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美术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2024-06-10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尹 也
“双减”政策提出,要提高作业设计与作业管理水平。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超越零散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结构化是落实和践行核心素养教学的前提。基于大单元的美术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渐进性,围绕情境化主题的真实性学习任务展开,充分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相应地,以大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作业可以解决其组织方式问题,也便于和课程与教学进行有效呼应和对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科育人价值。
一、当前中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美术课上,教师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书本知识与技能,常采用“一课一练”的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带来内容固化、形式单一、兴趣不高、育人功能不足等问题,具体状况如下:
(一)“一课一练”的作业样态,内容结构缺乏整体性
当下中小学美术课上,教师因课程安排的原因,直接导致每节课的作业采用“一课一练”的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书本知识与技能,但是,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这种单课时的作业模式,缺少统筹整体的观念,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容易浅表化。
(二)“一课一练”的作业设计,学习动机缺少积极性
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创新性,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一课一练”的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每节课体验不同的知识与技能,但是,这种方式的松散与固化,使学生对完成作业缺少主动性。
(三)“一课一练”的作业效果,能力培养不具拓展性
“一课一练”的方式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单一的技能、技法、技巧的训练,使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位,导致美术作业的育人功能不足。
(四)“一课一练”的作业时长,体验感受没有延续性
美术课堂作业非常重视实践操作,但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又要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最后真正留给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远远不够。而课程设计的不整体性,也会导致作业体验的间断。因此,学生在这种“一课一练”的时间下作业质量低下。
这四个方面是困扰当下中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痛点、难点问题。笔者希望通过作业的整体设计,改变“一课一练”的作业模式,避免以课时为单位的零散、孤立、割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新课标的大单元美术作业设计,通过对现有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构建来设计作业,注重作业的审美性、综合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更加有助于知识的结构化、问题解决的综合化,同时又可以倒逼教与学的变革,促成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的一体化、一致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构建“三融”的美术作业设计内容
教师围绕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现大单元统整的作业设计理念,以主题式学习、任务驱动、真实情境、学科融合等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构建“与教材相融”“与生活相融”“与多学科相融”的作业设计内容,开展中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优化实践研究,形成美术作业设计的新样态,推动新课程改革。
(一)与教材相融
国家课程教材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一个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中,美术学科的课程目标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传统的基于“课时”“知识点”的作业设计难以匹配素养目标。美术作业设计要紧密结合中小学美术教材,整合梳理教材内容,重构单元,设计体现核心素养要求的大单元作业目标。基于大单元作业目标,教师通过选编、改编和创编等方式整体设计该单元所有作业,搭建大单元统整的作业设计框架,主题式、项目化推进美术作业设计。
(二)与生活相融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美术作业设计,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作业设计。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活化”美术作业,让作业“做出来”“穿出来”“演出来”“展出来”,促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生活经验获得艺术体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设计具有时代性、典范性的主题作业,让学生通过创作艺术作品,能够热爱中华文化,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培养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与多学科相融
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美术作业设计,以美术学科内容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师设计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美术作业,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通过项目式作业探究各种问题,提升学生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
三、研究“三适”的美术作业实施策略
教师结合大单元教学的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在区域开展试点实验,整体推进美术作业设计的实施路径,研究“适时”“适量”“适度”的“三适”作业实施策略,让美术作业设计做到时间充裕、容量适当、难易适度。
(一)适时
教师制订中小学美术作业设计指引,根据教学内容,以大单元为单位合理安排作业时长,设计长周期美术作业,并结合连堂上课、合班教学等方式,保障学生有充裕且相对完整的时间完成大单元作业,为美术学科的深度学习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二)适量
教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相适应的作业容量,在限制容量的前提下,通过精细设计任务单,完成从注重作业数量到关注作业质量的转变,在“双减”背景下做到减负提质。
(三)适度
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把握难易程度,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通过作业的分层设计,丰富作业的内容,体现作业的可选择性和多样性。设计完成作业的方式要强调小组协作、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业设计还要注重课后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实践体验,在丰富的实践中获得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关注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从作业完成的时间、容量以及难度上来合理规划作业实施,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三适”作业的实施能够避免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经历一个轻松有趣、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四、完善“三环”的美术作业评价模式
教师充分发挥校园美术展览的作用,用展览任务串联起作业创作和作业评价,强调过程和体验,构成“创·展·评”“三环”的美术作业评价模式。
(一)创作环节
在大单元课程教学实施前,教师告知学生将围绕课程内容举办主题展览,他们的美术作业都有机会参加美术展览。学生有了任务和目标,就会把课堂作业当成创作“艺术作品”来完成,以展览任务驱动,提升作业质量。
(二)展览环节
在美术展览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构想和创意,参与美术展览的策划和展示设计,布置特色鲜明的展览空间,分为学习资料区、作品展示区、互动体验区、评价留言区等。学生进入展览现场进行参观学习活动。展览中既有“小小讲解员”的讲解和指引,也有自主欣赏和互动体验环节。
(三)评价环节
以展览促评价,以评价促创作,“创·展·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闭环,由此提升美术作业的效能。在“创·展·评”模式中,教师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加强对话交流,增强评价双方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协商式评价;注重艺术体验、作品展示、互动赏析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学生以“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创·展·评”活动,将多元、综合的评价方式嵌入美术学习全过程,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成就感,在“教—学—评”一致中实现了综合育人的目标。
五、搭建“三级”作业共享资源库
教师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收集的特点,巧用技术手段使美术作业的收集、批改、整理更加便捷,以网络为展示平台,提供市、区、校级等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
教师要调动多元主体,建立市、区、校三级合作开发机制,设计体现艺术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案例,增强作业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树立动态发展的资源观念,有计划地建设作业资源开发系统。
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作业资源建设,逐步建立并推行市、区、校之间作业资源互补、共建与共享机制;建设、整理、优化作业资源库,持续更新作业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以大单元统整课程内容来设计主题性作业,而非单一的课堂作业,将作业融入教学环节中,注重跨学科融合、情感体验、展示评价、资源建设等,以任务驱动带动美术作业的深入递进,提升学生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