农户内生动力和韧性能力,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一是加大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的宣传力度。要推动政府宣传部门与社会组织、农村社区之间的协同合作,除开展线下专题讲座外,还可以利用农民群体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加强农户对数字经济知识、数字技术、数字金融产品的认知和学习,激发农户的数字学习意识和应用能力。二是加强农户的数字技能培训工作。可以借助数字平台为农户开展手机应用、网上办事等数字化新理念、新技术,在数字化应用中提高农户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村人口进行数字素养培训,提升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的适老化、无障碍化水平,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运用,提升农户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三是要打造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加大农村地区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方面,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着力将农户培育成为会经营、懂技术的数字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通过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激励制度,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就业人员等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他们的加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激发乡村内生活力。
(二)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夯实农村数字基础
一是要依托数字技术不断夯实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具体而言,要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不断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为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加快农村地区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可以有效推进数字技术下沉到乡村地区,发挥数字技术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赋能效应和溢出效应,从而提高农业产业韧性和农户韧性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夯实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要有序推进农村公路、电网、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效益。此外,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传统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有利于进行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慧灌溉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增质提效。同样重要的是,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稳步前进,鼓励社会数字经济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资本投资融资,通过缓解农村融资约束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有效促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及线上公共法律与社会救助等数字化服务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拓展,进而提升农村数字经济的惠民服务水平,使农户充分享受“数字红利”,并利用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增强自身韧性能力。
(三)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数字风险防控
数字经济贯穿农户生活、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等领域,数字经济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应着力提升防范化解数字经济安全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健全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的安全融合发展,赋能农户韧性能力持续健康提升。一是要加强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要不断加大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力度,利用科技创新建立集数据风险评估、动态监测、风险应急等一体化的网络安全监管平台,提高实时监控数据资源的主动性、精准性和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优化农户网络环境,减少农户因数据安全等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二是要提高农户的数字治理参与度,增强其个人安全意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线上观看学习和开展风险防控技术、业务实操技能的培训等线下指导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户积极主动学习数字应用安全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使其具备一定预防、应对、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能力,最大限度保护自身权益。同时,鼓励农户深入参与数字乡村治理过程,在参与中学习进步,充分享受“数字红利”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完善法律体系。在原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对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相关法律制度补充、修订和完善,增强数字经济领域立法的完整性和时效性,依法打击涉农信贷、保险及网贷平台等领域中的互联网金融诈骗行为。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有关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责任权利归属等方面的规定,保护广大群体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EB/OL].(2023- 5- 22) [2023- 12- 2.]http://www. cac.gov.cn/2023-05/22/c_1686402318492 248.htm.
[2].张良,徐志明,李成龙.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03):82-94
[3].王子凤,张桂文.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农民增收——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02): 16-28.
[4].张勋,万广华,张佳佳,何宗樾.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经济研究,2019(08):71-86.
[5].张广胜,王若男.数字经济发展何以赋能农民工高质量就业[J].中国农村经济,2023(01):58-76.
[6].齐秀琳,江求川.数字经济与农民工就业:促进还是挤出?——来自“宽带中国”政策试点的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23(01):59-77.
[7].赵佳佳,魏娟,刘天军.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3(05):61-80.
[8].梁琳.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22(09):113-120.
[9].孙久文,张翱.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乡村建设:意义、挑战与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27-134.
[10].王丽,滕慧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传导机制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2023(08):61-62.
[11].邓晓军,吴淑嘉,邹静.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农民收入增长[J/ OL].财经论丛,1-14.
[12].文丰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改革与战略,2023(04):1-14.
[13].苏飞,郑艳艳,童磊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生计韧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22(12):2047-2056.
[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 8- 28) [2023- 12- 23.]. 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 c88-10829.html.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