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湿论治胃癌

2024-06-10金梦雅宋亚楠朋小玲张锋利

中医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水谷化生津液

金梦雅,宋亚楠,朋小玲,张锋利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88)

西医学认为,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由多种致病因子组合、多靶点基因改变等综合因素导致。研究[1]显示,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位居第三位。目前研究[2]认为环境、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慢性疾病、家族遗传史等为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但胃癌的发病机制至今没有得出明确结论。中医学将胃癌归为“胃脘痛”“噎膈”“积聚”“癥瘕”等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发病多与外邪侵袭、饮食习惯、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病机归结为内、外因导致脾胃虚弱,痰湿凝滞,气滞湿阻,热毒、血瘀积聚成块[3]。针对胃癌的治疗,目前西医采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化学疗法(简称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方法,虽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发展,但存在用药后副作用多、停止用药后易出现复发转移等问题。中医治疗采用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从纠正癌前病变开始,可使部分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减轻或逆转[4];同时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等,可减轻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预防肿瘤细胞复发和转移,尽可能地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基于中医学痰饮致病理论,探讨痰湿与胃癌的关系及从痰湿论治胃癌的规律,望从中总结出新的治疗思路。

1 胃的生理特性

1.1 仓廪之官,气血之源

胃为六腑之一,属空腔脏器,居中央,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胃的外形为空腔囊状,上接食管,下接肠管;主要生理功能为受纳、腐熟水谷,水谷纳运正常,则气血津液得以化生,五脏之气有所养[5]。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失常,饮食水谷不能正常被消化,则精微物质不能化生,营养物质难以运输至五脏六腑而供养全身,或水谷积聚于胃成湿、成痰,久居胃腑而不得化,痰聚成结,结久成瘤,继而恶化发展为胃癌。

1.2 以通为主,以降为和

《素问·五脏别论篇》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属六腑之一,具有通降下行的特点。胃的通降依赖于胃阳的温煦和胃液的濡润作用,相互交织,推动水谷得以受纳、腐熟、下降,生成气血津液,濡养全身。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调畅一身气机,气机调畅则清浊可分,气血津液化生正常[6]。若脾胃通降失常,胃气阻滞难以下行,则清浊不分,出现清气在下、浊气在上,导致脾胃升降失序。胃气下降是胃主受纳的前提条件,气机失常则水谷积于胃间,气滞食积,饮食水谷、津液气血无以出入,积聚于胃,水停为湿,食停为滞,津停为痰,血停为瘀,久不得散,酿成癌毒[6]。

1.3 胃润则降,胃燥则伤阴

胃为阳明燥土,其性主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易受燥热所扰,因此多出现实热证和阴虚证。胃中积热日久,津液受损,胃气通降失常,清浊不分,上可扰清窍,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咽喉痛、口舌生疮;下可阻滞不通,出现大便难、小便频数、腹部胀满疼痛等症。胃阳过盛伤及津液,出现阴虚证候,症见口干舌燥、饥不欲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胃喜润恶燥[7],胃病燥为先,胃燥伤及胃体,影响水谷腐熟、津液代谢,极大程度影响消化功能。因此,胃体是否得宜决定胃腐熟水谷的能力。胃润则胃体康健,运化功能正常,维持机体的消化功能。若因胃热而常服苦寒之剂或喜食生冷寒凉之物,则易影响胃的运化功能,使水液停聚于胃,久不得下,寒则收引,凝液为痰,痰久附着胃壁,化生癌瘤。

2 痰湿在胃癌中的发病机制

胃癌早期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嗳气、反胃、呕吐等,进展期和晚期表现为体质量减轻、贫血、癌性疼痛、腹泻等。胃癌的发生发展究其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即:正气虚损,邪气侵袭胃脘;致癌因素侵袭胃脘。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当正气虚损时,脏腑极易受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此时若有致癌因子侵袭某一脏腑则常有癌瘤出现,正如《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胃癌的发生多与六淫、饮食、七情、先天禀赋、劳累等因素有关,病理因素为痰、瘀、虚、毒等。痰湿为有形之邪,最易侵袭人体,阻滞气机,使津液、血行不畅,凝滞不散,形成癌瘤。脾胃功能为运化水谷精微、调畅人体津液。若脾胃功能失调,极易产生痰湿,停留胃脘[8]。《明医指掌》曰:“噎膈多起忧郁,忧有气结于胸,久而生痰。”指出噎膈的病因为痰饮,久而成病。《丹溪心法》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物者,多属痰证。”提出痰湿为胃癌的关键病理产物[9]。

