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詹强基于“平秘论”治疗肩袖损伤经验

2024-06-10林恩得施芳英梁允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4期
关键词:肩袖针法肩部

林恩得 罗 丹 施芳英 梁允棋 詹 强

肩袖损伤是指位于肩部的软组织撕裂伤或者挫伤,临床表现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以及需要频繁完成“过顶”动作的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1]。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表明肩袖损伤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詹强教授,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 余年,尤其擅长治疗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类疾病。现将詹强教授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法及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肩袖损伤病因分为慢性劳损、间接暴力及退行性病变,包括撞击征、创伤因素、供血不足、关节磨损、解剖结构异常等。肩袖位于肩峰及三角肌的下方,紧密附着于关节囊,具有稳定关节、协调运动的作用,不仅可以支持旋转和上举运动,还有助于肱骨头稳定,是肩部的关键结构[2]。肩袖肌群处于肱骨大结节与喙突中间,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当人体作上举及外展动作时,肌群容易撞击肱骨大结节形成充血、水肿等炎性改变。多数肩袖损伤为退行性病变,甚至有观点认为肩袖损伤是机体衰老的正常现象[3]。目前肩袖损伤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与如下因素相关[4-7]:(1)肩关节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大,长期大幅度的活动易造成磨损;(2)肩胛和旋肱位置的前动脉分支在冈上肌止点处的供血结构较少;(3)肩胛下肌腱与冈上肌腱的前缘位置肩袖间隙,易受到外力作用而损伤。

肩袖损伤归属于中医“筋伤”“肩痹”“痹证”“肩凝”范畴。素体虚弱,气血阴阳亏虚,肩部筋骨肌肉及经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风寒湿热侵袭,或跌扑损伤,局部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其病机特点可总结为气血瘀滞、筋骨失养,如《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詹强教授认为,肩袖损伤病因病机可归结为肩部筋骨及气血失衡。外伤及退变因素,使肩部肌肉、韧带失去弹性,被动地保持较高的应力。肌肉长期牵拉肩部骨骼,使其在解剖位置上偏离,异常的骨骼位置又进一步导致肌肉的牵拉,如此循环,产生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因此,需要通过消瘀散结、舒筋通脉,以调和气血,使其运行通畅,在肩部建立新的平衡。

2 证治要点

詹强教授多年临床经验之集成“平秘论”,强调阴阳为纲,治疗以和阴阳为度,使人体适应疾病,带病生存;治病旨在调节阴阳、气血及力学结构、已病与未病、患者与医生等多方平衡[8]。治病的本质并非直接“消灭”病因,而是通过激发人体固有的自愈机制,使内环境在带病状态下建立新平衡。治疗原则是若疾病不再妨碍患者正常生活,则不再干涉。

《内经》将人体病变层面分为“天、人、地”三部,其中,“人部”又分为“筋、肉、骨”三层。詹强教授十分强调治病的定位,在临床施治过程中,通过“三部三层”理论精准定位施治,临床将肩袖损伤分为气滞血瘀型与肝肾亏虚型。

2.1 气滞血瘀型 (1)推拿:采用泻法作用于“肉层”,操作时采用重刺激点揉,时间较长;(2)针刺:采用探穴针法[9-10],以局部经痹点为靶点,经痹点即因气血痰湿瘀等诸多病邪交错夹杂,在经脉循行部位形成痉挛、粘连、变性,表现为条索状或结节状物,以适度力量扫散,点刺放血,复以气罐置于患处;(3)中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理气化瘀,调畅气血。

2.2 肝肾亏虚型 (1)推拿:肝肾亏虚型运用补法,力度轻,掌揉为主,时间较短;(2)针刺:运用普通针刺,以肩周穴位为主,行补法弱刺激,或刃针浅刺筋膜层激发气血;(3)中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3 操作方法

3.1 推 拿 施治时,先找点,于肩髃、肩前、肩贞、肩髎、肩井、臑腧等穴位处,或腋前纹头及肩胛内侧经痹点处,运用滚法感受点的体表位置和深度,再在点上行一指禅推法和点揉法操作,操作时间5 min,力度适中;施一指禅推法时注意甩腕,动作灵活、轻巧。另可沿督脉和膀胱经点按推揉腧穴5 min。

3.2 针 刺 行探穴针法操作时,肩前外侧寻手阳明经,肩前部切手太阴经,肩外侧探手少阳经,肩后部选手太阳经。找到经痹点后进行标记、消毒,双手配合,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拇、食指夹持针头,针尖朝向病所,斜刺进针,深度约1.5~2 cm,然后变更方向,分层多向透刺,后退至浅层,以拇、食、中指固定针身,以甩动腕关节带动针体于分肉间行小幅度扫散,出针后,嘱患者主动运动患肢,做外展、屈伸、内收等动作,再次切点探寻扫散,多次重复。继之,对患处进行拔罐,留罐3~5 min。每周治疗1 次,6 次为1 个疗程。行普通针刺操作时,选用肩髃、肩前、肩贞、肩髎、臑腧等穴位,标记、消毒,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拇、食、中指夹持针身,直刺进针,深度约1.5~2 cm,行捻转或提插补法,留针10~20 min。

