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推进探析
2024-06-10蒋雯
蒋 雯
(株洲开放大学 湖南 株洲 412000)
乡村人才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从2015 年起,湖南省在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该计划由湖南开放大学(原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参与实施,旨在为农村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基层党员干部和新型实用人才,将这些乡村振兴的急需人才犹如一颗颗宝贵的“种子”,播撒在湖湘大地。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支持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1]。因此,研究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推进是具有当代价值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推进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在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新发展
党建是一切中心工作开展的核心。基层党建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引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推进具有必要性和共通性。在农民大学生的思政课、政策宣讲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促使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入脑入心,引导农民大学生克服小农思想,增强创业激情、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因此,在党建引领下协同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党建和农民大学生的教育水平,还可以在农村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
1.2 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引领力
农民大学生的招生对象是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及其后备力量、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退役军人等,并强调“在村”工作意向。农民大学生教育有利于完善农村人才队伍,推动乡村建设,满足农村干部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夯实农村干部群体的文化素养基础,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创新型农村管理人才。通过“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对农村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进行远程培训,提供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支持,农村党员干部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接受先进的信息和理念,推动农村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1.3 有助于构建“三农”发展新格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基层党组织既要巩固其领导核心地位,也要对引领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协同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和农民大学生教育有利于培养基层党员干部,帮助农民打破传统思维提高双创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方式,从而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能够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振兴,从而破解农村基层党建难题。同时,作为“三农”领域的基层工作者或从业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掌握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1.4 有助于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党建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2]。协同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和农民大学生教育,将民俗文化、法治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融入教育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作为教育手段,将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效结合起来,明确教育目的,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改变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在全村营造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推进的困境
2.1 资源整合和组织保障不足
现代治理理念强调各个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以提升治理效能。当前,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各地基层多从制度设置和激活党员个体的角度着眼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协调外部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方面能力有限,影响治理效果。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必须采用多元综合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公众等主体的协同聚合作用。因此,需要解决资源整合和组织保障不足的问题,才能取得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推进的理想效果。
2.2 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治理不够
根植于乡土的民俗文化体现在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助力现代乡村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当前,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小孩,其受教育程度低,受传统宗法制度和宗亲文化影响深。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由于缺乏现代化治理理念的指导[3],凭借经验开展工作,治理方式单一,主动服务意识弱,没有在特定的乡村民俗文化中处理民间矛盾纠纷,常常留下隐患。同时,由于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乡村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生产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2.3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创业带头人层次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亟待强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同样也是农民大学生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理论课程多,实用课程少,与农业产业的密切关联性和地方特色性不够,还未能把创新创业深度融入农业特色产业,未能有效组织农民大学生中的创业骨干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层治理原则达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特色驱动效应。
2.4 “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制约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由于农民大学生教育起步较晚,而且还是在师生比严重不足的开放大学系统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很难满足新时代下农民大学生教育项目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新职教法明确规定,职业院校教职工人员规模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社会公开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担任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同时“鼓励职业学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
3 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推进的路径
3.1 发挥教育合力,构建教育整合机制
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同时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公众等教育主体的协同聚合作用,从而形成合力,提高实效。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组织有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等系列培训[4];省、市、县开放大学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民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超越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的活动范畴优化基地运行,使农民大学生在基地课堂学技术、强技能;通过农业技术专家、农业能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建设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产业发展、产业转型、产业融合、政策法规等领域学习资源建设。
3.2 借助乡村文化,夯实党建文化基础
目前的农民大学生大多是在村干部等农村基层管理岗位,具备相应的领导管理能力,但其原有的知识体系鲜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内容。为了使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生产、生活、工作等各方面能进行更好的沟通,应结合农业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农民大学生乡村文化课程建设,阐述乡村文化社会功能的适用范围、特点、分类、结构等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着重介绍区域乡村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居住建筑文化、民间科技、节日文化、婚嫁文化、宗族组织文化、禁忌文化等,以便使农民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乡村管理服务水平,夯实党建文化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3.3 增设“双创”课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5]。为塑造乡村振兴新动能新优势,各地出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指导服务、金融贷款扶持、税收减免、财政帮扶及土地使用权审批帮扶等政策[6],这些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农民大学生的创业门槛。
针对农民大学生创业知识匮乏与创业能力不强的劣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与农业产业的密切关联性和地方特色性。如在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践模块中设有地方特色农产品营销策划、电商创业设计选修课,另外需要强化在本职岗位或田间地头的实际岗位课堂和创业基地课堂,发挥赛项平台作用,成立“学习+创业”共同体等组织,以发展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4 加强师资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针对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发展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涉农培训班,或安排教师到农业企业或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挂职随岗实践,关注新农科前沿和农业技术创新知识,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同时,还可以合理聘请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聘请已经毕业、创业成功的农民大学生来当兼职教师,如邀请在农民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农民大学生在田间地头讲授农业技术和创业知识,用其自身经验感染、吸引、教育学生,将这些案例录制成实践教学课程资源上传学习平台,更好地激发农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为农民大学生参加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农业投资项目策划等活动提供指导服务。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协同推进,既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也有助于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农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指引下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基于此,应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协同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民大学生教育,着力推动各级各部门同向发力、深入推进,使农民大学生教育成为做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好载体”、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