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实践中心构建模式
——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6-10黄金芬黄嘉妮
黄金芬,黄嘉妮
(1.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实践中心建设是教育部深化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中五重点之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务专业群实践中心为例,基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实践中心构建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服务导向、效能牵引、四轮驱动、即育即用”的实践中心“二念四驱二即”模式构建。
1 实践中心构建逻辑
1.1 应对变革逻辑:现代商务专业群实践中心模式变革必然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专业群,是面向现代商务业,以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涵盖商务管理、市场营销、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专业,为区域现代商务业与互联网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集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了商业模式的改变,要求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新范式,改革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心模式,培育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1.2 贯彻政策逻辑:现代商务专业群实践中心构建的方向引导
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指出校企应深度合作,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共建共享多功能、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及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党的二十大之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等文件,提出要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面向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生产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1.3 构建理路逻辑:以命运共同体理论作为实践中心构建的根基
命运共同体是“命运”与“共同体”的融合,共同体的构建基于共同的命运,共同体成员要有“共命运”的伦理精神,将价值层面“共同体”伦理共识与行为层面“共同体”责任担当相统一[1]。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和构建的,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取向的价值规范和交往秩序,是融合了利益、价值、秩序于一体的交互性共同体[2]。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核心是将学校、政府、企业等力量融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展开合作或联动,协同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培养。本文提出基于“命运共同体”理论构建实践中心,即将实践中心视为多元建设主体(学校、政行企、学生)合作共赢基础上的,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共长、共担等为特征的,以缔约协议形式构建的人才培养载体或平台[3]。
1.4 创新实践逻辑:以“四一一”人才目标创新建设路径
基于“命运共同体”理论构建实践中心,围绕对接商务产业链标准岗位,培养具有专业群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综合和创新创业等四大核心能力和现代学徒制及全能型教师等人才,即实现“四一一”人才培养目标,打造核心课程和实践项目,创新建设校内商务标准岗位链、校外“双院学徒制”、数据调研项目、多式实习顶岗等四类低成本高效能实践中心,“四轮驱动”路径创新运行,合力推动实现人才“即育即用”的目标。
2 现代商务专业群实践中心“二念四驱二即”构建机理
目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务专业群的建设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共享性差、实操环境和内容与实际脱节;二是校企融合不深、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岗位胜任力不足;三是运转机制不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要想解决好这三类问题,学校需要以“命运共同体”理论为牵引,构建“二念四驱二即”模式的现代商务专业群实践中心,其机理可归纳为“服务导向、效能牵引、四轮驱动、即育即用”。
2.1 “二念”原则
“二念”原则即指服务导向和效能牵引这两种理念。其中服务导向是指一种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文化。这一理念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纳入职业教育功能的整体规划中;同时人才培养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效能牵引是一种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这种理念是指在实践中心的构建中,用最少的资金或资源寻求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最优构建方案。
2.2 “四轮驱动”路径
本文所指的“四轮驱动”路径,意为通过校内商务标准岗位链、校外的“双院学徒制”、数据调研项目、“五模式”顶岗实习等四类实践中心的构建,合力推动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问题的解决,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认为,学生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其在真实场景中学习,通过师傅示范和不断实践,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发挥,在实际场景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行业归属感[4]。
2.3 “即育即用”目标
“即育即用”是现代商务专业群实践中心构建的目标和宗旨,是指专业群实践中心培养出的人才应与企业需求一致,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岗位工作。
总之,现代商务实践中心的“二念四驱二即”模式构建机理是:“二念”是引领,“四驱”是路径,“二即”是目标,在“命运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共同推进现代商务专业群实践中心对人才培养所发挥的支撑作用。
3 现代商务专业群实践中心的构建路径
3.1 虚实集聚,构建校内商务标准岗位链实践中心引动
“虚实集聚”意为实践中心构建是通过数字技术,利用仪器设备,按新商科人才培养主线的标准型虚拟供应链管理公司的岗位技术与技能要求,构建校内现代商务专业岗位实践链、能支撑“教赛证创训续”六功能协同运作和“四源融合”教学的虚拟情景、实训平台和实体场所。岗位实践链按“自营+服务第三方”来进行。其中,“自营”以新零售业的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从订单到交付,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体验;“服务第三方”包括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和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培训和代运营服务,专注于为客户降本增效[5]。专业群内进行公司式运营管理,同时结合核心课程和实践项目的开发,校企合作开展集实践教学、技能比赛训练、证书考证与培训、创业创新教学和实践、企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教赛证创训续”六功能于一体协同运作的人才培养活动和集“思政源、实景源、知识源、数智源”等“四源融合”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的直播创业实训。并构建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大师工作室、企业专家和管理技术人员兼任实践教学指导、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等的四协同运作和实现校企共同构建校内实践中心、共同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共同组织学生开展行业标准岗位链项目化实训和个性化培育、共同开展学生比赛训练和创业、共同建设“四源”融合平台和开展教科研、共同实施开放式管理校内实践中心和共同提供校内实践中心设备及经费保障的“共建、共制、共育、共训、共创、共研、共管、共保”等“八共”合作机制,保障校内实践中心高效运作。
3.2 “双院学徒制”建设,产教融合校外实践中心构建带动
“双院学徒制”是指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学院(或产业学院)和工程学院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混合所有制学院(或产业学院)和工程学院建设是在遵循“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从2017 年起,现代商务专业群分别与具有全国5A物流资质的大型国有企业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广西安踏分公司、广西苏宁易购等优质企业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学院(或产业学院)和工程学院,其中混合所有制学院(或产业学院)建在学校,工程学院建在企业,利用两个场地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学生实战场所,在学校主要是实施学生角色的课程实训,企业则是实施学徒角色的现场岗位和管理技能训练。校企通过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资金+基地+导师’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产教融合校外实践中心构建,完成实施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为主的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成立理事会,制订理事章程,创新共育运行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共同实施实习管理和建设精准脱贫就业实训实践基地、共同投入教学经费和教学资源、共同制订学生奖学金评选标准和开展学生技能比赛、共建教师顶岗培训基地及引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和学生技能培养。
3.3 乡村振兴服务,动态调研项目校外实践中心构建推动
市场调研技能是商务专业群的通用核心专业基础技能。从2016 年起,“政校企生村户”合作,共建数据调研项目实践中心,采取共制标准、入户调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数据、“政企资金+村户基地+双导师”协同保障机制,开展“现场教+现场做”的即育即用培养模式,推动市场调研专业学生基础核心能力的培养。
动态调研项目校外实践中心构建,有效推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真正做到高效能建设校外实践中心,既减轻了高校专业群建设经费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技能的提升,同时能为政府和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四者共赢。
3.4 多元多式合作,校外“五模式”实习顶岗实践中心构建联动
现代商务专业群采用逐年新增、按年维护的形式与政府企业合作,采取“健全基地培养模式、促进就业订单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发挥资源优势校企共融模式、政校企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等进行实习顶岗校外实践中心构建,进行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新机制构建,校企合作标准制订、学徒式学习和考评。
“五模式”实习顶岗校内实践中心构建,实行个性化和小组式培养,促进课程教授与岗位实习有效衔接,有效解决了学生岗位胜任力不足和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弱的问题。
总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实践中心“二念四驱二即”模式构建,能使人才培养敏捷响应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专业群服务社会的能力。