3 从痰湿论治胃癌

3.1 治 则

中医治疗胃癌基于整体学说,强调辨证论治,非用单一治法。胃癌本质是本虚标实之病。脾胃虚弱,纳运失司,气血津液难以输布,水湿停滞,久成痰湿,阻滞气机,造成血运失常,生成瘀血,最终发展为癌瘤等病理产物;又胃癌为消耗性疾病,癌瘤之物损害机体,阻滞机体气血津液输布,形成恶性循环。该病属进展性疾病,病程漫长,证型复杂多样,临床常见痰湿凝结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气血双亏证、湿热蕴结证等[10],故其治则治法常为燥湿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胃和扶正气等[11]。人体复杂多样,病情变化多端,常多种病情交织出现,故治则、治法不应拘泥于一格,而应综合运用,辨证论治。

3.2 辨证选方

3.2.1 祛痰散结法

胃癌发病的关键因素不外乎虚、毒、痰、瘀[9]。痰湿日久凝结于胃化生异质是影响胃癌发生的重要原因。脾胃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纳运正常则水湿得以布散。若脾胃功能失司,纳运失常,水液散布不寻常道,甚或积于体内,久而成饮、成结,形成癌瘤,导致胃癌发生。痰湿贯穿胃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故治疗以健脾化湿、化痰散结为原则,选用祛痰散结类中药如猫爪草、莪术、法半夏、白扁豆、白豆蔻、白芥子、夏枯草、山慈菇、厚朴、雷公藤、木瓜、川乌、鸡内金、牵牛子、地龙、海浮石、昆布等。二陈汤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痰湿证基础方,用其加减可治疗痰湿凝结型胃癌。原方仅有橘红、茯苓、半夏、炙甘草4味药,其中橘红、半夏具有燥湿化痰、祛痰消结的作用,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之效,炙甘草调和诸药和顾护脾胃。诸药共奏祛痰散结、健脾和胃之效。临床根据患者症状加减使用,如:胃癌患者常有腹胀、饮食难下症状,可加猫爪草、白扁豆、鸡内金、海螵蛸、神曲、半边莲、姜厚朴等。

3.2.2 清热燥湿法

胃为燥土,易受阳明热邪侵犯,形成阳明腑证[12],腑证日久极易伤及阴液,百病由此而生。脾胃相互表里,胃虚伤及脾脏,影响水液通调,痰湿凝结,积于胃中,出现胸膈满闷、呕吐痰涎、面黄、腹胀、便溏、尿频等痰湿凝结症状[13]。临床常用清热祛痰类中药,如山豆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川贝母、浙贝母、瓜蒌、胆南星、桔梗、竹茹、竹沥、海藻、昆布等。研究[14-15]提示,黄连温胆汤具有清热燥湿、化痰和胃、理气散结的功效,可以改善胃癌患者心烦难眠、夜寐多梦、耳聋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

3.2.3 益气化痰法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为刚脏,主疏泄,协助脾胃完成人体气机升降的过程。肝气疏泄条达,脾胃之气升降正常,则水谷纳运、津液输运正常,气血津液流于脉中,营养全身;若脾胃失运,肝气失调,导致气机阻滞,机体气机升降失常,则易产生痰湿等病理产物,久而化生瘤毒。临床可用祛痰药辅以行气药治疗,选用枳实、枳壳、陈皮、青皮、薤白、佛手、香橼、甘松、梅花。研究[16]显示,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化湿的功效,不仅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还能于胃癌术后顾护正气,补虚强体,提高免疫力。《时方妙用》言:“百合汤治心口痛,服诸药不效者……胃脘痛也……气痛……身热便秘……”百合乌药汤为治疗胃癌的经验效方,用其加减治疗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所致胃痛有较好疗效。方中百合和乌药一热一寒,主升主降;配伍寒热行气之药,可平调寒热,改善人体阴阳平衡。

3.2.4 温化痰湿

水为阴邪,乃有形之邪,常凝聚一处或散在五脏六腑,轻则阻滞气机,重则凝结成异物,久而化生癌瘤,伤及人体。《素问·经脉别论篇》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有赖于脾的运化。若脾胃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积聚于体内,则形成痰湿等有形实邪;若水湿日久不化,阻遏脾阳,阳气不得生发,则加重水湿凝聚,不得温化[17]。常用祛痰散结类中药,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芥子、旋覆花、白前、皂荚、草果、胡椒等。有学者[18]发现,健脾温中汤能够温化寒湿,散痰消结。晚期胃癌患者日久消耗,体内各脏器正气不足,脏器虚弱,常影响正常生理活动,对脾胃功能影响最大,故采用健脾温中、益气化痰治疗,可扶助正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小 结

痰湿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胃癌的发病诱因。痰湿变化无常,使疾病证型复杂,给治疗增加难度。胃癌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脾胃虚弱,痰凝气滞,热毒、血瘀积聚成块。临床从痰湿角度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胃癌的重要思路,值得临床借鉴和运用。

猜你喜欢

水谷化生津液
从刘渡舟“津液链”理解伤寒瘥后劳复的证治
不再窝囊的姜水谷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黄帝内经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美蓝染色联合放大胃镜技术对不同类型胃黏膜肠化生的诊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