4 验案举隅

李某,女,51 岁,2022 年10 月26 日初诊。主诉:右侧肩部活动障碍伴疼痛1 个月余。患者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关节疼痛,以肱二头肌长头处及肩胛内侧为主,夜间及活动时疼痛加重,伴肩关节各方向活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右侧肩关节X 片示:肩关节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未行MRI 检查。查体:右侧肩关节周围压痛阳性,无上肢放射痛,指下可触及条索状粘连,搭肩试验阴性。肩关节前屈60°,后伸20°,内收30°,外展45°。中医诊断:肩痹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右侧肩袖损伤。病机为长期劳损致肩部经络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首先推拿肩部放松肌肉,患者俯卧位,运用滚法作用于右侧肩部,小幅度节律性来回松解,使局部肌肉松弛,时间5 min;同时探寻经痹点,施一指禅推法及点揉法针对性松解筋肉,时间 5 min。针刺取穴:肩髃(右)、肩前(右)、肩贞(右)、肩髎(右)、臑腧(右)及附近经痹点,行探穴针治疗。拟方:当归、独活、川芎、透骨草、大血藤、桂枝、红花、海桐皮、路路通、赤芍、扯根菜各10 g,伸筋草12 g,艾叶9 g,花椒6 g,7 剂,1天1 剂,早晚分服。嘱患者治疗期间避免上肢剧烈运动,避风寒,畅情志。2022 年11 月2 日二诊:疼痛较前缓解,肩关节活动无明显变化,继续行手法放松15 min,于肩髃、肩前、肩贞、肩髎及臑腧附近寻及经痹点5 处,行探穴针法。方药同前。2022 年11 月9 日三诊:患者诉梳头、穿衣尚可,疼痛较前减轻,予手法治疗15 min,于肩髃、肩贞、肩髎附近寻及经痹点3处,行探穴针法。前方去桂枝。2022 年11 月16 日四诊:疼痛基本消除,行轻柔手法治疗15 min,未探及经痹点,嘱患者适度康复锻炼。

按:本例患者肩袖损伤诊断明确,考虑因长期劳伤,经络受损,脉道凝滞,不通则痛;舌暗淡,苔薄白,脉弦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故先于局部穴位及经痹点施一指禅推拿、点揉法松解,继以探穴针透刺、扫散,松解筋结,以疏通经络、行气导滞。

5 小 结

肩袖损伤属中医“筋伤”范畴,按照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Cofield 分型将肩袖损伤分为小撕裂(撕裂<1 cm)、中等撕裂(撕裂1~3 cm)、大撕裂(撕裂3~5 cm),巨大撕裂(撕裂>5 cm)[11]。目前,手术疗法以肩关节镜修复术为主,保守疗法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类药物及封闭治疗等为主。中医认为本病外因为感风寒湿邪,内因为劳损,可通过推拿、电针、针刀、中药熏蒸、外敷、药浴等手段对粘连组织、结节、瘀结组织剥离、分散、疏导,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詹强教授治疗本病并非直接改变肩部病理状态或促进受损部位修复,而是通过建立局部筋骨平衡与整体气血平衡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一方面,循经取穴整体调畅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局部寻经痹点,松解粘连,恢复关节活动度。平衡“筋层”是治疗关键所在,“筋层”即经筋,表现为筋肉和骨骼的失衡,通过推拿手法令“肉层”肌肉松弛,探穴针扫散建立“筋肉”的平衡,继之带动骨骼的力学平衡,建立新的筋骨平衡[12]。其中使用的探穴针法贯穿“平秘论”理念,取自苍龟探穴针法,同时融合现代筋膜理论,操作时注重方向、力度、层次,动作灵活、轻巧,横向为切割,纵向为扫散,剥离筋膜、筋肉,恢复关节活动度,使经痹点痉挛松解、气血调达,气血行则疼痛除。探穴针法能在一次治疗中多次探寻、消散经痹点,同时引导患者配合运动患肢重建适合自身的平衡状态,增强疗效。操作前,要重视前期手法放松;若前期放松到位,筋柔则骨顺,骨顺则气血行,便于后续施针。

“探穴”源于《金针赋》,探穴针法吸取古书中的经刺、浮刺,结合经络理论、经筋皮部理论,同时融合“平秘论”及现代医学之筋膜理论[13]总结所得。一方面,通过探穴针刺,松解筋膜,恢复其生理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针刺放血,使气血畅达,减轻压力,消除疼痛,同时激发机体自愈功用。运用该疗法对粘连部位进行切割,具有“松而不痛”之效果。研究[14-15]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局部血供、淋巴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有关。此外,该疗法在点位选取上跳出传统医学的穴位概念,亦不拘泥于解剖,引入“经痹点”作为治疗的靶点,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肩袖针法肩部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MRI及三维超声对肩袖损伤诊断方法的比较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